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你 ? 手機專業模式拍照

愛範兒 於 19/08/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我可能有三年沒怎麼打開過手機拍照的專業模式了。這個功能曾經很讓人興奮,在一連串英文參數中輕輕調整幾下,就像蝴蝶扇動翅膀引起風暴一樣,整個畫面都會變得不同。

但手機的專業拍照模式終究是沒落了。

專業模式曾是手機拍照專業度的體現

▲ Nokia Lumia 1020. 圖片來自:Windows Central

説起智能手機拍照的專業模式,就不得不提起曾經的手機拍照王者——諾基亞。諾基亞在拍照方面的崛起大抵從 Nokia N8 開始,在 Nokia 808 和 Lumia 1020 時期達到巔峰。

在更久遠的以前,諾基亞還如日中天的時候,強悍的拍照只不過是個錦上添花的功能,其實 Nokia N95 和 N82 在當年也絕對是拍照素質過硬的手機,但當年拍照的重要性沒趕上趟,也就是移動互聯網浪潮興起後,社交網絡催生更多拍照需求的大背景。

▲ 諾基亞手機的專業模式. 圖片來自:搜狐

在 Windows Phone 時代,作為智能手機三足鼎力中最弱勢的一方,諾基亞的 Lumia 系列不得不依靠拍照作為手機的最大賣點而鉚足全力。除了在今天來看依然是大底的 CMOS 之外,專業模式也曾一度驚豔過歲月。

在 2013 年更新的相機應用中,Nokia 將專業模式裝載上了 Lumia 系列手機,環環相套的交互界面與豐富的手動調節功能,在今天來看依舊是標杆級的設計。

足夠好的專業模式,一時間成了手機是否主打拍照的一個標誌性元素。

▲ 2016 年發佈的 Pixel 一代. 圖片來自:9to5Google

但這個情況並沒有持續多久,或者説人們低估了手機自動模式的發展速度。在經過一些諸如「可以拍星星的手機」之類的概念轟炸之後,2016 年 10 月發佈的 Pixel 一代揭開了手機計算攝影大篇章,專業模式從此只能偏安一隅。

計算攝影把專業模式打得落花流水

仔細想來,其實專業模式逐漸無人問津,和手機自動模式可用性大大增強,以及背後計算攝影的迅猛發展有着密切關係。

專業模式最常見的使用方法就是通過調節快門速度、曝光和 ISO 來使得畫面不過曝也不過暗,或者長曝光實現光帶等好玩的效果。

但手機攝影發展到現在,這些原本需要專業模式,甚至進一步電腦後期才能實現的功能逐漸剝離獨立,夜景模式、HDR、流光快門,乃至連專業模式也實現不了的模擬大光圈虛化,這些功能變成一個個發佈會上的賣點,狂在專業模式的臉上扇巴掌。

自動模式的效果越來越好,自然會對專業模式的需求越來越小。但我想説的是,AI 在拉低拍照的門檻後,其實是讓專業模式的門檻相對變高了。


舉例來説的話,如果以前在暗光環境下自動模式畫面亮度太暗的話,有一些相機使用經驗的用户可能就會切換到專業模式,降低快門時間,提高 ISO,儘量讓手持更穩,最後經過幾次嘗試得到一張畫面亮度與質量還有出片率三者平衡的照片。

或者是在夕陽餘暉的環境下,想要創作一張逆光拍攝天橋與行人的剪影照片時,自動模式這時往往會自動開啟 HDR 功能,甚至現在很多手機的 HDR 已經用力過猛,決計是拍不出自己想要的照片。

▲ 圖片僅為示例. 圖片來自:@天涯 lg-

這個時候就到了專業模式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降低 ISO、提高快門速度將夕陽背景之外的光線都壓下來,從而能很輕鬆的得到一張自己想要的剪影照片。

雖然相機上也有 P 檔等較為傻瓜的設置與 M 檔的手動設置,但整體來説相機與人的關係非常單純,也不具備手機上強悍的算力與機器學習能力,更多還是依靠過硬的光學素質和算法對底層畫質的調校。

但是創作者和手機之間如今加入了影響非常巨大的 AI 機器學習,而 AI 表現則十分不穩定,這就讓三者的關係顯得更加複雜,你想取其精華,但要麼使用自動模式全交給機器接管,要麼使用專業模式將之拒之門外。

▲ 白色的發光招牌被壓成藍色. 圖片來自:@魯卡利歐 Luka

不合時宜的 HDR 和多幀合成,往往很容易使畫面變糊或者變得扁平,失去空間感。而一直被大量網友口中所看重的壓高光,用力過猛的情況也很容易使原本的白光出現變藍的情況,同時從燈箱中散發出的光線會失去體積感,光線彷彿被壓成了一張紙,觀感十分奇怪。

在西寧 First 青年電影展上,我也曾對 vivo 的影像總監李卓提出過 AI 與創作的問題,也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在自動化的各種 AI 增強大行其道之下,其實對於創作者來説其實是一種傷害,我們看來的穩定出片效果與美化後色彩豔麗的圖片,可能都不是創作者想要的。

但當切換到失去計算攝影加成的專業模式時,手機拍照本身的硬素質就暴露無遺,你想搞一些主題創作,但會發現失去了 AI 加持後畫質衰減的非常厲害,甚至鏡頭也不夠穩了,色彩也丟失了。

你不得不想着,能不能多拍一些照片,自己回去在 PS 裏手動堆棧,再進行大量的後期工作一點點修出自己想要的效果。可這樣想着想着,手裏的拍照機皇似乎突然就不香了。


或許廠商們應該好好看一看學一學,那些專業的第三方相機應用如今已經進化到了什麼程度,模擬 Log 模式視頻,提供諸多算法生成的模擬風格濾鏡,豐富的手動設置項中又不乏機器學習帶來的正面使用。

無可否認的一點是,自動模式和專業模式之間的差異變得越來越大,如果以前是僅憑一點點相機使用經驗就能玩轉專業模式,現在不僅需要經驗,還需要足夠過硬的後期技術,對於那些「小白」之上「專業」未滿的大量人羣來説,專業模式已經變成了絕對的雞肋,食之無味,但真的砍掉又有點可惜。

打造更好的專業模式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越拉越大的差異將大眾人羣與專業或半專業創作者分的更清楚是件好事,大家各取所需,甚至你們專業和半專業人羣就乖乖去玩相機,不要染指手機。

但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因為這其實在否定專業模式的價值,而我認為它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如果説目前專業模式的使用率越來越低,那不是它該消失了,而是現在這個形態還不夠好。


對於專業模式我們總有一種觀點,它就應該是剝離了 AI,剝離了計算攝影之後的產物。似乎所有不屬於人的意志都應該被按的死死的。但其實這不是好的專業模式,或者説是過時的專業模式定義。

為什麼 Pixel 系列手機儘管在 CMOS 和多攝方案上都比較落後,但國內外依舊有大量用户認為其拍照能力十分突出,就是其強悍的計算攝影能力在不斷修正畫面表現。

在這個時代,我們已經不太可能完全剔除計算攝影的影響,不僅如此,未來的發展趨勢也一定是計算攝影會更多參與到成像中去。

在計算攝影成為底層的算法,在算力提升近乎和硬件進化同等重要的情況下,我們不應該剝奪這部分帶來的畫面提升,甚至很多機器學習算法並不會影響個人意志的創作表達。

舉例來説,超分辨率算法是現在手機進行高倍變焦時常用的一套算法,這是經過大量的神經網絡訓練而來,一套卓有成效提升畫面質量算法,這顯然是計算攝影的一部分,但除了帶來畫質的提升外,它不會影響用户的創作表達。


我們應該走出以往的誤區,專業模式的意義永遠不是提高門檻,而是讓用户能夠用最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創作,從這方面説,廠商應該主動進一步優化專業模式的可用性,進一步通過合理的方式降低其使用門檻。

讓人來決定 AI 是否參與,哪個環節有 AI 參與,我們越了解機器學習是如何起作用的,才能知道如何去更好的使用它,或許這才是更好更高級的專業模式。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