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嫌棄非「Pro」旗艦手機

愛範兒 於 18/04/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做雙旗艦和三旗艦的手機廠商越來越多了,但不管是在發佈會上還是用户的討論中,聚光燈基本都放在了旗艦版上,而那些不帶「Pro」後綴的基礎款,似乎很少會有露面的機會。

前期的預熱環節也基本都是在圍繞「Pro」產品進行。一個平時不怎會留意,但很明顯的傾向是,你在網上看到的大部分產品評測,也基本都是拿最貴的「Pro」版本來作為測試對象的,這也可以説是廠商的有意為之;相較之下,基本版或是入門款大多隻有一些零碎的信息。


從商業角度來説,這種做法並沒有問題,換誰,也會更願意把產品最好的一面展現給用户,事實上 Pro 機型也確實能為品牌帶來更好的口碑。

只不過對大部分用户來説,一旦涉及到購買這件事上時,價格更低的非「Pro」旗艦,可能才是他們真正想了解的型號。


歷年來的市場數據都證明,定價高昂的 Pro 級別的機型從來都不是賣得最好的。

此前,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就公佈了一份 2019 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數據,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iPhone XR。

而在榜單的前十名,僅有 iPhone 11 Pro Max 和 iPhone XS Max 這兩款機型能稱得上是 Pro 級別的,剩下的像三星 A50、OPPO A5 等,基本都是價格不超 2000 元的中低端手機。


就算是將範圍縮小至中國市場,前五位也都被 OV 兩家的 A 系列和 Y 系列佔據,唯獨只有華為的 P30 能歸類至旗艦機之列。

之前也有朋友好奇問我,為什麼這些定價貴卻賣得不多的旗艦機,廠商還要耗費苦心花大力氣去宣傳,而不是將重點放在更多人買的基本款上?

有些時候,「Pro」版機很可能只是起到一個參照物的作用。


我們之前曾提到過 iPhone 產品線存在的「錨定效應」,指的是人們在糾結買哪款 iPhone 時,很容易會受到 512GB 等皇帝版定價的影響,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己的「心裏接受價格」。

此時對蘋果來説,512GB 的 iPhone 其實就是一個價格錨點。能賣的出去自然最好,但就算賣不出,能「慫恿」你入手中間檔的 256GB,甚至是 64GB,也同樣達到了目的。


類似的錨定現象也可以放在最近出現的 iPhone SE 上。看看蘋果官網的宣傳口號:「咱們這顆芯,和 iPhone 11 Pro 大哥平起平坐」。

為什麼偏偏要扯上 iPhone 11 Pro,而不是同樣使用了 A13 芯片的 iPhone 11?其實也是希望讓用户形成一個對萬元 iPhone 11 Pro 的認知錨點。

對比下,採用了同規格芯片的 iPhone SE 自然就變得很「值」。


再來看看現在喜歡做多機型組合的 Android 旗艦機,比如説小米 10 和小米 10 Pro,兩者的屏幕、處理器等基本都是一樣的,差距只是在於後置攝像頭、充電速率和後蓋材質等細節,但它們的差價卻達到了 1000 元,這就會讓人覺得「小米 10 很有性價比」。

而華為的 P40 系列則代表了另一種情況。如果你將基礎款 P40 和同系列的「Pro」、「Pro+」對比,會發現雖然三個版本的起步差價都在 1800-2000 元區間,但配置差距卻並不一樣。

其中,P40 和 P40 Pro 在屏幕刷新率、三防級別、後置相機、電池容量和無線快充上都有明顯不同,基本是做了大幅閹割。

換成是 P40 Pro 和 P40 Pro+,差異卻僅僅體現在後蓋材質、後置鏡頭數量和無線快充規格等部分,這些差異並不會對核心體驗造成太大影響。

有了這樣的一高一低襯托,華為 P40 Pro 無疑變成了最實惠的存在,也很可能是華為最希望讓用户購買的一款。

但 P40 就真的不值得購買了嗎?細看之下,它仍然有和 Pro 版一樣的麒麟 990 芯片,一樣的 5000 萬像素主攝,再怎麼説,它在屏幕、處理器或是攝像頭上都採用了新一代技術。

P40 還屬於減配較為嚴重的情況,換成是小米 10、一加 8 還有 OPPO Find X2 這些基本款,則會有更多配置都做到與同代「Pro」旗艦相同。

至於網上很多人會對非「Pro」旗艦嗤之以鼻,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將它和 Pro 產品擺在了一起進行評價,自然會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

唯獨只有在面對售價並做購買決策時,才會認真考慮這些參數的價值,以及是否真對自己來説「感知不強」。


漲價的趨勢似乎很難避免了。尤其是今年這波 5G 旗艦潮,幾家主流廠商的旗艦機平均售價都有明顯上漲。

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 5G 芯片等高成本元器件帶來的成本上漲,加上廠商越來越重視像震動馬達、雙揚聲器和多攝鏡頭等細節的補足,這些都是要花錢的部分,價格水漲船高也順理成章。

另一方面,市場容量接近飽和,廠商需要照顧到更多的細分市場,追求利潤率最大化,所以也造成了旗艦產品線越鋪越廣的情況。資源分散後廠商也沒有精力繼續在低價位領域鏖戰,而是追求在有限的銷量裏攫取更高的利潤。


但目前來看,考慮到 5G 套餐的資費,以及疫情對生產、銷售帶來的持續性困難,這波 5G 旗艦能否掀起一輪新的換機潮,還是一個未知數。

我們可能也高估了大眾用户對手機定價的上限。就算是廠商們不遺餘力地在發佈會宣傳 Pro 機皇的好處,一到結尾放出五六千元的定價 ppt,仍然會「勸退」主流消費羣。

這和產品好壞無關,有時候也涉及到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衡量。

尤其是對於一些尚未在高端價位站穩腳跟的廠商,想讓消費者超出原有的心理預期價位去入手五六千元的產品,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時,多留一個選擇終歸是好的,那些非「Pro」旗艦仍然可以憑藉高端機型的特性,讓它們和兩三千元的非旗艦形成差異,吸引預算不是特別充裕,但又想追求更好體驗的用户買單。

哪怕是它們沒有被濃墨重彩的宣傳,但非「Pro」們恰恰被選擇成為了市場佔有率最高的那一個,看來就算是手機,平凡的也是大多數。

題圖來源:Nikkei Asian Review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