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I-1000XM2 體驗,仍然是配置最強的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

愛範兒 於 30/12/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現在似乎成了一種被邊緣化的產品。

和頭戴式和真無線這兩兩個極端不同,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現在更多被放到入門市場中,變成一個常見的低預算入門選擇。

不過,現在還是有廠牌堅持更新旗艦級的頸掛式降噪耳機。


那,還是Sony。

早在 12 月 10 日,Sony正式推出了新一代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 WI-1000XM2。不管是功能、規格支持還是配置,WI-1000XM2 都達到了Sony 1000X 系列家族 3 代的標準,和上一代比起來,WI-1000XM2 也有不少設計上的優化。只看賬面表現,它確實是目前配置最強的頸掛式無線降噪。


那在這次的體驗中,我們不僅要看看 WI-1000XM2 能在這個配置上做到怎樣的用户體驗,同時也以Sony 1000X 家族為例來討論,我們究竟還需不需要旗艦級的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

軟式結構,輕便不少

不管是包裝還是耳機主體,WI-1000XM2 上手後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小、輕。


和 WI-1000X 的老式包裝比起來,WI-1000XM2 的盒子真的少了很多,裏面除了一個同色的小型收納盒之外,就只剩下六組替換用的耳塞,記憶海綿盒不同膠塞各三組。耳機用的充電線、雙 3.5mm 飛機轉接頭、3.5mm 音頻線這些配件都收納在膠塞下方的紙盒上。


▲ 其實是不可能這麼整齊地收進收納包內

在之前的發佈報道中提到,WI-1000XM2 改用了類似 WI-C600N 那種軟式項圈,用户在收納時可以將其摺疊並放入這細小的收納盒中。盒內還有一塊帶指示的紙板,用户可以根據指引把其他配件都放進去,這樣既不怕丟失,也不怕要用的時候被遺忘。


▲ 內側 WI-1000XM2,外側 WI-1000X

和初代 WI-1000X 比起來,用上軟式結構 WI-1000XM2 受到外力擠壓時可以形變,降低了機身損壞的機率。除此之外,軟式結構在佩戴的時候也能夠透過形變來貼合頸部和衣服,降低佩戴時的異物感。


▲ 內側 WI-1000XM2,外側 WI-1000X

搭配重量從 71g 下降到 58g 的機身,WI-1000XM2 的舒適度也獲得了顯著的提升。

雖然,軟式項圈能為佩戴帶來提升,但在整機體驗上還是有不少能進步的空間。


首先,WI-1000XM2 耳機線還是比較短,剛剛好能夠維持正常佩戴。但因為線材維持在剛好夠長的狀態,線沒有多餘的長度做繞耳固定,使用時線材多餘的晃動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聽診器效應。


▲ 其實要強行繞回來也可以,也能帶穩,只是佩戴感很奇怪而已

再加上,Sony這次把項圈的播放、降噪控制的按鍵都移到耳機線上。

多了「線控」這個結構後,線材甩動帶來的聽診器效應影響就更大了。特別是在沒有開音樂的純降噪狀態,影響會更明顯。要是你已經習慣了真無線降噪耳機的佩戴體驗,WI-1000XM2 這個「缺點」可能會讓你抓狂。

跟項圈相比,耳機的造型設計則沒有太大改動,主要還是細節變化。


儘管新耳機用上Sony在第三代產品中常見的雙麥克風降噪設計,但耳機的體積也沒有太大變化,反而比舊款跟緊湊。得益於材質的變化,WI-1000XM2 的耳機也輕了不少,配合新加入的傾斜式耳塞設計,WI-1000XM2 耳機的佩戴穩定性也有提升。

但很多時候也因為線材長度的關係,傾斜式設計和輕量化耳機機身的優勢也被抵消了一些。要是Sony能夠加長一下線材,或者瘋狂一點,像 MMCX 無線模塊可以營造出一個耳掛結構,這樣固定起來就能降低聽診器效應帶來的影響,也能提升穩定性,也是一個非常方便的方案。

除了名字,其餘都是三代配置

愛範兒在之前的報道中已經強調過,WI-1000XM2 搭載的是 1000X 家族第三代的配置。而家族第三代配置變化的核心,就是從這塊 QN1 開始。


WH-1000XM3 發佈時,Sony推出了 HD 降噪處理器 QN1 。QN1 取代了在 WH-1000XM2 和 WI-1000X 上使用的「S-MASTER HX+降噪控制芯片」的方案,直接用一塊芯片負責降噪和音頻處理兩個任務。Sony在芯片發佈時也表示:

引用用上 QN1 之後的 WH-1000XM3,降噪效果提升至原來的 4 倍。除此之外,音頻處理能力也提升了,現在能夠處理 32bit 的無損音頻,不管是聲音還是降噪,都比原來有更大的進步。

之後,Sony也在真無線降噪耳機 WF-1000XM3 上推出了 QN1e。QN1e 可以理解成一個專門針對低功耗需求開發的 QN1,擁有相同的降噪提升效果,只是音頻處理的上限會從 32bit 無損下降至 24bit 無損。但這個影響不大,對於用不上 LDAC 的 WF-1000XM3 其實也足夠了。


原本,我們也以為 QN1e 會投放在 WI-1000XM2 上。但是,Sony這次卻很瘋狂地將 QN1 直接塞到 WI-1000XM2 上,讓它擁有和 WH-1000XM3 一樣的旗艦配置。


得益於 QN1 的投入和 LDAC 編碼支持,WI-1000XM2 在無線模式下也能支持 Hi-Res Audio 播放,Sony這次也把 WI-1000XM2 有線音頻輸出口改成了 3.5mm 接口。耳機還原有線模式的時候,聲音不需要經過耳機的處理,而 3.5mm 接口的 AUX 線選擇也很多,就算線丟了也很容易補上。

除了最核心的 QN1,WI-1000XM2 也搭載了 SENSE ENGINE 技術和氣壓調節功能,可以通過手機檢測出當前環境的變化來調節降噪效果。搭配Sony推出的 Headphones Connect 應用,可以實現 20 級的降噪效果調節。氣壓調整支持後,用户在飛機上使用降噪耳機,也能降低氣壓的影響。


音頻技術方面,WI-1000XM2 也用上了 DSEE HX 數字音頻。即便遇上像不支持 LDAC 或 aptX HD 等高規格編碼的智能設備,用户也可以在 Headphone Connect 中打開 DSEE HX,對聲音進行補償。雖然不是對每個人和每首歌都管用,但有些時候,補償還是不錯的。

續航方面,WI-1000XM2 跟 WI-1000X 一樣都支持 10 小時的續航,WI-1000XM2 這次也支持「充電 10 分鐘,播放 80 分鐘」的快充模式。這樣的表現結果也足夠日常使用,但碰上長途飛行的話,壓力還是有點大。要是在 WI-1000XM2 中換上 QN1e,同時也支持 LDAC 的話,其實也可以在無線模式下吃上 Hi-Res Audio,這樣也能降低功耗,提升續航。

現在的話,更像是Sony為了性能和規格做了取捨。


但不管怎麼説,WI-1000XM2 現在也是能買到的Sony頸掛式耳機中,配置最強的一款。不管是降噪還是音頻處理,也都是站在Sony自家的頂端。如果你是個對規格和配置特別敏感的索粉,那 WI-1000XM2 還是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的。

要是名字也能夠跟上,那就更好了。

降噪更自然

配置提升後,WI-1000XM2 在降噪和聽感方面也有提升。


除了 QN1 的技術加持,這次Sony也在 WI-1000XM2 上加入了類似 WF-1000XM3 的雙反饋麥克風結構,除了能夠接收外接噪音信息外,也能收到耳朵裏面的反饋聲,這樣可以提升降噪芯片接收的信息量,從而提升降噪效果。

實際上,WI-1000XM2 的降噪聽感也比 WI-1000X 要強一些。降噪效果的存在感更強,底噪控制也會比 WI-1000X 要好,這些都是可感知的提升。

除此之外,WI-1000XM2 的「環境聲」模式的輸出會比 WI-1000X 來得更自然,人聲擴大後帶來的「數碼味」下降了,放大周邊環境的同時,麥克風帶來的收音效果也不太明顯。在這裏,能夠感覺到Sony在處理算法上下的功夫。


另外,我在體驗中也簡單對比了一下 AirPods Pro。當兩者都在佩戴完全合適的狀態下,WI-1000XM2 降噪模式的存在感也會比 AirPods Pro 稍稍強一些。只是,要讓 WI-1000XM2 做到佩戴完全合適還是有些麻煩,佩戴時需要需要做很多調整。


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希望它能夠用上跟一代相同長度的線,然後把按鍵都拉回到項圈中,這樣佩戴才會更穩定一些。

WI-1000XM2 的降噪確實有進步,這些進步你都能夠感受到。但跟 WH-1000XM2 到 WH-1000XM3 之間的差異比起來,WI-1000XM2 的進化其實並不是那麼明顯。

不過,有些已經體驗過 WI-1000XM2 的用户表示,WI-1000XM2 的降噪效果其實已經接近 WH-1000XM3,但從我們手上的體驗來看,WI-1000XM2 貌似還沒有這樣的效果。


這個也可能跟我們拿到的是最早期的「工程版」有關。早期的版本沒有做好軟件上的調整,表現也未必能夠它原有的水平,體驗也會存在差異。或者Sony之後也會通過固件更新,來提升現階段的降噪表現。

音質更突出?

耳機配置方面,WI-1000XM2 用的還是一圈一鐵的搭配組合,參數規格也跟 WI-1000X 一樣。


但和 WI-1000X 不同的是,WI-1000XM2 把 WI-1000X 上放在動圈下方的動鐵單元,移動到了動圈前面。Sony有這樣的處理,估計也跟耳機的設計有關。WI-1000XM2 的耳機體積比 WI-1000X 要小,調整耳機內部結構也很正常。

不過,耳機的導聲結構改變後,WI-1000XM2 的聲音表現也有不少變化。加上 QN1 在聲音處理能力的改變,WI-1000XM2 的聲音確實比 WI-1000X 突出不少:


▲(Artist :Ayasa | 專輯:《ANISONG COVER NIGHT Vol.2》| 連接和設備:NW-ZX300A(LDAC)| 規格:24bit 96kHz Hi-Res | 降噪模式:降噪開)

▲(歌手:陳建安 | 專輯:《本原》| 連接和設備:NW-ZX300A(LDAC)| 規格:24bit 96kHz Hi-Res | 降噪模式:降噪開)

WI-1000XM2 剛上手的第一感覺,就是低頻做得比之前突出不少。鼓點的力度提升了不少,聲音的飽滿感也有所增加,整體聲線感覺會比 WI-1000X 要厚,對流行樂的適應性也比 WI-1000X 要強。

人聲的表現也都還好,雖然會有一點點靠前,但整體聽起來也問題不大。人聲的穩定性也表現不錯,用户還是能夠明確歌手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唱歌,也不會有明顯的鬆散感。這些其實是Sony的優勢,WI-1000XM2 也能把這個優勢繼承下來。


細節的處理其實也還好,有些部分的還原會比 WI-1000X 好。只是,我們手上這款 WI-1000XM2 的整體聲音還是會有些明顯的毛糙感,解析力也帶不出來,聲音聽上去還是有些糊有些悶。

這個相信只是個別問題,之前的 WI-1000X 在長時間使用後也不會出現這個問題,估計也是工程版固件沒有調好的鍋。

依舊最強,但我們真的還需要它嗎?

總的來説,WI-1000XM2 還是一款配置、體驗都非常不錯的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


用上了跟 WH-1000XM3 相同的配置後,WI-1000XM2 在降噪效果和音頻表現上都獲得了全面提升。機身也比之前輕便,收納也更簡單了,對於:

  • 不想經常把耳機掛在身上
  • 怕真無線容易丟失
  • 希望有更好的連接、音質傳輸和配置標準,但也不想佩戴頭戴式

有這些需求的用户,WI-1000XM2 都是值得考慮的選項。

再加上,Sony在鋪貨、銷售穩定後,價格也會進行調整。跟上一代一樣的 2499 元定價,要是碰上 2020 年各種購物節的降價,還是有讓你喊出真香的可能性。


對,WI-1000XM2 確實很強,但我們真的還需要它?


追求規格和極致降噪效果的人,更多的時候可能會選擇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頭戴式擁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容納更大尺寸的單元和電池,在功耗和性能的取捨和限制會比頸掛式少,續航表現也能比機身細小的頸掛式要好一些。


如果追求方便的話,真無線的優勢會比頸掛式來得明顯。少了線材和項圈的限制,真無線入耳的佩戴限制會比少,佩戴體驗也會比可能產生「聽診器效應」的頸掛式要好。

雖然現在在傳輸上還有些不穩定的狀況,但隨着芯片廠商不斷優化方案,真無線耳機的穩定性還是會提升的。而且,現時不少真無線耳機都已經支持 aptX 了,要應付大部分 320Kbps 的流媒體服務已經足夠。對於大眾來説,這也是能夠滿足體驗的方案。


▲ 現階段的是真無線和頭戴式,也算是屬性相反的兩個極端

在這樣的環境下,面對頭戴和真無線這兩個特點鮮明的「極端」,頸掛式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被推到入門領域,成為低預算用户「滿足温飽」的基礎選擇,也是必然的事。

或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有一部分用户會因為連接質量(穩定性、規格等等)和價格選擇頸掛式無線耳機。但在真無線的連接性能上來之後,頸掛式還是會被徹底取代。


而用了兩代產品就攀上頸掛式無線降噪耳機頂端的Sony,現在再看看這個領域的狀況,還真的有點無敵高手背後的唏噓。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Sony WI-1000XM2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