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的 MacBook Pro,實際表現到底如何?

愛範兒 於 01/09/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雖然從消費角度出發,選擇電子產品的配置當然是「夠用法則」優先:存儲需求僅有 64GB 的手機用户,自然不會額外加錢升級到 256GB。

但配置夠用並不代表着性能飽和,本質上,需求和硬件配置只存在着「米飯和飯碗」的關係——雖然塑料碗也能盛米飯,但用陶瓷碗顯然格調會更高。


選擇電子產品亦是如此,更高的配置意味着更大的潛力,比如我們這次要評測的頂配新 MacBook Pro(簡稱:MBP),就是打破「夠用」法則的範例產品之一:

  • 英特爾酷睿 i9 處理器(2.9 GHz)

  • 32GB DDR4 內存

  • 4TB 固態硬盤

  • 15”原彩顯示技術的視網膜顯示屏

  • Radeon Pro 560X 圖形處理器(4GB;GDDR5)

  • 四個全速雷靂 3 接口

相同的外觀,相同的重量

雖然 i9 款 MBP 是今年蘋果 MacBook 產品線中最高配置的產品,但在外觀方面蘋果仍然沒有為這款進行特別的點綴。


即便這是一台價值 5 萬塊的電腦,也依然和 2016 款的 MBP 一樣,還是那個熟悉的設計、熟悉的深空灰、熟悉且不會發光的 Logo,還有那個 1.83Kg 的重量。

處理性能表現如何?
如果説我們前段時間評測的 i5 款新 MBP 是一款 85 分的生產力工具,那麼配置更高的 i7 和 i9 款便是蘋果用來補充那 15 分的兩款產品。

為何這樣説?


在之前的評測中,我們通過新 MBP 與 2017 款 MBP 13″/ 15″ 兩款舊機型的對比,來得出了新舊配置在性能上的差異。從實測得到的比分看,得益於新處理器的加持,新 MBP 對比舊款在處理性能方面有着翻倍提升。


而這回,我們也為這款 i9 版本的 MBP 做了一輪新的測試,一起參與對比的還有 15” MBP i7(2018 款,2.2GHz)版本。同時,我們也會為大家提供之前測試的數據進行參考。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2018 款的 MBP 在上市初期因為電壓過載的問題出現了明顯的性能波動,其中又以 i9 處理器版本最為嚴重。

此後蘋果也是第一時間推送了 High Sierra 10.13.6 更新進行了修復,基本讓 i9 版本的 MBP 迴歸到正常的水準。

正因如此,我們也選擇了相同的工具在 i9 版本的更新前後做了一些測試:


▲ Geekbench 跑分成績

不過從我們使用處理器跑分軟件 Geekbench 的實測結果看,i9 版 MBP 的升級前後得分差距其實並不算大。

但是,高達 24000+ 的多核分數依舊是現在 MBP 系列中的最高分,這比 2017 款的整整提升了 50% 左右。

而另一款跑分軟件 CINEBENCH R15 的 CPU 分數則有更明顯的改進,至少不會連 i7 版本都跑不過了,在連續高負荷運行下也不會有之前鋸齒狀的幀率和温度波動圖。


▲ CINEBENCH R15 跑分成績

總體而言,更新系統後的 i9 版 MBP 在處理器性能方面的確要比 i7 款要更加出色,但儘管如此,兩者的差距卻也並沒有 2018 款 i7 和 i5 版對比這麼大。

因此,實際上 i9 處理器雖然能更進一步提升 MBP 的運算處理性能,但這都是有限的提升,如果不是跑分,在日常使用下幾乎看不出 i7 和 i9 之間的區別。

真正要將性能發揮到極致,可能就需要用到更大規模的需求(如:高階視頻剪輯、VR 內容創作等),去「榨乾」i9 的性能了。

「[b]頂配看上去很美,但顯卡性能提升並不算明顯

至於在顯卡方面,去年的 15” MBP 高低配版本所搭載的是 Radeon Pro 555 和 560 兩個型號,而 2018 年則在原有型號上加了一個「X」後綴,所以整體看來不算是個大升級。

況且本次蘋果還單獨推出了一個 eGPU 的擴展塢,因此我們對 i9 版和 i7 版 MBP 在圖形處理性能方面的性能差距,實際上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


圖形處理測試工具 Unigine Valley 的實測結果,佐證了我們的觀點。由於我們手上的 2017 款 15”(i7) MBP 所搭載的是 Radeon 560 獨顯,所以光看字面數據,它和 2018 款 15” (i7)所搭載的 Radeon 555X 並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提升差距大約只有 10% 而已。


而 i9 頂配版所使用的型號是 560X,對比 2017 款的 560 則有着 20%~30% 的提升。至於和只有 Intel Iris 集顯的 13” 來説,圖形性能上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那麼價值 24000 元的 4TB 的定製 SSD 和 256GB、512GB 的官配 SSD 讀寫速度對比表現如何?我們通過 Blackmagic Speed Test 和 AJA System Test 兩款軟件進行了一次橫評。


  • Blackmagic Speed Test

Blackmagic Speed Test 會通過重複讀寫的方法,來獲取硬盤的速度值。從測試結果可見,256GB 和 512GB 兩塊硬盤的讀寫速度方面差距不大,而 4TB 定製 SSD 的各項讀寫成績都是前兩者的兩倍。

顯然這塊定製硬盤在擁有更大容量的同時,也隨着工藝升級帶來更強的讀寫效率,相信不單隻有 4TB 款,基礎起步的 1TB 款應該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 256GB SSD 硬盤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3” 2018)

▲ 512GB SSD 硬盤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5” 2018)


▲ 4TB SSD 硬盤測試成績(MacBook Pro 15” 2018 i9)

  • AJA System Test

更直觀的結果我們可以參考 AJA System Test:

在模擬 5120*2700 5K(RED)格式、16GB 大小的文件傳輸下,256GB 的 SSD 的讀寫速度分別為 1157MB/s、2117MB/s,測試耗時 22.29 秒;


512GB 的 SSD 讀寫速度分別為 1234MB/s、2202MB/s,測試總耗時 21.04 秒。前後兩款硬盤的耗時成績接近。


最快的依然是 i9 定製版的 4TB SSD,讀寫分別為 2279MB/s 和 2516MB/s,測試耗時僅為 13.96 秒。由此看來,這塊 SSD 的定製除了容量上的升級,所帶來的速度提升還是很有價值的。


  • 導出個視頻來看看?

從以上對 CPU 和硬盤兩方面評測,我們能看到 i9 版 MBP 的處理性能的確比 i7 非定製款機型要更有優勢。但跑分只能算是參考,是驢是馬還是要拉出來溜溜。

因此,我們通過視頻剪輯軟件 Final Cut Pro 對一段 5 分鐘的 4K(H.264)格式項目進行1920�817(H.264)格式的導出,以此簡單對比兩款電腦的所耗時間和發熱情況。


▲ i9 款 MacBook Pro 視頻導出耗時 & 發熱情況

從測試結果看,i9 款 MBP 的導出耗時 1 分 57 秒,但在高效的同時,電腦温度也一下飆升到 45℃;而 i7 款 MBP 耗時相對比前者更長一些,總共花了 3 分 27 秒完成,但相比起 i9 款,i7 款在發熱方面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為 37.8℃(測温結果因人而異,僅供參考)。


▲  i7 款 MacBook Pro 視頻導出耗時 & 發熱情況

對此我們的結論是,i9 款 MBP 雖然擁有相當強大的處理效率,但相比起 i7,該機在發熱方面仍然難免高温問題。機身能 Hold 住發熱,但也建議做好「鍵盤燙手」的心理準備。
它能讓我忙裏偷閒嗎?

我們的答案是:顯然,它並不適合用於遊戲。

雖然 MacBook 並不是為遊戲而生的,但我們還是從 Mac 版 Steam 中下載了《古墓麗影:崛起》測試了一下。

經實測,這款遊戲在 1920*1200 分辨率和中高畫面特效下運行,基本可以穩定在 30 FPS 左右的水準。雖然流暢度還勉強過得去,但遊戲運行時風扇也會呼呼呼地轉,鍵盤表面也能感受到明顯熱量。

所以想用 MBP 跑大型遊戲的朋友,建議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就算它是「MacBook 中之王」,它仍然還是不適合玩遊戲。

什麼人才需要用到它?

總得來説,蘋果的 MBP 依舊在出色的重量和尺寸之下,延續了過往優異的性能表現。除了六核心的第八代英特爾 i9 處理器外,你還可以再額外花費約 3000 元人民幣從 16GB DDR4 內存升級至 32GB 規格,而硬盤更是有 4TB 固態可選。


如果以目前蘋果的產品線來看,大概只有 iMac Pro 能夠和它在性能上一較高下。與其説 i9 的 MBP 是一台筆記本電腦,倒不如説更像是一個移動工作站。

但很顯然,這種級別的配置顯然不是為大部分人準備的。你也可以想象 i9 版本真正面向的羣體,可能只會佔據整體用户總量的 5% 不到。

他們應該是視頻剪輯師、工業、軟件工程師、音樂製作人甚至是科研人員的其中一份子,這些羣體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專業」二字,其實也是蘋果 MBP 最根本的定位。

當然,若你是打算買它來裝雙系統玩遊戲,我建議還是選擇性能更「猛」、性價比更高的專業遊戲本吧,MacBook 真不是為遊戲而生的。
所以,鑑於價格上的考慮,我們並不會向大部分消費者推薦這款 15”  i9 版本的 MBP。原因很簡單,單純的跑分僅僅只是獲得數字上的愉悦,而以文字和圖像為主的日常辦公遠無法將這顆處理器的性能完全發揮出來,這多少會有點暴殄天物的意味,那倒不如選擇更為實惠的 i5 或 i7 版。

倘若你真的對重負荷的工作有所需求,又或者是嫌棄 13” 的尺寸大小,也不必就將目標放在最頂配上。

其實從現在的對比數據看,i7 和 i9 版本之間的差距並沒有想象中的要大,具體到視頻渲染和導入時大概也就相差 2–3 分鐘而已,而且 i7 款還有散熱和温控方面的優勢,順便還能幫你省下不少錢。

所以,如果你有更多的預算,反而可以優先考慮下內存和固態硬盤方面的提升,甚至是外接 eGPU 的部分。對於 i9 的 MBP 的評價,我們認為,極小部分預算充足的生產力者可能會需要它,佔比的大額仍然還是歸 i5 和 i7 款所有。

本文由林欣釗 & 陳文俊共同完成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