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酷的建築在南極

愛範兒 於 14/01/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看看下面這張圖,你是否會想起《星球大戰》裏那個全地形裝甲步行機「AT-AT」,其實這是南極大陸上的一個科考基地。

▲ 圖片來自:《星球大戰》

類似風格獨特的建築還在南極還有不少,步入南極,可能會讓你誤以為穿越到了電影中的科幻世界。

實際上人類在南極建立科考基地的歷史還不到 120 年,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位於南極的這些建築首要考慮的是實用性,外觀設計和舒適度幾乎是最不重要的。

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在這個地球上最寒冷,而且一年 300 天颳着 8 級大風的地方,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 圖片來自:The Verge

早期的南極建築到底簡陋到什麼程度?1903 年蘇格蘭國家南極探險隊一行 33 人在抵達南極後因厚重冰層阻擋而無法前進,決定停留在南奧克尼羣島上過冬,並用石頭、木材和毛氈等材料上搭建了一間小房子。

▲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便是南極洲的第一座永久性建築,當時的探險隊負責人 William Bruce 以愛丁堡氣象學家 Robert Traill Omond. 的名字來為這座建築命名,稱其為 Omond House,後來這個站點交給阿根廷政府管理,至今為止阿根廷政府仍把 Omond House 當作其科考基地的一部分進行維護。

▲ 圖片來自:BBC

不過當時的探險隊員寧願待在船上也不想待在這間房子裏,據其中一位隊員回憶,比起船上,小屋是實在是太過通風和寒冷了,積雪常常會把門掩埋,隊員們只能通過窗户進出。

現在的科考隊員則要幸福很多了,自從 1959 年多國簽訂《南極條約》後,南極的科考活動也隨之活躍起來,來到南極的除了科學家,還有一些建築工程師和設計師,他們希望在這個最寒冷的地方將設計美學和實用性結合。一位叫做 Emerson Vidigal 的設計師表示

引用作為建築師,我們更關心居住者的舒適感,因此我們着手營造一種可以提升幸福感的居住氛圍。

Emerson Vidigal 是巴西建築事務所 Estudio 41,這家建築公司負責了巴西南極的 Comandante Ferraz 科考站的設計,這個科考站曾在 2012 年因為機房爆炸導致 2 人喪生,後來巴西舉辦了一個國際建築設計競賽,向全球徵集重建方案, Estudio 41 最終脱穎而出。


新的 Comandante Ferraz 科考站位於凱勒半島,單看外形會讓人誤以為是美術館或主題酒店,主要分為上中下三層。


9.1 米的上層包含卧室、公共服務、餐廳,高度近 6 米的中間層用作實驗室、操作室和維護區,2.5 米高的區域則作為整個考察站的中央倉庫和車庫,此外還設有視頻會議室/禮堂、圖書館和客廳等,建築的高度還可隨着氣温和冰層融化情況進行調整。


據設計師介紹,這樣的設計除了能給科考隊員提供舒適的居住和工作環境,還能最大程度減少對附近野生動物的影響。

同樣特別的還有英國的哈雷 6 號(Halley VI)南極科考站,也就是開頭提到的那個形似《星戰》機器人的建築,那只是科考站的其中一節,整個科考站是由 8 節這樣的建築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為什麼要設計成這樣呢?

首先高支架有利於讓大風吹走積雪,而這座科考站也不是固定的,底部有類似雪橇的結構,這樣可移動的設計,其實恰恰是為了固定科考站,這是在前幾代哈雷科考站中吸取的教訓。

因為這座科考站是建在布朗特冰架上,而南極冰川的移動會讓布朗特冰架每天都向海移動約 1.5 米,像傳送帶一樣帶着科考站移動,即便不考慮冰架是否會將科考站帶進海里,觀察大氣等研究也需要一個穩定的觀測點。

▲圖片來自:Wikimedia Commons

於是設計師就在哈雷 6 號科考站底部安裝了幾個雪橇,可定期根據冰川的移動向反方向移動,以保證科考站穩定在一個位置,哈雷 6 號也是世界上首個「完全可重定位」的極地研究站。

在南極建房子,除了要克服嚴苛的天氣條件,另一大挑戰便是如何將建材運到南極。因為適合一年裏只有夏季的 12 周時間內適合運輸,因此很多科考站需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建成。


於是印度南極與海洋研究中心在計劃建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時,希望嘗試採用了一種更高效的方式,並請來了德國的 bof Architekten 建築事務所進行設計。

bof Architekten 沒有讓印度人失望,不到兩年時間一個未來感十足的建築就在南極拔地而起,該建築由 134 個集裝箱改造組裝而成,集裝箱本來就是運輸建築材料的容器,建築師將其融入到建築中提高了運輸效率,也縮短了組裝時間,


設計師用鋁合外殼包裹這些集裝箱,讓建築可承受強風,零下 40 攝氏度的温度,以及極地的暴風雪,內部的玻璃幕牆讓室內有良好的採光,同時能在內部欣賞到南極風光,最多可容納 47 名研究人同時在這裏生活和工作。


最環保的南極科考站要數比利時的伊麗莎白公主站(Princess Elisabeth Antarctic),這是全球首個實現零排放的科考站。

▲ 圖片來自:BBC

伊麗莎白公主站完全依靠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附近配備了 9 颱風力渦輪發電機和多塊太陽能面板,由於電力供應有限,這裏沒有供暖系統,而是採用一種分層設計來維持室內温度,以此只能在夏季使用。

不得不提的還有中國在南極的泰山站,外形呈正十六邊形,底部架空,由 8 根鋼柱支撐,有點像一個紅色的巨大飛碟,在 2014 年建成,並在 2019 年完成了二期工程建設。

▲  圖片來自:新華社

泰山站融合了上文中提到的多個極地科考站的建築技術,主體建築架空地面,配電系統、融雪系統、新風加熱採暖系統、污水處理系統等配套設施則建在雪地之下,是我國首個南極雪下工程。

▲  圖片來自:新華社

在能源供應方面,則採用了風能-太陽能-柴油發電機-儲能電池互補的智能微電網供電系統,混合使用柴油和新能源,建築方式上和印度一樣採用了定製集裝箱模塊組合形式,將配套設施整合在集裝箱模塊中。

不過最特別的南極科考站,應該還是由於丹麥 MAP 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冰山居住站 (Iceberg Living Station),目前還在開發當中,這座科考站將直接在南極就地取材,用南極的冰山建造而成。

▲ 冰山居住站概念圖. 圖片來自:MAP

據 MAP 介紹,他們會使用挖掘機直接對南極的冰山進行改造,在冰山內開鑿出多個活動空間,採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電,不過這這種建築的壽命也有限,因為冰山會在 7-10 年內融化。

南極這個世界上最寒冷、最大風、最乾燥地方,也不能阻擋設計師將現代建築美學帶到這裏,這裏有着世界上最酷的建築,或許未來在人類還會將這樣設計帶到條件更嚴苛的外星球。

題圖來自:Pinterest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