想要在 2018 年做手機,請 128GB 起步

愛範兒 於 12/03/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本文來自微信公共帳號 “互聯網指北”(hlwzhibei)。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必須與本文嚴格一致,不得修改 / 替換 / 增減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圖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標題、引語、摘要等。如有疑問請聯繫作者微信:izhibei

MWC2018 結束的一週後,ZDC 調研中心發佈了一份手機行業消費者調查報告。通過參考 MWC 展會上幾大主流手機廠商,例如三星、華為、OPPO、Sony等發佈的旗艦機型,他們預測 2018 年 C 端市場購買手機時“存儲空間大小”將成為第一考慮要素,而這個關鍵要素的變量則從 128GB 起步。


為什麼行業在淘汰小容量手機?

要尋找智能手機的存儲空間長期徘徊在 8GB、16GB 或 32GB 等規格的原因,還要追溯到 2014 年前後出現的“換機潮”。

在那之前,市場環境還遠沒有形成鮮明的“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的對比,整個行業在公眾語境裏還可以和“玩電腦的”劃等號;那時候人們對手機的理解相對單一,以工具的形式將其定位於通訊領域;那時候人們對“智能”的概念也相對陌生,慣性地認為手機應用就是 PC 端產品的移動端移植。

在這樣的背景下,雖然在功能機的對比下智能手機很容易做出“差異化”,但基於“用户羣體”正在成長的現實環境,廠商必然會採取“向下兼容”的思維來求生存,而“向下兼容”,通俗來説就是通過低價來吸引更多的用户接觸智能手機,降低用户適應技術升級的成本。

而對於數碼硬件類產品來説,低價也就意味着存儲元件、處理器等硬物料的相對降低,對於小容量手機迎來了一個發佈的小高潮。

小米 2013 年 7 月 31 日推出的紅米手機就是那段時期的典型產品之一,基本款的 ROM 大小被限制在 4GB。兩個月後蘋果則在發佈會上發佈了一款廉價手機 iPhone5C,不僅繼續延續 16GB 起起步的標準,還在 2014 年 3 月為中國內地新增 8GB 版本;即使是將受眾羣體定位在“懂手機”人羣的錘子科技,2014 年 7月 8 日正式上市的 Smartisan T1 也是從 16GB 起步。


與此同時,在等待移動互聯網市場擴大和用户羣體成長的這段真空期裏,移動應用的創業者們也不得不基於“低價低配智能機”的現實,推出一系列向下兼容的簡單應用。

於是在這種雙向的主動適配下,雖然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們享受了傳説中“第二次人口紅利”,但也不可避免地讓市場被動形成了“8GB、16GB、32GB 手機夠用”的心理預期,而這種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心理預期也必然成為之後發展的桎梏:

正如與 2013 年相比,Facebook 的核心應用程序從 32MB 的體積上升到如今 iOS 客户端上的 388MB,Facebook 也隨之從單純的社交領域垂直產品成長為新技術研發的科技公司——

當使用智能手機並不需要消耗人們太多學習成本,當智能手機作為載體讓移動互聯網充分解構日常生活場景,當手機逐漸從平台變成了另一個維度的入口,過於小的存儲空間顯然同時制約了用户對生活場景的拓展,以及創業者去實現複雜構想的空間。

為什麼 64GB 也不夠用?

在 MWC2018 的展會上,大部分廠商推出的旗艦機型其實是從 64GB 起步的,例如Sony大法推出的 Xperia XZ2 系列兩款機型均標配 64GB ROM,三星發佈的上半年主推旗艦機 Galaxy S9 和 S9+,全系也只有 64GB/128GB 兩個版本,似乎主流市場認定“64GB”已經夠用。

但事實可能未必如此。

首先正如我上面提到過的,過去四年裏,像 Facebook、Uber、GBmail 和 Snapchat 這樣的應用“越來越大”,例如:Facebook 的核心應用程序在 2013  年5 月時,在手機上佔 32MB 的空間。現在,該應用程序在 iPhone 上已經達到了 388MB 的容量,是幾年前的 12 倍——而社交領域還僅僅是移動互聯網龐大應用市場中的冰山一角。

其次,當視頻播放、影像拍攝越來越多地成為手機的基本職能,動輒 2000 萬像素的相片以及4K超清視頻,讓手機的存儲空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以 1080P 畫質(也就是市場上俗稱的“藍光高清”)為例,在畫質音質不受損的情況下可以達到 20G 以上,並且隨着時長可能達到 50G-70G;而適配大眾設備的視頻網站,一部熱播電影的文件尺寸也可能達到 1G,不得不通過多台服務器的 CDN 節點,支持多人在線同時觀看。

再次,移動互聯網對於日常生活場景的全面滲透,讓社交類 APP 數據積累等無意識的產品體積拓展,成為了手機儲存空間的另一個隱形負擔。以微信為例,鬥圖和小視頻已經成為年輕人最喜愛的社交方式之一,而這些數據會隨着使用佔用大量的存儲空間。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旗艦機型將 64GB 作為標配的決策,更實際的意義或許在於照顧市場層面的心理落差。至少由於存儲元件等物料上的差異,128GB 版本必然會與很多入門級版本形成三位數的落差,從而很直觀地體現在銷售的數據上。

就連蘋果在如今的迭代中也只敢用 32GB 迴歸來小踏步前行,那些存儲空間機制優化還不如蘋果的追趕者們,敢於冒然地做那個出頭鳥嗎?想來誰都未必。

128GB 真的有必要嗎?

要討論有沒有必要的問題,咱們可以先回憶一下“第二波人口紅利”形成的過程。

首先“換機潮”帶來了 C 端市場大幅度的設備升級,直接把市場環境抬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在這個新維度上,手機性能足夠支撐更復雜的產品場景,手機用户需要重新建立起新的使用習慣,傳統生活場景中還有大量的領域沒有找到移動化的解決方案。

技術上已經做好了行業升級的基礎,客觀環境的匹配成為了開始升級的誘因。於是後來人們又把那次用户不僅需要新手機,還需要大量能發揮新手機優勢的產品的“換機潮”,稱之為“第二次人口紅利”。今日頭條、快手、陌陌們都是這次紅利期的受益者。

而紅利對於行業的加速也不僅僅在於市場層面。當人們在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巨大潛力,除了資本會趨之若鶩,最優秀的人才也不吝於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進入新的行業進行對賭,就像 2018 年互聯網行業人才快速向區塊鏈領域集中那樣。

有錢有人有市場,作為移動互聯網第一載體的手機行業迎來了爆棚式的成長,產品迭代速度和技術的再升級速度,不斷刷新人們的固有認知。此時處理器等原件或許可以通過軟件層面的優化,來適配更多的機型,但更優化的產品也避免不了越來越膨脹的自身體積。

所以大容量的手機在一定程度上預留了產品迭代的空間,並其於市場、於行業都是大有裨益的。

另一方面,隨着移動互聯網產業起飛的手機行業,C 端與 B 端的距離也正在被迅速拉開:

只能投入業餘精力的“路人們”再也很難進入語境當中,沒有辦法判斷硬件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很難追得上新技術的應用,從而導致公眾參與手機話題的討論門檻越來越高,從 MWC2014 與 MWC2018 在百度指數上接近 4 倍的差距就是最好的佐證。


於是當行業發展速度再次和用户成長速度脱節,用户也就越來越需要一個直觀的標準來作為購機的風向標,“手機存儲空間”也就成為了一個在合適不過的變量:人們讀得懂、容易看、也好對比。

之後我們再精打細算,留出理想的預留空間,於是就有了 2018 新機准入門檻:128GB,起。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