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不能像電腦一樣「一心多用」?

愛範兒 於 08/05/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人類的大腦似乎天生具備了「一心多用」的能力。我們可以邊吃飯邊看劇,邊洗澡邊聽歌,或者是在回微信時和身邊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哪怕是同時在做兩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依舊能表現得十分自然。

Civic Science 在 2019 年的一份調查報告就顯示,近 60% 的人在用電視上看劇時,也會在自己的「第二屏幕」——手機、平板或筆記本電腦上做點別的事情,比如聊微信、查找信息甚至是玩遊戲,等於是讓大腦同時去接收、處理電視和另一台設備上的信息。


換言之,很多人其實自帶「多任務處理」傾向的,我們可以在同一個場景下解決兩件或多件事情,就像是在電腦屏幕上打開好幾個程序,熟練地在不同窗口間來回切換一樣。

然而,作為和人類聯繫最緊密的電子設備,智能手機似乎更喜歡讓我們先把一件事處理完,再去辦另外一件。


比如説當你在等滴滴網約車時,想要繼續在微信上和朋友聊天,多數時候我們都得先切到微信,回覆一句,然後再切回滴滴的界面,盯一下網約車的位置,又再切回到微信上繼續聊天。

這種來回切換的操作確實讓我們產生了在進行多任務操作的錯覺,但本質上,手機屏幕只會顯示一個程序界面,而不是讓你長期盯着兩個應用的運行狀態,和電腦端的操作還是有很大區別。


同樣是多任務處理,我們在 PC 上顯然可以獲得比手機高得多的操作效率。最簡單的,你可以在同一個屏幕下並排打開兩個窗口,一邊處理文檔,一邊瀏覽輔助參考的資料網頁;要麼就是在觀看視頻時,用餘光去瞟一眼聊天軟件的小紅點。

所以説,PC 端的多任務之所以高效,關鍵在於讓你在一塊屏幕下,就同時處理和接收來自多個應用窗口的信息。

而在手機上,任何應用開啟後,默認就是鋪滿整個屏幕,其它任務則以全部放在了後台,根本不存在「窗口化」的概念,這也間接增加了多任務操作的複雜程度。


手機應用之所以這樣設計,不是沒有緣由的,屏幕尺寸便是最大的制約因素,這也使得手機很難獲得多窗口平鋪的環境,更別説廠商們還得兼顧電池續航、處理器性能和內存利用率。

在這些硬件約束下,早期的智能手機系統也在有意限制多任務功能的運行。

比如 Android 系統在 4.0 之前,只會在管理界面顯示最近打開過的六個應用圖標;而 iOS 發展到第四代才有了一個比較像樣的多任務後台界面,但同樣是以圖標呈現的,無法反應出應用的運行狀態,因此很多人也將這類設計稱為「偽後台」。


為了不佔用 CPU 資源和電量,這些被放到後台的手機應用也與電腦上的「後台運行」不一樣。簡單來説,它們更像是放在內存裏暫時「休眠」,只有當再次喚醒時,它才會恢復你上次退出的界面狀態,然後繼續運行。

而當內存緊張時,系統還會自動移除這些在後台休眠的應用,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系統殺後台」現象。

所以,一些用户重新喚醒應用時,看到的可能並不是上次退出時的畫面,而是要重新走一次加載條,這也間接導致了我們對當前手機多任務的不信任感。

不過,伴隨着手機性能的提升,還有大內存的普及,如今「殺後台」的現象已經比以前少很多了;類 webOS 的卡片式設計,也讓 Android 和 iOS 獲得了更直觀、可視的多任務管理界面。


智能手機還用另一種方式彌補了「多任務信息處理」的不足——通知推送。即使我們無法直觀地看到後台應用的運行狀態,但一旦某個應用的狀態發生改變,它們仍然可以以消息的形式,及時地被推送出來,不需要我們反覆點開查看。

但機制的改進,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手機端多任務處理的尷尬現狀。畢竟就算是應用可以在後台保持活躍,用户在回覆微信、或是將信息轉移到另一款應用上時,仍然需要用手勢在兩個應用間來回切換,而不是讓它們相互協作。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高效的操作流程。


「分屏模式」便是在此需求下誕生的,它的驅動力某種程度上也來自於不斷變大的手機屏幕。

相比傳統的切換後台操作,Android 分屏確實提高了屏幕的利用效率,也讓手機獲得了同時顯示兩個窗口的能力。

但問題是,大部分 Android 應用都沒有針對分屏模式進行很好的適配,所以經常會出現顯示比例失衡的情況,這多少影響了分屏的適用範圍,使用過類似功能的用户大概都有所感觸。

加上很多應用分屏後依舊不支持相互間的數據拖拽,和 PC 上的交互也存在一定差距。


反倒是國內手機廠商的定製 UI,對於手機多任務設計構思出不少好點子。

比如説 Flyme,就嘗試將微信、QQ 等高頻應用以小窗的形式懸浮在遊戲、視頻等應用界面之上,讓用户能夠在不打斷原有應用的使用狀態下,去處理另一件任務,這遠比粗暴的分屏模式來得易用。


在此基礎上,小米的 MIUI 12 還嘗試將這種懸浮窗的設計進一步擴展到其它手機應用中。配合手勢交互,你需要操作「第二應用」時就把它放大,不需要時則可以縮小掛起,但依舊能保持實時運行的狀況,這樣便實現了「同屏多窗口」的體驗。


而堅果手機在 Smartisan OS 7.0 中提出的「一步 3.0」,則讓手機獲得了同時運行 4 個前台應用的能力,更方便圖片、文件等數據在不同應用之間的拖拽分享。


如今就連微信,也引入了「浮窗」的設計,來解決「看公眾號文章的同時兼顧聊天」的需求。只要不關閉,懸浮球就會一直顯示在微信界面的最上層,本質上也是在簡化聊天、文章、小程序等兩個不同窗口間的切換操作。


還有一些方案獲益於設備形態的改變。比如三星在其摺疊屏 Galaxy Fold 上就演示過一個場景:演示者展開屏幕後,從邊緣滑動呼出 Dock 欄,打開一個新的應用,它就會自動填充到屏幕右側。

和前文我們提到的懸浮窗不同,由於摺疊屏展開後擁有更大的屏幕面積,應用的窗口化並不需要遮擋其它應用,而是能直接以分屏的方式實現,應用的比例大小也不會那麼突兀。

事實上,拋開窗口開啟數量的多少,以及交互方式的差異不談,目前大部分手機廠商設計的多任務處理機制,共同點都在於應用的「窗口化」。

這其實也是最能體現出多任務處理效率的部分,就像是你在 PC 上一樣,同屏查看多個應用始終比來回切換要直觀,也方便了信息的相互流通。


不過,手機用户又是否真的需要獲得和 PC 一樣的同屏多窗口,或者説使用多個應用來進行復雜操作?

一些用户可能覺得自己沒有這樣的需求,因為手機屏幕本身已經很小了,繼續縮小窗口只會帶來操作上的不便,還要間接犧牲性能和續航。

與其折騰手機,將多窗口的功能帶到 iPad 等平板上,似乎更能發揮出它的應用價值。

但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理由,尤其是當手機性能變得越來越強大,能處理更多複雜數據,甚至是形態也在發生變化後,繼續圍繞過往的「單任務」思維來開發系統,顯然也有些跟不上時代。

如果平台方們都能夠在多任務機制上花更多心思,説不定智能手機也不止是一個只能拿來聊微信、看網頁和刷視頻的內容消費設備,產品之間的差異化也可以在軟件上有着更多的體現。

題圖來源:Observer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