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變色彩的背後,是一部手機材質的演變史

愛範兒 於 04/01/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感覺 2018 年才過了沒多久,2019 年就來了。
回顧 2018 年的手機行業,儘管市場有整體向下的趨勢,但手機廠商仍然還是在設計和硬件兩方面尋求突破,一方面是通過各種不同的屏幕來達到更高的屏佔比;另一方面則是通過特殊的機身結構、配色甚至材質去迎合更多消費者的喜愛。

▲ Sony Xperia XZ Premium. 圖片來自:Docomo

在過去的 2017 年,我們選擇了「紅」作為當年智能手機的代表色。無論高端旗艦還是中端入門,紅色這個選項始終不會缺席,而從這也側面反映出了手機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求變的態度。

因此,綜合智能手機市場口碑和趨勢,我們選擇了「漸變」作為在 2018 年代表智能手機發展的年度配色。除了因為它是去年被用得最多的配色方案以外,在「漸變」色機身的背後,也隱含着市場和設計工藝在「漸漸變化」。

百變色彩的背後,是一部手機材質演變史

能讓智能手機在今天大放異彩,背後其實是手機材質的變化。回望過去你會發現,多彩實際上只是材質變化所帶來的其中一個增值選項而已,背後還有手機功能和市場的變化。


手機發展至今已經有數十個年頭了,在過去數十年時間裏,手機機身材質因為市場趨勢和需求的不同而發生過多次變化。而到了近十年的智能手機時代,手機設計和材質上的應用達到了最高潮。

從手機這一產物面世之初,塑料材質作為一種相當成熟的材質早已被大量應用在手機產品中。直到近十年的智能手機時代,三星、諾基亞、Sony愛立信、摩托羅拉等手機企仍選擇塑料為智能手機的主要材質。

▲諾基亞 Lumia 800. 圖片來自:Fonearena

當然這是有原因的。2007 年是新老智能手機的交替期,這一年 iOS 和 Android 的出現,讓手機廠商得到了抗衡諾基亞塞班的寶器。

初代 iPhone 面世,讓大家知道原來手機只需要一枚按鈕;而另一邊有着開源特性的 Android 更是被廣大廠商採用,在三星、摩托羅拉、HTC(多普達)這些老牌廠商的牽頭下,市面上的 Android 設備遍地開花。

新系統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自然也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

▲ 三星 Galaxy S

儘管當時的智能手機仍然是以功能屬性為主,但手機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偷偷展開,除了對系統進行特色定製以外,手機企業需要用更吸睛的價格、設計和大量的新機型搶佔市場。

很顯然在這些發展需求下,易塑、易着色、低成本塑料(聚碳酸酯)是這些企業的最佳選擇。

▲ 堅果手機 1

對於手機大廠來説,對塑料材質的把控要比開發一種新材質要方便很多,早在諾基亞時代,由塑料材質打造的機身就已經被進行過諸如鍍鉻、刻紋等工藝。而為了讓塑料外殼更討消費者喜愛,手機廠商開始在塑料基礎上進行如「類膚」質感、粗細磨砂、仿皮紋路等加工。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擺脱塑料廉價感的同時,也為產品帶來更高對比的差異化。

▲ iPhone 3GS 與 iPhone X. 圖片來自:Gizmodo

初代 iPhone 所用的是「鋁合金 + 塑料」的拼接設計,其初衷是想通過金屬材質來提升機身質感,並同時通過底部的塑料材質,通過 FPC 天線結構避免金屬對信號發射的影響。

但隨着之後對 3G 網絡的支持,更有利於信號傳輸的塑料取代金屬成為 iPhone 3G / 3GS 的機身主要材質。


直到鋁合金成為造機主流的 2013 年,蘋果仍然使用塑料來打造 iPhone 5C,其主因是考慮到鋁合金的着色工藝尚未成熟和整機成本控制。

瑞銀(UBS)在 2013 年公佈的拆機報告顯示,塑料機身的 iPhone 5C 在外殼成本上要比鋁合金機身的 iPhone 5S 少 42 美元,這相當於 iPhone 5C 總成本(173 美元)的四分之一。

塑料廉價好用的優勢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如今我們仍能看到不少入門機採用了塑料制的機身。

廠商對外殼的探索,不止於材質

在 2010 年的蘋果 WWDC 大會上,Steve Jobs(史蒂夫-喬布斯)在牛仔褲兜裏拿出了一台 iPhone 4,並自信地表示 iPhone 4 是一款「再一次,改變一切」的手機。


能夠「改變一切」的不單隻有新推出的 iOS 系統和 Retina 屏幕,還有全新的機身設計。相比於前幾代 iPhone,iPhone 4 採用了當時鮮見的「玻璃 + 不鏽鋼」結構,整機看上去雖然沒有了前代 iPhone 的弧線,但卻顯得更通透和高檔。

之後 Android 陣營的手機廠商也陸續開始嘗試雙面玻璃設計來提升產品質感,有的甚至還成為了產品的標誌性設計。比如Sony從初代 Xperia Z 手機開始就採用了雙面玻璃 + 中框的造型,並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全平衡」方案(Omni Balance)。


不過和我們現在看到的玻璃機身不同,初期的雙面玻璃蓋板還沒有弧度收邊,蓋板邊緣必須要有包邊材料保護,這便使得手機厚度和重量也隨着前後兩塊玻璃而增加。

而且除了厚度和和重量以外,新設計所變換的天線佈局也讓蘋果付出了 「天線門」的代價,這讓正值大熱的 iPhone 4 乃至蘋果都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


之後蘋果雖然在 iPhone 4S 上修復了前代的天線問題,但手機設計已經從 2012 年開始逐漸轉向更大、更薄、更輕的方向發展,更大的玻璃面板所附加的重量和加工成本,無論是對廠商還是消費者都並不算有利。

此時業界需要一種新的材質來解決問題。

受限於金屬材料對信號的影響,在初代 iPhone 上所用的「金屬 + 塑料」拼接方案再次出現在 iPhone 5 上,但得益於機身材質的變換,金屬機身的 iPhone 5 比玻璃機身的 iPhone 4S 輕了 28g。

同時一體化機身、陽極氧化這些新名字也開始陸續出現在網絡裏。

儘管這時剛面世不久的 2.5D 弧邊玻璃已經能改善玻璃給機身所增加的邊緣厚度,但對於要追求極致輕薄的手機廠商而言,鋁合金才是取代玻璃的最佳替代品。

不過想用鋁合金作為外殼並不是容易的事,初代 iPhone 和 iPhone 4 就告訴了我們金屬和天線佈局會對手機信號帶來一定影響,從而不得不需要塑料來避免信號問題。

▲ iPhone 5S 與 iPhone 5C. 圖片來自:Techcrunch

iPhone 5 / 5S 所用的三段式設計好處在於,在提升機身一體性和金屬佔比的同時,也解決了天線佈置的麻煩。但三段式設計剛成為潮流不久,手機廠商要繼續削減機身厚度尋求差異化,對機身的金屬佔比也越來越高。

而最能影響當時產品的着色工藝和天線佈置,成為了市場對廠商的另一種考驗。


前 HTC 首席設計師簡志霖在 2013 年的訪談中曾介紹,HTC One 所用的金屬機身會對 NFC 和信號發射產生干擾,因而也不得不採用金屬注塑工藝解決天線問題。而為了縮減這條天線的寬度,設計和工程部門曾產生過無休止的爭論。

最終,HTC One 的注塑天線被控制在 1.5mm 以內。


蘋果從 iPhone 6 開始採用全新的一體式機身設計,為了同時提升機身金屬佔比和削減機身厚度,工程師不得不將天線分割成幾部分「暴露」在機身表面,並通過塑料填充天線縫隙。這種天線後來被網友戲稱為「白帶」,原因是因為 iPhone 6 / 6S 的天線是白色的。


後來,「白帶設計」在剛起步不久的中國手機市場被廣泛採用並得到改良。魅族在 Pro 6(有點可惜了)上首度採用了穹頂天線設計。之後 OPPO、華碩更是用了「微縫天線」和「環形天線」來解決金屬機身的割裂感。

不同於 iPhone 5C 的塑料着色那麼容易,蘋果曾通過陽極氧化工藝對鋁合金的 iPhone 5 嘗試煤炭黑色設計,然而過去的「掉漆門」告訴我們,陽極氧化着色對越深顏色有着更高的成本和良品率風險。


在之後的 iPhone 5S,蘋果將黑色換成了稍淺一點的深空灰,來避免重蹈掉漆問題。

既然黑色在氧化鋁的着色難度大,那 iPhone 7 的 Jet Black(亮黑)又是怎樣做到的?


蘋果首席設計官 Jony Ive 在 iPhone 7 的宣傳片中曾介紹過 Jet Black 外殼的加工步驟:

外殼在經過 CNC 切割後,機器會將切割後的外殼放進「特殊物料」(猜測為拋光砂)打磨至光滑,然後將打磨後的外殼進行陽極氧化和染色,並通過磁化鐵粉浸浴拋光,最終得到鋁合金材質但卻能媲美陶瓷質感的 Jet Black 外殼。

▲ 對 iPhone 7 亮黑色外殼進行細砂拋光

相比於普通的陽極氧化工藝,Jet Black 的加工步驟和難度都要比同款其他配色要更多更高,良品率也比其他顏色更低。

但儘管有着如此高的製作工藝,Jet Black 的 iPhone 7 仍難免被報出存在不耐刮和掉漆問題的尷尬。

▲ 圖片來自:CNET

不過話雖如此,鋁合金外殼經過多年的試錯和改良,如今無論是着色技術還是金屬硬度目前已經比較可靠。儘管鋁製手機在今天已經見少,但作為一種耐用和易塑的材料,鋁合金依然受到電腦、智能手錶市場歡迎。

▲ 摩托羅拉 MOTO X. 圖片來自:ETnet

其實就在同一時期,手機廠商也在嘗試其他材質用作手機外殼,比如摩托羅拉和小米分別在 MOTO X 和小米 Note 上採用竹製背殼;往後小米更是在小米 MIX 上開始嘗試一體式陶瓷機身。

但這兩種材質最終都因成本和良品率問題沒有被大量採用。

功能驅使手機迴歸玻璃,但同時也有犧牲

玻璃機身的迴歸是必然的。

能讓鋁合金機身迅速成為主流,然後迅速被玻璃取代,歸根到底其實也是跟市場有離不開的關係。

早期國內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讓國產手機數量和更新週期迅速攀升,鋁合金作為當時的主流材質必然成為各家首選,一時間讓鋁合金手機滿布市場。

▲ 2017 年仍然是鋁合金材質主流(圖中機型為 OPPO R11s)

這時即便鋁合金已經相對成熟,但這種材質仍存在加工成本和信號問題,尤其是應對信號收發要求更大的 5G,金屬不便於往下發展。

在 4G 網絡時代,手機能通過注塑天線來進行信號收發;但在 5G 時代,原來的天線佈局已經滿足不了 5G 信號的傳輸所需,若是將天線面積做大,無疑也會影響整體美觀度,顯然這跟廠商所追求的顏值是互相違背的。


另一方面,廠商對設計差異化的追求和無線充電、NFC 功能在智能手機普及,也促使玻璃迴歸成為企業新寵。

舉個例子,早些年 NFC 功能尚未普及,其作用也僅限於配對傳輸,因而對於大部分用户來説,NFC 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項目。

▲ 2018 年旗艦大量採用玻璃機身,這背後離不開手機功能的變化

可隨着近兩年 NFC 帶來的便捷性越來越多,功能的地位越來越大,如今基於 NFC 帶來的驗證、傳輸、支付已經成為了不少旗艦手機的特色功能之一,這自然也就離不開玻璃材質機身了。

當然,換回玻璃材質機身的做法有得也有失。iPhone 8 採用玻璃機身帶來了無線充電,但機身重量增加到了 148 克,比 138 克的 iPhone 7 要重 10 克。而之後的 iPhone XS Max 更是達到了更重的 208 克。

此外除了加重加厚,玻璃易碎、不耐刮仍然還是個大問題。但相比於塑料和鋁合金,玻璃應該是目前最合適的材料了。

更換材質不是萬金油,但至少還能刺激一下消費

「求變」是 2018 年智能手機的整體發展趨勢,「求變」的根本源於全球智能手機出現鮮見的下走。這股寒潮有多強?即便是作為科技巨頭的蘋果,也抵擋不住這股下滑的大潮流。


北京時間 1 月 3 日凌晨,蘋果股票突然停止交易,隨後蘋果 CEO 蒂姆·庫克發佈了一封致投資者信,宣佈將下調 2019 Q1 的營收預期,從 11 月預期的 890 ~ 930 億美元降至 840 億美元。信中,庫克提到了全球營收下降超 100%,因而不得不調整預期營收額。

可見,科技企業急需方法去挽救持續下滑的手機市場。


誠然,正如十年前的新老交替,2018 年彷彿就是一個轉折點,在市場趨近飽和的環境下,手機廠商需要通過比過往產品更亮眼的事物去讓用户保持繼續消費。

因此在 2018 這一年裏,屏幕指紋技術的出現了,手機屏佔比也突破了 90%,但即便如此,對於大部分普通用户而言,這些看似很酷的改變只是換了種更炫技的方式呈現,並沒有帶來太大的體驗差別,最後剩下的只有從設計入手了。


雖然玻璃機身優缺明顯,但這也為產品提供了一個很靈活的基礎平台,在玻璃機身上,漸變色、滑蓋設計甚至雙屏手機的出現為手機帶來很多玩法。

這從側面表現出了玻璃材質在智能手機上的潛力同時,也反映出了廠商在硬件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今天,需要更出色的設計去重新刺激用户去升級。

事實證明這是可行的。

去年年初,華為在 P20 上推出了由紫和綠組成的「極光色」機身,之後華為在 Mate 20 系列的翡冷翠配色中,也為其玻璃機身內加入了特別的雕刻紋路,增強手機帶來的視覺感受;iPhone XR 也憑藉玻璃機身迴歸多彩設計;小米甚至還直接將小米 8 透明化。這幾款手機的設計都在 2018 年取得不錯的口碑。


另一邊,nubia X 和 vivo NEX 雙屏版則是在玻璃背板里加入一塊背屏,主攝像頭充當前攝,從而提升整機正面屏佔比。但雙屏手機還能有多遠,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可見,在市場的影響下,目前廠商對產品的探索仍在繼續。那麼玻璃作為目前手機的主要材質,它在 2019 年還會給手機帶來怎樣的改變?AI 和 5G 在今年是否還會影響機身設計和材質?這些我們都不妨繼續靜待關注吧。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