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動駕駛的客機要來了,你敢坐嗎?

愛範兒 於 23/08/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這幾年不少科技公司和汽車廠商都投入到自動駕駛中,在美國鳳凰城已經能打到 Waymo 的無人出租車,但自動駕駛汽車距離大規模上路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雖然自動駕駛汽車還沒普及,但全自動駕駛的客機已經上天了。空客公司近日宣佈,已經在一架 A350-1000 商用客機上成功實現自主滑行、起飛和降落。

這意味着客機已經能實現無需人工干預的全自動駕駛,過去飛機上儘管配備了自動駕駛儀,但一般在空中巡航時才能夠接管。


無人駕駛客機要來了,接下的問題是,你敢坐嗎?

飛行員放手,客機靠自己起飛和降落

空客展示的一段視頻中,一輛 A350-1000 客機在跑道開始滑行後,駕駛艙內的兩位飛行員沒有再進行任何操作,機長將雙手放在大腿上,隨後飛機順利起飛。


這是去年 12 月空客在法國盧茲-布拉尼亞克機場進行的一次測試,也是航空史上首次實現客機基於圖像識別的全自動起飛。

當時空客在四個半小時完成了 8 次起飛,試飛的機長 Yann Beaufils 表示,這次測試的表現超出預期。

引用我們將油門杆移至起飛位置,並監控飛機,它開始推出並自動加速,並保持跑道中心線為系統輸入的精確轉速。然後,飛機的機頭開始自動抬起,以達到預期的起飛俯仰值,幾秒鐘後又開始降落。

而完成全自動起飛之後,空客又在過去半年內完成了基於圖像識別的自主降落和滑行,成為全球第一家完成客機自主滑行、起飛和降落的航空公司。


這幾次測試其實都是空客 ATTOL 項目的一部分,全稱是「Autonomous Taxi, Take-Off and Landing」,也就是自主滑行及起降,目標是通過開發一套視覺學習算法,通過機載攝像頭、激光雷達(LiDAR)等傳感器實現自主完成起降。

簡單來説,ATTOL 就是要給飛機裝上一雙眼睛,讓它可以自己看懂跑道上各種標線,從而判斷出跑道中心線的位置。


在過去 2 年中,空客已經進行了約 500 次測試飛行測試,其中有 450 次就是用來收集視頻數據來完善算法,並在 6 組飛行中完成了 30 次自主起降和滑行。

除了民用客機,空客還將自動駕駛技術用到了軍事領域。今年 4 月,空客的 A330 MRTT 成功為葡萄牙戰鬥機進行自動化的空中加油,同樣是基於視覺識別技術


ATTOL 項目負責人 Sebastien Giuliano 強調,其實很多飛機都能實現自動降落,但需要依靠儀表着陸系統(ILS)和 GPS 等外部設施,而 ATTOL 的突破在於僅依靠機載的圖像識別傳感器就能實現,不僅能提高效率也能降低成本。

Sebastien Giuliano 提到的儀表着陸系統(ILS),又被稱為「盲降系統」,通過無線電信號和高強度燈光陣列為飛機提供精密引導,確保飛機在能見度低的天氣條件下也可以精確着陸,不過價格較為昂貴。


一直以來,空客都主張減少機上飛行員的數量,通過自動化水平更高的技術來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事故,空客首席技術官 Paul Eremenko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曾表示:

引用(降低航司成本)更具顛覆性的方式是減少機組人員,我們正在將只保留一名飛行員作為目標,如果未來技術成熟不排除完全無人駕駛。

民航歷史上其實經歷了從三人式駕駛艙到雙人式駕駛艙的變遷,目前在一些高海拔航線採用的仍然是三人制機組,除了正副機長,還會有一名後備機長,而空客的 A300 正是首款只需兩位飛行員駕駛的寬體飛機。


儘管空客一直在朝着更少的飛行員努力,也證明了全自動飛行的可行性,但這一技術還不能立刻商用。這種依賴於視覺識別的技術,還不能應對能見度低的環境下的意外情況,對於不同機場跑道的識別也需要更多數據來餵養。

空客也強調,對於加載這種自動駕駛技術的飛機,飛行員依然是核心,但這種技術能減少飛行員操作的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在決策和任務管理,以提升飛機的安全性。

飛機自動駕駛儀在 100 多年前就已經出現,為何今天還不能無人駕駛

在很多影視作品的機艙中,你可能都看過這樣的情景,機長開啟自動駕駛模式,悠閒地喝起了咖啡。自動駕駛儀這種看起來高大上的技術,其實在 100 多年前就出現了。

1912 年 Lawrence Sperry 就發明了飛機自動駕駛儀,並親自在巴黎用一架雙翼飛機進行了展示,在不觸控操作裝置的情況下,讓飛機自動保持三軸(俯仰、翻滾、偏航)穩定,正常飛行。

▲ 圖片來自:historynet

現在廣泛應用於飛機的自動駕駛儀,也是在此基礎上改進而來,飛機可以按照設定的航線、速度和高度自動飛行,如果飛機偏離原有姿態,系統也能自動修正,甚至還能自主規劃最佳飛行路線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飛機自動駕駛技術以及發展了一百多年,那為什麼別説飛機還不能無人駕駛,連汽車的無人駕駛技術還沒普及呢?

因為飛機和汽車的自動駕駛並不完全是一回事,也不能直接相提並論。

先來看看目前飛機的自動駕駛儀能做到什麼程度。主要就是在高空中的自動巡航,保持穩定飛行。但一些比較精確的操作,比如起飛降落、地面滑行、避免碰撞等都需要飛行員介入。

▲  圖片來自:The Australian

而且由於不同航線上飛機之間的距離比較遠,加上地面有空管監控,即便出現意外情況也能飛行員有足夠時間接管,因此自動駕駛儀不需要完成太複雜的操作,其智能化程度其實也不高。

但如果在地面就不同了,汽車要面對的路況要複雜得多。要想讓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準確識別路況和避開障礙物,除了定位系統外,需要測距傳感器、超聲傳感器和雷達傳感器等多個傳感器一起工作


▲圖片來自:LiDAR-MoneyDJ

即便如此,現在的自動駕駛汽車還是不能完全像人一樣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對於飛機也是一樣。

要讓飛機完全實現無人駕駛,需要保證飛機能自主在各種情況下起降,包括在沒有跑道的環境迫降,同時還能應對發動機故障、躲避障礙物、不穩定氣流等突發情況。


即便是空客已經實現客機的自動起降和滑行,但距離上述這個標準還有一段距離。

我們未來會坐上無人駕駛的飛機嗎?

瑞銀集團(UBS)前兩年曾發佈過一份報告,稱無人駕駛客機最早可能於 2025 年出現在機場跑道上,一旦普及航空業每年可節省 350 億美元。

如果未來飛機的自動駕駛技術足夠成熟,我們就會坐上無人駕駛的飛機嗎?

未必。

僅靠算法和軟件的自動駕駛,飛機的風險便會增加。比如遭遇黑客入侵,去年就有人成功地利用無線電波遠程入侵了一架波音 757

而且全球目前還沒有經過認證的單一飛行員或無人駕駛運輸類飛機,這會讓飛機投保的難度大大增加,又有多少航空公司願意承擔這個風險呢?

▲ 圖片來自:cntraveler

先不説無人駕駛,即便是已經使用了一百多年的飛機自動駕駛儀,也造成了不少事故。

去年埃塞俄比亞航空的 ET302 航班墜毀,問題就出在波音 737MAX 的自動駕駛系統。原本為了防止飛行員將機頭抬得過高的自動失速防護系統,結果卻在飛機正常飛行時強行將機頭下壓,最終造成空難。

▲  圖片來自:TesfaNews
無獨有偶,1994 年在名古屋機場墜毀的中華航空 140 號航班,也是因為副機長在降落時誤操作自動駕駛儀,最終機上 271 人中有 264 人 不幸身亡,成為日本歷史上傷亡人數第二多的嚴重空難。

這樣的背景下,就算技術上能實現客機無人駕駛,有多少乘客願意嘗試乘坐?

在瑞銀的那份報告裏,曾抽取了全球 8000 名受訪者,問他們願不願意乘坐無人駕駛飛機。只有 17% 的人願意乘坐無人駕駛的飛機,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即使機票便宜一半也不會乘坐。


儘管這兩年已經有一些機構測試過無人駕駛的兩座小型飛機,但真要坐上這些飛機去旅行,恐怕也會讓人心驚膽戰吧。

不過隨着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在我們有生之年坐上無人駕駛客機並非不可期待的,希望屆時的科技水平已經足以打消我們的種種疑慮。

題圖及部分配圖來自:空客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