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 16 英寸 MacBook Pro 之後,蘋果將剪刀腳鍵盤下放到今年的 MacBook Air 上,這讓 Air 產品線在擁有輕巧機身的同時,也擁有比以往更好用的鍵盤。
2018 年,蘋果將 MacBook Air 產品線更新到今天的模樣,它不但有着 Air 一貫的設計,而且也融入了不少 MacBook Pro 的先進技術
T2 安全芯片、Touch ID、Retina 屏幕、雷靂 3 接口…… 縱使它的定位依然還在秉承便攜易用的「Air」,但在這次更新後,它也變得越來越像「Pro」了。
2020 年的春天,蘋果再次悄然上架新 MacBook Air。這款新品仍然有着我們熟悉的外表,可是今年的更新不像去年讓人意猶未盡,新鍵盤的加入重新點起了大家關注它的慾望。
一口氣打了八千字,不費勁
今年 MacBook Air 更新的最大亮點無疑是剪刀腳鍵盤,這終於可以讓我將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放在一邊,專心享受 MacBook Air 的輕便、剪刀腳鍵盤的手感所帶來的愉悦之情。
就在我開箱這台電腦的第一天,我一口氣用這個新鍵盤碼了八千個字。
儘管剪刀腳鍵盤在 MacBook 產品線上已經不是第一天出現,但它出現在尺寸和體積都比 MacBook Pro 輕巧許多的 MacBook Air 上,這仍然能讓我感到無比新鮮。
相比於過去的蝶式鍵盤,剪刀腳鍵盤由於改變了底座結構,其耐用性比蝶式結構更高,這也讓去年的 MacBook Pro 16 英寸、今年的 MacBook Air 不再出現在「一發布即維修」的鍵盤售後服務計劃裏,可見蘋果對剪刀腳的迴歸也是非常自信。
我對剪刀腳鍵盤一直有好感。在 2017 年接觸新 MacBook Pro 前,我一直用的是 2014 年款的 MacBook Pro,當時剪刀腳鍵盤的高鍵程對長時間碼字確實非常舒適,而且 3 年使用下來除鍵帽掉色需要更換,其他功能一切正常。
不過對於我來説,耐用只是剪刀腳結構給我帶來的其中一個好處,更為重要的,是高鍵程鍵盤的打字手感比蝶式更加舒適、紮實,這對我這個每天都要碼字的人來説簡直是福音。
快速敲打鍵盤時,它不會讓你感覺像在敲打桌面一樣生硬,也不會像廉價薄膜鍵盤那樣粘滯。
而鍵盤在快速敲打時的噪音,也因為更換底座而變得更加安靜。
這給我帶來最直觀的好處是——出差時,同一個房間的同事不會在床上喊:
老兄啊,鍵盤敲小聲點行不行!
那麼我腦袋裏的靈感就能持續輸出,而不至於被我吵醒的同事打斷。所以某種意義上,這個新鍵盤也是在提升每次工作的生產力。
在用這個鍵盤時,我還留意到一個細節。兼顧電源鍵的 Touch ID 也變成了一枚與其他按鍵齊高的按鍵,而且表面塗層也以磨砂取代了亮面,這樣手指在每次觸摸識別時,指紋不會在上面留痕。
這個設計我同樣在 16 英寸 MacBook Pro 能看到。
至於屏幕素質方面,今年 MacBook Air 沒有變化,同樣還是一塊 2560 x 1600 分辨率的 Retina 視網膜屏,227 ppi 的顯示精細度還不錯。
唯二讓我不是很滿足的是 sRGB 色域和 400 尼特的最高亮度。可能蘋果本身也是考慮到 MacBook Air 的定位是輕辦公,這塊屏幕應對網頁、文檔處理、 視頻瀏覽都基本能滿足,更好的屏幕留給往上的 Pro 產品線。
和近幾款 MacBook Air 一樣,今年新品的外觀也沒有變化。銅金色的配色、楔形的收邊、13.3 英寸的屏幕,這些就像邦德身上那套 Tom Ford 西服一樣成了 MacBook Air 在 2018 年後的名片。
實際上,新 MacBook Air 也不完全和上一代一樣,由於換上了新鍵盤,電腦的重量也從之前的 1.25 千克增至 1.29 千克,電腦整體厚度也從 1.56 釐米增加到 1.61 釐米。
不過這些的由鍵盤帶來的影響不會讓人有明顯感知,所以 Air 依然還是很 Air。
- 2019 款:21.24×30.41×1.56 釐米;1.25 千克
- 2020 款:21.24×30.41×1.61 釐米;1.29 千克
相當便於攜帶的機身讓我直呼「這是剛好適合我的筆記本」,然而這個好只是「剛好」而不是最好,儘管我非常喜歡 MacBook Air 媲美 iPad Pro 的體積重量,但有限的接口配置也改變了我平時用電腦的習慣。
譬如當我接上顯示器、電源後想連接相機,過去我只需插進 MacBook Pro 左右兩側的雷靂接口上。但在 MacBook Air,我只能暫時捨棄一個接口,或者翻包找出擴展塢。
當然,接口數量並不算是電腦的硬傷,畢竟體積和功能必然有一方要妥協,何況使用輕辦公場景也不是經常要用到兩個接口同時工作,若不是有常駐外設,出門工作兩個接口也基本夠用。
兩道常見的選擇題:選 Air 還是選 Pro?
- 輕度輕度工作,平時用來上網,選 Air 還是 Pro?
- 它能剪 4K 視頻不?
這兩個幾乎是每次 MacBook 更新網友必問的問題。尤其是 Air 線,大家似乎都希望能用這台電腦來完成從寫文稿、做表格、玩遊戲、做後期……各種任務。
的確,自蘋果從 2018 年更新 New MacBook Air 產品線以來,MacBook Air 隨着每年更新,幾乎已經和入門的 MacBook Pro 重疊。
儘管少了 TouchBar、屏幕素質、性能都沒那麼高、甚至散熱都受限於機身空間沒有 Pro 那麼理想,但 MacBook Air 的輕巧和相對較低的入手門檻仍然能打動人選擇它,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台 Pro 級電腦。
▲2018 款 MacBook Air 跑分對比(GeekBench 4)
其實關於「MacBook Air 性能強弱」這個問題,早在我們對 2018 款 Air 的評測中就已經測試過,當時的 i5-8210Y 雖然是套了酷睿 i 馬甲的酷睿 M 超低壓處理器,但其性能實際是能跟 2016 年的 MacBook Pro 平起平坐,不過圖形能力仍遜於 Pro 產品線。
所以,當時我得出的答案是「MacBook Air 的性能足以應付網頁瀏覽、Office 辦公,甚至輕度圖形後期這些工作任務,它的性能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不堪。」
▲ 2019 款 MacBook Air 跑分對比(GeekBench 4)
而今年 MacBook Air 的處理器陣容首次出現了四核八線程的 i5–1030NG7,雖然同為超低壓,但核心數量比之前的八代 i5 要多兩個核(功耗為 10W)。
按照蘋果官方的介紹,頂配 MacBook Air 的性能比上一台提升兩倍,核顯的性能提升了 80%。
通過 GeekBench 5 的跑分,我們能看到 2020 款和舊款 MacBook Air 之間的性能差距:
▲ 更新至 GeekBench 5 測試
無論是單核還是多核性能,新 MacBook Air 對比舊款都分別有着 31%、73% 的提升,日常多任務能力表現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蘋果也將 MacBook Air 的內存頻率從上一代的 LPDDR3 2133MHz 拔高到 LPDDR4X 3733MHz,內存頻率更快,也就意味着在同樣 8GB 的容量下讀寫效率更高。
這甚至超過了 2019 款 MacBook Pro 13 英寸的 LPDDR3 2133MHz。
▲ 新 MacBook Air i3 版對比 i7 版(需定製). 圖片來自:Appleinsider
當然,起步款的雙核 i3 也有不錯的表現,雖然我手上沒有 i3 版的 MacBook Air,但從外媒評測看,第十代雙核 i3 的性能不比 2018 款 MacBook Air 的第八代雙核 i5 差。
但如果將現款 i5 和 i3 兩個版本放在一起,我仍然會毫不猶豫選擇頂配 i5。畢竟一來兩款處理器的理論跑分差距不小,二來我當前的工作需要多線程、多任務之間切換,i3 的表現雖然不弱,可面對這種需求顯然 i5 的體驗會更佳。
談論到「MacBook Air 能不能剪視頻」這個問題,按照當前設備的性能,它完全是可以應付 4K 視頻的後期處理的。
但是先別開心太早, MacBook Air 能運行 Final Cut Pro 後期只是基於配置能夠滿足工具的最低要求,並不意味着它就是個視頻用機。
還記得我在前面提到過「MacBook Air 受限於內部空間,散熱能力不如 Pro」嗎?這是因為電腦的散熱系統相對簡單,依然還是搭載一個散熱風扇和沒有導熱管。
▲ 上:2018 款 MacBook Air;下:2020 款 MacBook Air(留意 CPU 散熱片面積更大了)
儘管從 iFixit 的初步拆機看,新 MacBook Air 的 CPU 散熱器比 2018 款足足大了一圈,然而風扇和 CPU 之間依然沒有散熱管連接,所以這時問題就出現了——長時間高負載運作,電腦熱量會影響 CPU 性能。
作為對比,我找到了 iFixit 對 MacBook Pro 16 英寸款的拆機圖,可見這款電腦內部的散熱系統要比 MacBook Air 要複雜許多。
得益於更大、更厚的機身體積,電腦內部得以容納兩個散熱風扇,同時我們也能看到 CPU 和風扇之間有散熱管連接,提高散熱效率。
其實即便是同樣只有一個風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內部也有配置散熱管,因此在高負載條件下,MacBook Pro 的散熱效率比 MacBook Air 更優,自然處理器高性能輸出的時長也更加持久。
除了散熱問題,我還讓修圖工具幫我給 50 張 Raw 格式照片打水印、加濾鏡,作為參考物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i7-9750H)耗時 2 分 15 秒,MacBook Air(i5–1030NG7)耗時 2 分 26 秒,差距大概只是 10 秒左右,電腦發熱也不嚴重。
後來我將一段 5 分鐘 4K 視頻導入兩台電腦,要求加入 5 分鐘字幕並轉變為 1080P 分辨率、30fps,最後 MacBook Air 用了 11 分 42 秒完成導出,而 16 英寸 MacBook Pro 僅用了 1 分 22 秒。
此時,兩台電腦都有明顯發熱,而且風扇都在高速運作。
説到底,MacBook Air 可以用來後期圖片、3D 渲染、視頻後期嗎?
可以是可以,但僅限於兼職水準的工作壓力,平時看看網頁、視頻,處理表格、文檔、編代碼,偶爾做一些簡單的修圖、修短視頻工作,電腦的性能都基本能滿足得到。
面對這些日常只需要單核完成的辦公任務,無論是 MacBook Air 還是 MacBook Pro 其實都沒有太大差別。
但如果日常用 Adobe 幾件套、Final Cut Pro X、DaVinci Resolve 這些專業軟件較多,甚至平時工作就要是用這些軟件,那麼請果斷選擇散熱性能更好的大尺寸 MacBook Pro。
哪怕 MacBook Air 能定製到 16GB 內存和 2TB 固態 SSD,在高強度負載下,Pro 始終是最適合這些任務的工具。
MacBook Air 都用新鍵盤了,小的 MacBook Pro 離我們還遠嗎?
綜合來説,今年 MacBook Air 的升級幅度要比去年大不少,除了肉眼可見、手指可摸的新鍵盤外,第十代酷睿的加入也讓電腦性能更上一層。
剪刀腳鍵盤加入 MacBook Air,其實除了擺脱 MacBook 鍵盤易壞的壞聲譽外,實際上蘋果也通過這款產品釋出信號,即使放棄了讓 MacBook 薄得極致的蝶式鍵盤,耐用、手感好的剪刀腳迴歸,其實也沒有對電腦厚度帶來太大影響。
我認為蘋果將剪刀腳鍵盤用在 MacBook Air 上是個正確的決定,原因在於過去 16 英寸 MacBook Pro 無論是定價和定位,使得用户體驗新鍵盤的門檻非常高。
即便 Pro 產品線理應擁有蘋果最先進的配置,但像編輯文檔這些工作其實更常出現於 MacBook Air 而不是超大杯的 MacBook Pro。
所以,想讓用户知道「好用的剪刀腳回來啦!」蘋果需要將新鍵盤加入在入手門檻最低的 Air 產品線中,這樣即使是老 MacBook 用户,也能花 7999 元的起步價體驗到過去 1.7 萬元設備才有的新鍵盤。
然而,儘管進入 2020 年的 MacBook Air 在配置上和 2019 年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入門款已經出現產品重合,但這並不意味着 Air 就能取代入門 Pro 的位置。
一方面原因,是前面提到的散熱和接口、處理器各環硬件配置,雖然 MacBook Air 夠輕、性能也不差,可 MacBook Pro 面對高負載工作依然佔優。
其次,從去年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更新看,今年 13 英寸款也即將可能會迎來大更新,Pro 和 Air 產品線也應再次拉開距離。
這個猜想並非空穴來風。早在今年早些時候,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就曾透露蘋果會在 Q2 季度推出新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如今前者已經上市,同時也驗證了剪刀腳鍵盤在薄機身上應用的可能性,若是按照報告所透露的「Q2 推出」,那麼新 MacBook Pro 的更新時間應該會在 5-7 月期間(5 月基於網絡消息,7 月基於過去兩年更新時間)。
不過,郭明錤也在報告中提到「升級不會讓消費者感受改變差異」。因此新 MacBook Pro 的更新幅度也應該像 16 英寸款和新 MacBook Air 一樣——有着幾乎看不出區別的外觀,但是屏佔比變大,用上剪刀腳鍵盤;內存升級到 LPDDR4、存儲空間也會從 256GB 起步。
至於定價,13 英寸 MacBook Pro 應該會保持 1 萬-1.5 萬元價位段,以此和 MacBook Air 打配置差和價格差。
最後我們將聚光燈照回 MacBook Air,它的表現正如我在一年半前對它「剛剛好」的評價。
這是一款適合編輯在床上撰稿、企業職員在咖啡店處理任務、學生在圖書館做作業都表現出色的筆記本電腦,而這次新鍵盤的加入無疑是錦上添花。
當然,它的大小也讓它在性能上不得不作出妥協,它能幫你輕鬆完成日常所需的辦公任務,但是更專業的工作,仍然還是需要更 Pro 的設備來完成。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位讀者的私信問,「手上用着 2018 年的 MacBook Pro,要不要為鍵盤換 Air?」
我説,「新 Air 都來了,小 Pro 還遠嗎。」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