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有微軟的服務器、養魚的 Google,還有 Facebook 的超多電纜

愛範兒 於 04/04/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即使是沒有學過多少地理知識的孩子也知道,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水球」——71% 的面積都由水所覆蓋。

在今天的大部分人看來,互聯網應該是「水球」的一種基礎設施。人人都能用,處處都能用,只是網絡好和網絡差的區別而已。但事實上,在大部分水所覆蓋的地方,互聯網都沒法隨時提供服務。船員只能通過老式的娛樂方式打發時間,聯網就別想了。

在海洋之上,一艘船就是一個沒有外界信息流通的封閉社會,所以魯榮漁 2682 這樣的惡性殺人事件會在此發生。


但沒有網絡就沒有互聯網了嗎?各大公司正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開發這片信號不能達到之地。

Google 養魚、微軟聽聲

Google 和微軟的做法頗為「田園」。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二,他們沒少在海里折騰,在海里又放服務器,又裝電纜,想辦法利用海洋資源。而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公司,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報海洋。

微軟做的是用自己的技術幫助了想保護珍惜海洋動物的科學家 Erin Moreland。

為了搞清楚阿拉斯加水域的生命活動跡象,Moreland 過去要親自盯着電腦屏幕,檢查數千張照片才能有所發現,這個過程和沙海淘金一樣艱難。更糟的是,當她的發現公佈的時候,這些信息已經過時了。


所以在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中,科學家想求助於人工智能來分辨特定區域的聲音。人工智能可以區分海豹、鯨魚的叫聲,把它們和浪花撞擊、冰塊移動、輪船經過的聲音區分開來。想法很好,但技術準備上遇到了一點困難。

一切的轉機是微軟的工作人員把這個問題定為了公司內部黑客馬拉松的一個命題,14 名微軟工程師開始為此掀起頭腦風暴。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科學家在去年秋天已經得到了一套更為高效的算法,99% 能與之前人工創立的聲音文件日誌相匹配。

有了這套工具,科學家可以更輕鬆地觀察一片海域的生物活動跡象,從而掌握白鯨、北極熊等動物的活動數據,制定更好的保護策略。


如果説微軟還只是提供技術,把工具提供給海洋保護者的話,Google 就是自己親身上陣了。

Google 內部的 「潮汐」項目目標就是保護海洋,讓海洋能以可持續的方式為人類提供魚類、貝類等食物。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開始了養魚生涯。準確的説,是幫助養殖户們高效養魚。畢竟全球漁業的三分之一已經超出極限,而我們也確實需要更好的漁業管理方法。

Google 的解決辦法是一個水下攝像系統,它能利用機器的感知能力來「探測並解釋肉眼看不到的魚類行為」。它可以同時記錄數千條魚的進食,還能在後台收集氧氣水平和水温等環境數據。


養殖户可以靠這套系統了解魚類狀況,從而作出更適當的決定,比如對養殖的魚類做到更精準地投食。如果這套系統有效,那宂餘飼料帶來的污染問題也將大大緩解。

下海「用海」、搞搞基建

不過幫養殖户養魚和幫科學家聽聲都只能算大公司的「課外活動」,畢竟這種項目短期長期都看不到什麼誘人的經濟回報。沒有可持續的商業模型,只能靠企業責任心來發動。

科技公司和海有關的主業還是搞基建。把那些和主營業務有關的基礎設施做好,讓他們從海洋深處發揮力量,幫助公司在陸地上繼續做大做強。

沒誰會覺得 Google、華為、Facebook 是通信公司,但這些非通信公司建海底電纜就建得十分歡樂。


▲ 圖片來自:TechCrunch

Google 為海底電纜投資了 470 億美元,到今天擁有了 14 條海底電纜,跨越了五大洲三大洋。而這些海底電纜,在未來也會成為 Google 雲的網絡基礎設施之一。

Facebook 也想環繞非洲開發海底數據電纜,幫自己降低寬帶使用成本,輕鬆獲取更多用户。

而且在鋪電纜這件事情上,Facebook 很少單打獨鬥。


為了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鋪上自家優先級更高的電纜,微軟、西班牙電信公司 Telxius、軟銀、亞馬遜都是 Facebook 的合作對象。這些大公司團在一起,共同擁有了上萬海里的電纜。

部分電纜甚至破了記錄。Facebook 和微軟聯合擁有的 4000 英里跨大西洋電纜上實現了 26.2 Terabits 的創紀錄傳輸速度,每對電纜 8 根光纖 20Tbps 的理論性能提高了 20%。

説人話就是速度提升了,而且提升的幅度還不小,比 1988 年的第一根海底電纜 TAT-8 快了 20 萬倍。


各大互聯網公司自己着手鋪電纜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就像市場研究公司 TeleGeography 的分析師 Alan Mauldin 説的那樣:「如果你是最大的寬帶用户之一,那麼減少中間環節從而以成本價獲得寬帶容量是完全合理的。」

鋪電纜的事,各家都在做。但往海里沉服務器的,還是不得不提到微軟。那首歌怎麼唱的:

引用當一艘船沉入海底,它可能會遇見微軟的服務器。

在 2018 年,微軟就嘗試將一個長約 12 米,直徑接近 3 米的膠囊狀數據中心沉入蘇格蘭水域。


這麼做不是為了什麼探索海洋,而是為了省錢。畢竟為了防止服務器因過熱而宕機的冷卻成本是傳統陸基設施的最大開支之一。把服務器往海底這個「天然冰箱」一放,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成本支出。

對用户來説,大公司的數據中心潛海里也是有好處的。

通過在沿海地區附近建立水下數據中心,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等待時間將會縮短。只要用户居住在離海岸線 120 英里以內的地方,他們就有機會享受海底數據中心的「福廕」。

不過把數據中心放到海底的工程量不小。微軟的這個數據中心就得在法國裝配廠部署完成,由 18 輪的卡車把它運到蘇格蘭。一艘配備了起重機的駁船把它帶到海上,在這過程中還要用上 10 台絞車、和一輛遠程操作的車輛。


微軟的人工智能研究部門的副總裁彼得·李説,微軟在這一過程中吸取的教訓不僅有助於推進項目本身,還有助於推進他們的地面數據中心發展。

引用當你去探月時,你可能永遠也到不了月球。

如果你真的能到月球,這當然很好,但無論如何。你會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副產品。

海底的「互聯」世界

雖然各種雲服務和 Wi-Fi、移動數據等描述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雲」上。但事實上,我們的網絡由水下和地下的複雜電纜系統提供動力,在一些地區還會有衞星連接作為補充。


在 2005 年左右,海底電纜的總量快速增長。但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新電纜相對較少,可用的容量也慢慢耗盡。

與此同時,聯網設備的快速增長,對帶寬的需求重新出現。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能力需求,世界上最出色的互聯網公司開始承擔起為許多海底電纜項目提供資金和管理的責任。

Google、亞馬遜、微軟和 Facebook 都持有數額不小的海底電纜網絡的股份。這些公司總共擁有或租用了超過一半的海底帶寬。

Telegeography 的研究主任 Mauldin 説:「過去十年最大的變化是,擁有最多國際帶寬的用户已經成為了內容提供商,而非電信運營商。」


現在更大容量的電纜已經投入使用。隨着光纖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電纜被鋪設在海底,而舊的電纜被大容量的新型號所取代,通過海洋的數據量將很快達到我們無法想象的水平。

今天海底的 380 條海底電纜承載着超過 99.5% 的所有越洋數據。想象一下,在一片無人使用互聯網的海域,海底的電纜卻在傳輸千萬人的數據。簡直是一幅技術與自然和諧交織的圖景,令人驚歎。


等一下,如果電纜被挖斷了呢?

2018 年,毛里塔尼亞因為一艘拖網的漁船切斷了從非洲海岸到歐洲的電纜,整個國家被迫「斷線」兩天,脱離互聯網生活。而附近的 9 個國家也因為這位漁民的無心之舉獲得了斷網大禮包。

在格魯吉亞,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用自家花園的鋸子挖穿了一條地下電纜。她把電纜所用的銅當成廢鐵賣給了垃圾回收站,這導致鄰國亞美尼亞中斷了 5 小時的網絡連接。她被媒體稱為「鋸子黑客」。

▲ 圖片來自:9Gag

2019 年,被命名為「獵鷹」的海底電纜被切斷後,數百萬也門人也失去了上網的機會。再加上也門國內持續的內戰,維修工作的開展也十分艱難。

而在北緯 23°10′ 東經 113°32′ 的愛範兒總部,員工也經常遭遇電纜被挖斷從而斷網的窘境。電纜被挖斷的次數之多甚至讓員工好奇,電信公司是不是還有額外的挖機業務。

Mauldin 曾對 Techrada 表示:「世界上大約每三天就有一個電纜故障。這些往往來自外部攻擊,如魚鈎和錨。電纜一直在無意中被損壞。」甚至海中的鯊魚也會咬壞電纜——有人認為這是鯊魚把電纜的電磁波誤認為是魚羣產生的生物電流。

不過鯊魚還不是海中電纜的主要威脅,漁船、錨、地震對電纜的威脅遠比海洋生物來得大。

▲ 圖片來自:TreeHugger

你看,即使互聯網公司已經盡力把電纜藏到了人類活動最少的地方,海底的「互聯」世界還是經常遭到破壞。

當海底互聯網「失聯」,某個 CBD 裏的人也只能長歎一口氣:「XX 垃圾,網又斷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