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剛剛結束的法國對澳大利亞的世界盃小組賽上,誕生了歷史性的一幕。
比賽第 56 分鐘,法國隊的基沙文帶球突入禁區被放倒,雖然不少法國球員舉手示意對方犯規,但主裁判卻沒有做出迴應。隨後,裁判徑直走到賽場邊。
很快,主裁又回到足球場上。
他雙手在空中畫出了一個矩形,緊接着五指併攏指向澳大利亞的球門。改判!十二碼!
讓主裁判改判的,其實是一段回放視頻,它由場外的 VAR 提供。
這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次因為視頻回放裁判改判的比賽,而受益於這次改判,法國最終以 2:1 贏得比賽。
▲ 主裁判在場邊觀看 VAR 回放視頻
VAR 是怎麼回事?
VAR 是“視頻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s)的縮寫,具體來講,它由球場現場的轉播攝像機、兩架專門監控越位的攝像機以及位於莫斯科的國際報道中心(IBC)的視頻裁判團隊組成。
▲ 圖片來自:FIFA
視頻裁判團隊包括 1 名視頻助理裁判(VAR)和 3 名視頻助理裁判助理(AVAR),本屆世界盃一共有 13 名視頻助理裁判,他們及其團隊將為全部 64 場比賽提供 VAR 支持。
▲ 3 名視頻助理裁判助理和 4 名視頻回放專員 圖片來自:FIFA 視頻截圖
此外還需要 4 名回放專員(RO)為視頻裁判團隊提供協助,從現場拍攝到的各種角度中篩選出有用信息。
為了確保裁判之間沒有“暗箱操作”,視頻回放室內還會安排一名國際足聯官員,負責監督所有視頻回放及裁判之間的溝通,並將室內所有情況通過一台觸屏電腦進行記錄,再將信息通過電腦傳輸至球場內的大屏幕及現場的媒體解説席。
▲ FIFA 官員 圖片來自:FIFA 視頻截圖
搞清楚分工後,我們再來看看 VAR 是如何運轉的。
為確保比賽的流暢性,國際足聯規定只有在以下 4 種情況下,才能啟用 VAR:
VAR 介入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主裁判通過耳麥直接與視頻助理裁判溝通,聽取後者建議作出判罰,這種情況不會有官方的視頻回放;另一種則是主裁判要求在現場查看視頻回放,此時電視直播及現場大屏幕也將同步播放裁判觀看的視頻內容。
下午法國與澳大利亞這場比賽中的情況,就屬於後者。
區分這兩種情況只要看主裁判手勢即可,不要求回放,手指向耳部,如下:
▲ 圖片來自:FIFA
要求回放,作出類似電視屏幕的手勢,此時比賽暫停。
▲ 圖片來自:FIFA
當需要 VAR 介入時,電視轉播畫面也會出變化,官方稱為“畫面疊加組合回放”。
簡單來説。就是屏幕上會同時出現三個畫面,主畫面是比賽回放和相關球員特寫,右上角為裁判,右下角是相關教練特寫。如果主裁判作出電視屏幕手勢,右下角的畫面則切換到視頻回放室。
在主裁判藉助 VAR 作出判決後,現場大屏幕及轉播畫面均會打出字幕解釋判罰內容,隨後播放作為判罰依據的關鍵視頻。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VAR 只是作為輔助手段,視頻助理裁判團隊無權作出任何判罰決定,只有主裁判有最終決定權。
這些體育項目早就用上了 VAR
雖然 VAR 看上去很複雜,但技術上並不難實現,在其他體育項目中,使用即時回放系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NFL 裁判在場邊查看視頻回放 圖片來自:NFL
從時間來看,橄欖球是最早擁抱視頻回放技術的運動之一,1996 年大洋洲的 Super League World Nines 聯賽效仿歐洲同行,將該技術引進賽場,後來被澳大利亞採用,美國 NFL 聯盟在 1999 年正式將視頻回放系統投入使用。
而籃球和網球則是我們更為熟悉的兩項使用視頻回放系統多年的運動。
NBA 在 2002/03 賽季就引進錄像回放技術,最早出現在西部總決賽第四場比賽中,初期只有在確定出球是否超時、惡意犯規等極少數情況下才可調用回放,而從 08/09 賽季開始,NBA 擴大了錄像回放範圍,裁判可在比賽中任意時刻啟用錄像回放。
▲ NBA 回放中心 圖片來自:NBA.com
在此之後,隨着 NBA 回放中心的建立,視頻回放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回放中心有權對一些爭議判罰直接作出判定,這是與足球世界盃的 VAR 最大的不同,國際足聯仍堅持場上主裁判享有絕對權威。
而由於資金、人力等原因,在這項技術一直到剛剛過去的 17/18 賽季才出現在 CBA 賽場,但受攝像機數量的限制,目前還不能做到對賽場 360 度無死角覆蓋。
視頻回放在網球當中被稱為“鷹眼”,名字來自提供這項技術的鷹眼公司(Hawk-Eye),該公司也是本屆世界盃 VAR 的技術方案提供商。網球比賽中的鷹眼技術主要用於球落點的判定。2005 年,“鷹眼”技術開始用於國際比賽,四大滿貫賽事中目前只有紅土場地的法網還沒有用上。
▲ 圖片來自:GameSetMap
在羽毛球、冰球、棒球等體育項目上,即時回放系統也有廣泛運用。
由此看來,貴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對新技術的反應未免有些遲鈍了,但這也並不奇怪,因為足球就是一項非常排斥,或者説警惕被技術“入侵”的運動。
爭議從未斷絕
從足球比賽誕生伊始,誤判幾乎就成了其特色之一,因為裁判失誤導致球隊飲恨而歸的事情幾乎每項賽事都會發生,遠有馬勒當拿“上帝之手”,近有林柏特“門線冤案”。儘管如此,足球場上的技術改革卻相當遲緩。
門線技術的引進,就經過了漫長的討論、試驗。與網球的鷹眼類似,門線技術也藉助安裝在球場內的多台高速攝像機,加上電腦圖像分析,從而來判斷皮球是否過超過門線。
▲ 圖片來自:DR
儘管技術上是可靠的,但很長時間裏,國際足聯和歐足聯情願增設底線裁判,也不願意使用對比賽過程幾乎毫無影響的“門線技術”。一直到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才將其引進,歐足聯更謹慎,直到 2016 年的歐冠決賽和歐聯杯決賽才用上門線技術。
更不用説 VAR 這樣衝擊到傳統習慣的重大改革,歐足聯主席切費林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 VAR 的擔憂,他認為這項技術的使用會造成混亂,影響比賽的流暢性,但同時他也承認,儘管下賽季歐冠不會採用 VAR,但引進這一技術是遲早的事。
然而,不同於官方機構的顧慮重重,許多球員和教練,都明確表示有引進 VAR 技術的必要。
▲ 圖片來自:Daily Star
五大聯賽中,意甲和德國已經率先用上 VAR,西甲也將於下賽季啟用,反倒是全世界商業化最成功的英超,仍然將 VAR 拒之門外,本賽季剛剛卸任阿仙奴主帥的雲加就多次吐槽英足總的保守,認為英超跟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是退步”。而讓雲加意識到 VAR 的必要性,正是本賽季英超主裁判在幾次針對阿仙奴的關鍵判罰中出現的失誤,槍手戰績不佳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在歐冠半決賽中被利物浦淘汰後,羅馬俱樂部上下都強烈要求歐冠引進 VAR,原因就是在次回合的比賽中,裁判有多次判罰引起爭議,羅馬將帥認為如果有 VAR,晉級的未必是利物浦。
▲ 圖片來自:Stuff.co.nz
支持使用 VAR 幫助執法的還有歐冠被利物浦淘汰的曼城將帥、在第 90 分鐘被 C朗點殺的祖雲達斯、在對陣哈特斯菲的比賽中進球被吹的曼聯中場馬達等。
儘管很多人愛説“誤判是足球的一部分”,但對於“受害者”而言,誤判絕對不存在什麼情懷,而是讓人恨之入骨,他們寄希望於新技術能還自己一個公道。
但也不是所有利益既得者都看不到改變的必要性,或許是足壇史上誤判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的馬勒當拿就很實誠,他説:“我支持 VAR,但如果它吹掉了上帝之手,我會反抗的。”意思就是我知道 VAR 有用,但前提是別傷害到我的利益。
▲ 圖片來自:Ole
有趣的是,剛剛因為 VAR 受益而獲得十二碼機會的法國前鋒基沙文,此前卻公開嘲諷這項技術:“法國人可能不會喜歡這項技術,但西班牙人是的。”規則受益者舉雙手贊成,利益受損一方態度就很曖昧了。
當然,足壇對 VAR 的爭議焦點不只是利益問題,還有對變化的抗拒。現代足球儘管已有 100 多年的發展,規則和戰術都在不斷變化,但它從未像今天這樣面臨着新技術的衝擊。
對 VAR 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主裁判與視頻助理裁判溝通或查看錄像回放都會耽誤不少時間,這極大影響了比賽的流暢性,中超在引進 VAR 後就出現過長達 9 分鐘甚至 13 分鐘的超長補時,從而引發熱議。球員在進球后不能馬上慶祝而是要等待 VAR 確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令進球的喜悦和慶祝的慾望都大打折扣,當理性取代了激情,很難説是不是一件好事。
“ VAR 讓足球失去了體驗感和魅力。”恆大主帥簡拿華路曾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主裁判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也是國際足聯所不能接受的。一直以來,在足球場上,主裁判的權威都是不容置疑的,而 VAR 的出現,有可能導致主裁判過度依賴,權威性喪失的同時,也有可能令其信心受到打擊,不利於提高主裁判執法水平。
▲ 圖片來自:CBS New York
與足球一樣,籃球界對於回放打斷比賽,降低了其流暢性和精彩程度也頗有微詞。勇士隊主教練史提夫·卡爾就是回放技術的堅定反對者,他認為頻頻使用視頻回放導致比賽節奏變得拖沓,“就是個笑話”,必須限制這一技術的使用,“這簡直沒完沒了,2 萬人百無聊賴地坐着,這(視頻回放)看起來毫無意義。”
在確保比賽公平與觀賞性之間取得平衡方面,網球就做得不錯。每盤比賽 3 次鷹眼挑戰機會的限制,既給了參賽選手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又避免了技術的濫用導致比賽拖沓。
當然,鷹眼在網球中能夠取得成功,與這項運動本身的特性也有很大關係。網球比賽參賽球員只有 2 人或 4 人,場上的情況也比較簡單,這就大大降低了執法難度,鷹眼系統介入時,從數據採集到結果演示,整個過程耗時不超過 10 秒,對比賽的影響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場上十幾二十人的足球或籃球比賽,情況就要複雜得多,形勢變幻莫測,狀況頻發,無論是對人還是機器都是一大挑戰。況且這兩項運動不僅規則複雜,而且不少情況下還要依賴人的主觀判斷,比如足球比賽的手球判決依據是“球員故意用手接觸球”,是否故意只能靠人來認定,這種情況下縱使有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
“現在,科技對於足球來説還是過於新奇,每一次使用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並像畸形一樣被解剖。”國際足聯主席恩芬天奴今年 4 月接受採訪時坦言,“但是我們有義務為裁判們提供他們所需的所有工具,以幫助他們儘可能正確地做出判罰。”
題圖來自:latercer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比賽第 56 分鐘,法國隊的基沙文帶球突入禁區被放倒,雖然不少法國球員舉手示意對方犯規,但主裁判卻沒有做出迴應。隨後,裁判徑直走到賽場邊。
很快,主裁又回到足球場上。
他雙手在空中畫出了一個矩形,緊接着五指併攏指向澳大利亞的球門。改判!十二碼!
讓主裁判改判的,其實是一段回放視頻,它由場外的 VAR 提供。
這是世界盃歷史上第一次因為視頻回放裁判改判的比賽,而受益於這次改判,法國最終以 2:1 贏得比賽。
▲ 主裁判在場邊觀看 VAR 回放視頻
VAR 是怎麼回事?
VAR 是“視頻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s)的縮寫,具體來講,它由球場現場的轉播攝像機、兩架專門監控越位的攝像機以及位於莫斯科的國際報道中心(IBC)的視頻裁判團隊組成。
▲ 圖片來自:FIFA
視頻裁判團隊包括 1 名視頻助理裁判(VAR)和 3 名視頻助理裁判助理(AVAR),本屆世界盃一共有 13 名視頻助理裁判,他們及其團隊將為全部 64 場比賽提供 VAR 支持。
▲ 3 名視頻助理裁判助理和 4 名視頻回放專員 圖片來自:FIFA 視頻截圖
此外還需要 4 名回放專員(RO)為視頻裁判團隊提供協助,從現場拍攝到的各種角度中篩選出有用信息。
為了確保裁判之間沒有“暗箱操作”,視頻回放室內還會安排一名國際足聯官員,負責監督所有視頻回放及裁判之間的溝通,並將室內所有情況通過一台觸屏電腦進行記錄,再將信息通過電腦傳輸至球場內的大屏幕及現場的媒體解説席。
▲ FIFA 官員 圖片來自:FIFA 視頻截圖
搞清楚分工後,我們再來看看 VAR 是如何運轉的。
為確保比賽的流暢性,國際足聯規定只有在以下 4 種情況下,才能啟用 VAR:
- 存在越位嫌疑的進球,或進攻球員犯規造成的進球
- 十二碼決定
- 直接紅牌判罰
- 裁判認錯球員
VAR 介入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由主裁判通過耳麥直接與視頻助理裁判溝通,聽取後者建議作出判罰,這種情況不會有官方的視頻回放;另一種則是主裁判要求在現場查看視頻回放,此時電視直播及現場大屏幕也將同步播放裁判觀看的視頻內容。
下午法國與澳大利亞這場比賽中的情況,就屬於後者。
區分這兩種情況只要看主裁判手勢即可,不要求回放,手指向耳部,如下:
▲ 圖片來自:FIFA
要求回放,作出類似電視屏幕的手勢,此時比賽暫停。
▲ 圖片來自:FIFA
當需要 VAR 介入時,電視轉播畫面也會出變化,官方稱為“畫面疊加組合回放”。
簡單來説。就是屏幕上會同時出現三個畫面,主畫面是比賽回放和相關球員特寫,右上角為裁判,右下角是相關教練特寫。如果主裁判作出電視屏幕手勢,右下角的畫面則切換到視頻回放室。
在主裁判藉助 VAR 作出判決後,現場大屏幕及轉播畫面均會打出字幕解釋判罰內容,隨後播放作為判罰依據的關鍵視頻。
有一點要強調的是,VAR 只是作為輔助手段,視頻助理裁判團隊無權作出任何判罰決定,只有主裁判有最終決定權。
這些體育項目早就用上了 VAR
雖然 VAR 看上去很複雜,但技術上並不難實現,在其他體育項目中,使用即時回放系統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 NFL 裁判在場邊查看視頻回放 圖片來自:NFL
從時間來看,橄欖球是最早擁抱視頻回放技術的運動之一,1996 年大洋洲的 Super League World Nines 聯賽效仿歐洲同行,將該技術引進賽場,後來被澳大利亞採用,美國 NFL 聯盟在 1999 年正式將視頻回放系統投入使用。
而籃球和網球則是我們更為熟悉的兩項使用視頻回放系統多年的運動。
NBA 在 2002/03 賽季就引進錄像回放技術,最早出現在西部總決賽第四場比賽中,初期只有在確定出球是否超時、惡意犯規等極少數情況下才可調用回放,而從 08/09 賽季開始,NBA 擴大了錄像回放範圍,裁判可在比賽中任意時刻啟用錄像回放。
▲ NBA 回放中心 圖片來自:NBA.com
在此之後,隨着 NBA 回放中心的建立,視頻回放的作用進一步擴大,回放中心有權對一些爭議判罰直接作出判定,這是與足球世界盃的 VAR 最大的不同,國際足聯仍堅持場上主裁判享有絕對權威。
而由於資金、人力等原因,在這項技術一直到剛剛過去的 17/18 賽季才出現在 CBA 賽場,但受攝像機數量的限制,目前還不能做到對賽場 360 度無死角覆蓋。
視頻回放在網球當中被稱為“鷹眼”,名字來自提供這項技術的鷹眼公司(Hawk-Eye),該公司也是本屆世界盃 VAR 的技術方案提供商。網球比賽中的鷹眼技術主要用於球落點的判定。2005 年,“鷹眼”技術開始用於國際比賽,四大滿貫賽事中目前只有紅土場地的法網還沒有用上。
▲ 圖片來自:GameSetMap
在羽毛球、冰球、棒球等體育項目上,即時回放系統也有廣泛運用。
由此看來,貴為世界第一運動的足球,對新技術的反應未免有些遲鈍了,但這也並不奇怪,因為足球就是一項非常排斥,或者説警惕被技術“入侵”的運動。
爭議從未斷絕
從足球比賽誕生伊始,誤判幾乎就成了其特色之一,因為裁判失誤導致球隊飲恨而歸的事情幾乎每項賽事都會發生,遠有馬勒當拿“上帝之手”,近有林柏特“門線冤案”。儘管如此,足球場上的技術改革卻相當遲緩。
門線技術的引進,就經過了漫長的討論、試驗。與網球的鷹眼類似,門線技術也藉助安裝在球場內的多台高速攝像機,加上電腦圖像分析,從而來判斷皮球是否過超過門線。
▲ 圖片來自:DR
儘管技術上是可靠的,但很長時間裏,國際足聯和歐足聯情願增設底線裁判,也不願意使用對比賽過程幾乎毫無影響的“門線技術”。一直到 2014 年巴西世界盃才將其引進,歐足聯更謹慎,直到 2016 年的歐冠決賽和歐聯杯決賽才用上門線技術。
更不用説 VAR 這樣衝擊到傳統習慣的重大改革,歐足聯主席切費林就旗幟鮮明地表達了 VAR 的擔憂,他認為這項技術的使用會造成混亂,影響比賽的流暢性,但同時他也承認,儘管下賽季歐冠不會採用 VAR,但引進這一技術是遲早的事。
然而,不同於官方機構的顧慮重重,許多球員和教練,都明確表示有引進 VAR 技術的必要。
▲ 圖片來自:Daily Star
五大聯賽中,意甲和德國已經率先用上 VAR,西甲也將於下賽季啟用,反倒是全世界商業化最成功的英超,仍然將 VAR 拒之門外,本賽季剛剛卸任阿仙奴主帥的雲加就多次吐槽英足總的保守,認為英超跟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是退步”。而讓雲加意識到 VAR 的必要性,正是本賽季英超主裁判在幾次針對阿仙奴的關鍵判罰中出現的失誤,槍手戰績不佳或多或少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在歐冠半決賽中被利物浦淘汰後,羅馬俱樂部上下都強烈要求歐冠引進 VAR,原因就是在次回合的比賽中,裁判有多次判罰引起爭議,羅馬將帥認為如果有 VAR,晉級的未必是利物浦。
▲ 圖片來自:Stuff.co.nz
支持使用 VAR 幫助執法的還有歐冠被利物浦淘汰的曼城將帥、在第 90 分鐘被 C朗點殺的祖雲達斯、在對陣哈特斯菲的比賽中進球被吹的曼聯中場馬達等。
儘管很多人愛説“誤判是足球的一部分”,但對於“受害者”而言,誤判絕對不存在什麼情懷,而是讓人恨之入骨,他們寄希望於新技術能還自己一個公道。
但也不是所有利益既得者都看不到改變的必要性,或許是足壇史上誤判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的馬勒當拿就很實誠,他説:“我支持 VAR,但如果它吹掉了上帝之手,我會反抗的。”意思就是我知道 VAR 有用,但前提是別傷害到我的利益。
▲ 圖片來自:Ole
有趣的是,剛剛因為 VAR 受益而獲得十二碼機會的法國前鋒基沙文,此前卻公開嘲諷這項技術:“法國人可能不會喜歡這項技術,但西班牙人是的。”規則受益者舉雙手贊成,利益受損一方態度就很曖昧了。
當然,足壇對 VAR 的爭議焦點不只是利益問題,還有對變化的抗拒。現代足球儘管已有 100 多年的發展,規則和戰術都在不斷變化,但它從未像今天這樣面臨着新技術的衝擊。
對 VAR 的吐槽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主裁判與視頻助理裁判溝通或查看錄像回放都會耽誤不少時間,這極大影響了比賽的流暢性,中超在引進 VAR 後就出現過長達 9 分鐘甚至 13 分鐘的超長補時,從而引發熱議。球員在進球后不能馬上慶祝而是要等待 VAR 確認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令進球的喜悦和慶祝的慾望都大打折扣,當理性取代了激情,很難説是不是一件好事。
“ VAR 讓足球失去了體驗感和魅力。”恆大主帥簡拿華路曾如此表示。
另一方面,主裁判的權威性受到挑戰也是國際足聯所不能接受的。一直以來,在足球場上,主裁判的權威都是不容置疑的,而 VAR 的出現,有可能導致主裁判過度依賴,權威性喪失的同時,也有可能令其信心受到打擊,不利於提高主裁判執法水平。
▲ 圖片來自:CBS New York
與足球一樣,籃球界對於回放打斷比賽,降低了其流暢性和精彩程度也頗有微詞。勇士隊主教練史提夫·卡爾就是回放技術的堅定反對者,他認為頻頻使用視頻回放導致比賽節奏變得拖沓,“就是個笑話”,必須限制這一技術的使用,“這簡直沒完沒了,2 萬人百無聊賴地坐着,這(視頻回放)看起來毫無意義。”
在確保比賽公平與觀賞性之間取得平衡方面,網球就做得不錯。每盤比賽 3 次鷹眼挑戰機會的限制,既給了參賽選手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又避免了技術的濫用導致比賽拖沓。
當然,鷹眼在網球中能夠取得成功,與這項運動本身的特性也有很大關係。網球比賽參賽球員只有 2 人或 4 人,場上的情況也比較簡單,這就大大降低了執法難度,鷹眼系統介入時,從數據採集到結果演示,整個過程耗時不超過 10 秒,對比賽的影響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場上十幾二十人的足球或籃球比賽,情況就要複雜得多,形勢變幻莫測,狀況頻發,無論是對人還是機器都是一大挑戰。況且這兩項運動不僅規則複雜,而且不少情況下還要依賴人的主觀判斷,比如足球比賽的手球判決依據是“球員故意用手接觸球”,是否故意只能靠人來認定,這種情況下縱使有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
“現在,科技對於足球來説還是過於新奇,每一次使用都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並像畸形一樣被解剖。”國際足聯主席恩芬天奴今年 4 月接受採訪時坦言,“但是我們有義務為裁判們提供他們所需的所有工具,以幫助他們儘可能正確地做出判罰。”
題圖來自:latercer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