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ank 2020 互聯網篇:瘋狂之後,迴歸常識

愛範兒 於 09/02/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前兩年美團創始人王興在飯否上分享過這樣一個段子:

引用2019 年可能會是過去十年裏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裏最好的一年。

人們早已降低對未來的預期,卻沒想到 2020 年如此瘋狂,遠非好和壞這樣的詞彙可以概括。

2020 年在 Google 搜索「Why」的次數創下新高,接踵而至的黑天鵝讓我們對意外不再意外,許多曾經擁抱的價值驟然坍塌,不斷衝擊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從美股兩週四次熔斷到最近的散户大戰華爾街空頭,連 89 歲的「股神」巴菲特都驚呼「活久見」。

新冠病毒濺起的時代灰塵,即使沒化作大山壓向你,也一定把你拽入一場規模空前的線上社會實驗,一張二維碼成為 14 億人通行證。

在家辦公的你也未必更自由,互聯網行業走向內卷,困在系統裏的,何止外賣騎手,還有 996 的打工人,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疫情期間成為無數人救命稻草的社區團購,轉眼間成為摧毀個體經濟的利維坦,創新的意義被重新思考。

在人們調侃瑞幸「割資本主義韭菜請中國人喝咖啡」沒多久,蛋殼公寓就將鐮刀揮向了中國年輕人,ofo 、樂視的影子在他們身上依稀可見。

▲圖片來自:Discount The Obvious

瑞幸、蛋殼接連暴雷,只燒錢不賺錢的「偽互聯網經濟」走到頭了嗎?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時人們也這麼説過。

於是有人開始反思,互聯網是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段彎路

這並非要否定互聯網對人類文明的推動,而是嘗試找回被拋棄的理性和邏輯,拾起那些樸素的常識。

什麼是常識?

是往身體注射消毒液不能殺死新冠病毒;

是一家企業必須盈利;

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是無論在哪借錢都得還……

魔幻 2020 分娩出的 2021 ,「常識」應該重新成為被尊重的力量,迴歸對秩序,規則和人性的追尋

扒掉名為「互聯網」的皇帝新衣

一年前,美國散户還沒暴打華爾街大空頭,號稱「中概股殺手」的渾水用一份調查報告戳穿了瑞幸咖啡的泡沫。

很快瑞幸就承認了財務造假,股價一度暴跌 100% ,有人調侃「1.8 折喝瑞幸咖啡,1.8 折買瑞幸股票。」

▲ 做空報告指出瑞幸誇大售價

這一切並非沒有先兆,在瑞幸咖啡宣佈 IPO 的 2019 年,小黃車 ofo 已經拖欠了 10 億押金,排隊等待押金退還的人數已經超過 1000 萬。

一個共享單車,一個賣咖啡,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卻如出一轍,都是披上了「互聯網外衣」,依靠瘋狂補貼來維持用户增長。


ofo 本質上還是做着單車租賃的生意,而瑞幸其實也還是傳統的零售行業,這不會因為他們做了一個 App 而改變。

各種「互聯網概念」一直是瑞幸高管提到的高頻詞彙,比如「流量詞」和「社交基因」。瑞幸不斷強調,自己以技術驅動改變了傳統零售行業的門店的模式,把自己塑造成一家互聯網公司。

實際上瑞幸沒有互聯網規模效應帶來的邊際成本遞減,增長完全依賴燒錢補貼,傳統咖啡門店所需的成本沒有降低,與星巴克相比的「高性價比」,建立在不可持續的模式上。


瑞幸甚至在財報中創造出全新的盈利概念,宣佈門店盈利的同時,卻沒有將支出大頭的營銷成本計算在內,可是誰都知道沒有那些大額補貼還會不會有這麼多人買瑞幸咖啡。

另一個暴雷的蛋殼公寓同樣將自己包裝成了互聯網公司,號稱是「基於互聯網大數據賦能的新租賃模式」。

如果説瑞幸起碼還是披着「互聯網外衣」的零售生意,那麼蛋殼公寓的皇帝新衣被扒下後,人們卻發現房屋租賃的表皮下,竟然是類似 P2P 的金融騙局。


高價收來的房子低價放租,這種重資產的模式還能快速擴張,本身就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年輕人以為自己佔了便宜,最終成了被收割的韭菜。

不難理解這些公司為什麼想方設法要和互聯網扯上關係,這能給他們在資本市場獲得更高的估值。為什麼「互聯網公司」這個概念有這麼大的魔力?

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在《商業的本質和互聯網》一書中指出,互聯網的強大來源於四個效應:梅特卡夫效應、雙邊市場效應、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

簡單來説,就是互聯網收益能隨着網絡節點增加呈現指數級增長,而成本增加的速度比客户數量要慢得多,企業效率大大提升,供求雙方能實現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 全球市值公司最高的公司中互聯網公司佔據頭部位置. 圖片來自:howmuch

這可以成為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屬於互聯網公司,以及是否可持續的一個標準。從 ofo 、瑞幸到蛋殼,他們簡直就是上述這些效應的反義詞。

這樣的「偽互聯網公司」這幾年屢見不鮮,他們依靠外部輸血活着,將新一輪融資投入到如何吸引下一輪融資,而非產品和技術的開發,既不是 2B 也是 2C,而是 2VC(風投基金),創造的價值遠小於對社會資源的損耗。

科技和互聯網的確改變了世界,但商業的本質沒有被顛覆,一家企業必須盈利,是最基本的常識,許小年有句話説得好:「不賺錢的生意都是耍流氓。」

疫情下的風口,還能吹多久?

在 2020 年之前,互聯網行業已經開始進入寒冬,風口越來越少,融資越來越難。

突如其來的疫情卻突然加速了數字化的進程,實體經濟面臨巨大挑戰,屬於互聯網風口則再次開啓。

尤其是在線教育領域,在教育部要求全國各地開展「聽課不停學」的政策下,上網課的需求激增,寒假延長無望的小學生們,紛紛湧入各大應用商店給釘釘打一星。

幾乎所有主流在線教育平台都宣佈推出免費直播課程內容產品,眾多線下教育培訓機構接連倒閉,平板電腦供不應求,一度缺貨。

有人説,疫情將快速培育起在線教育的用户習慣,這個行業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去年猿輔導獲得了 32 億美元的融資,艾媒諮詢的報告顯示,2020 年我國在線教育用户市場已達 3.09 億。


可當那些風口之上的在線教育機構披露財報,無不是鉅額的虧損,市場上的主要玩家依舊要靠拼價格來吸引用户。

不禁讓人懷疑,在疫情中催生的在線教育需求,到底是不是偽需求?雖然新東方也在佈局在線教育,但創始人俞敏洪不久前也表示

引用到現在為止,我還不認為在線教育是一個可以跑通的商業模式。

俞敏洪認為,教育並不是一個可以絕對標準化的產品,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在在標準化之下個性化的發展過程

但現在的在線教育機構還無暇考慮這些問題,大量資金燒在拉新獲客上,部分機構獲客成本已經高達 12000 元,彷彿誰先跑馬圈地獲得更多用户,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 幾家在線教育機構的廣告中出現了同一位「老師」.

其實從百團大戰、打車軟件大戰到共享單車大戰,已經充分證明,規模並不能構成企業的壁壘,如果僅靠靠低價就能佔領市場,那麼隨時都有人能以同樣的方式進入,最後只會演變成無止境的燒錢。

相反,只有通過產品力建立起壁壘,才真正長久擴大規模。在線教育未必是偽命題,但只有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通過技術提升課程體驗,才能讓這個風口在疫情過後健康發展下去。

在線教育的本質仍是教育,首先要滿足的是教育需求,並不是一場簡單的流量和資本遊戲。

巨頭混戰的社區團購,個體經濟的毀滅
2020 年個體經濟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地攤經濟」突然爆紅,頓時遍地都是人間煙火氣,沒多久各大互聯網巨頭爭相發力的社區團購,則奪走了不少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社區團購到底是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商業創新,還是無意義的零和博弈,一時間成為爭論不休的話題。


有人認為,消費者的確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優惠,菜販們被淘汰也是市場的選擇,實體零售不也要面對電商的衝擊嗎?

《人民日報》則發文評論,希望互聯網巨頭別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應該去探索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觀點其實都有着合理之處,企業逐利天經地義,也並非只有研發火箭和芯片的科技公司才值得尊敬,顛覆式的創新有時候其實不一定需要有多高技術含量。

1962 年,沃爾瑪在阿肯色州的郊區開設了第一家門店,當時百貨商店都開在繁華市中心,創始人山姆想用郊區更低的租金來降低成本,以更低的價格吸引客户。

▲70 年代的沃爾瑪. 圖片來自:沃爾瑪

山姆做出這個決定的重要前提,是他觀察到汽車的普及擴大了人們的出行半徑,消費者可以在週末進行一次集中採購,這種低價倉儲模式也極大衝擊了當時的傳統百貨商店和夫妻店。

與社區團購一樣,沃爾瑪同樣奉行低價策略。不一樣的是,沃爾瑪的低價是建立在通過中後台能力、供應鏈改造、發展自有品牌等方式壓縮了成本,這才是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

反觀社區團購,價格的優勢完全靠的是鉅額的補貼,並沒有改變流通環節到供應鏈的效率,青菜水果也非標準化的產品,目前為止還是一門傳統的零售生意,和「互聯網」關係不大。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聶輝華認為,社區團購所謂的創新是一種偷換概念。「汽車之於馬車,是幾十倍甚至更高地提高了效率,真正革新了技術。但社區團購只是把已有的蛋糕切走了一些,卻並沒有真正地做大蛋糕。」

正如前文所述,低價可以成為一個產品的賣點,但絕對無法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如果社區團購能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革新來實現價格優勢,改造整個農業供應體系,那麼菜販的生計受到影響也無可厚非,因為這給整個社會創造了更大的價值。就像不久前 YC 中國創始人陸奇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的

引用在任何一個歷史環境下,創業的核心是永遠不變的,即優秀的創業者用技術打造產品,用產品試探市場,滿足人們需求,從而創造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996 和內卷,便利的真正代價

2020 年,過去十年狂奔的移動互聯網已放慢腳步,摩爾定律失效,人口紅利終結,「內卷化」這個學術詞彙突然成為了新的流行詞。

「內卷化」原本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最早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 Clifford Geertz 在《農業的內卷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一書中提出,用來形容社會文化因為重複勞作、發展遲緩。

進入中國後「內卷化」的含義有所變化,最初是從幾張清華學霸騎車用電腦的照片開始被人關注,隨後就被各行各業用來形容非理性的競爭,其中在互聯網行業引起的共鳴尤甚。


最典型的一個事件就是去年網傳微軟員工抵制跳槽來的前阿里華為員工,在網上掀起了一股「抵制奮鬥 X」的討論。所謂「奮鬥 X」,指的是通過主動加班吸引領導注意,導致其他員工工作量通貨膨脹的一羣人。

無論是「困在系統裏」的外賣騎手,還是不久前加班後猝死的拼多多 98 年女員工,都是內卷的另一個側面,這是享受互聯網便利的同時,需要付出的代價。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只不過在互聯網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被進一步放大。

我們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就擁有了 24 小時唾手可得的便利,這不是沒有代價的,只有無數人的 996,才能維持這個快速運轉的系統。

前段時間不少人開始討論,嚴格執行八小時工作制,雙休,社會會變得怎樣?知乎最高讚的答案説出了真相,從前的日色很慢,沒有 996,可也沒有一天就到的快遞了。


科技互聯網為了滿足人類的各類需求而誕生,卻帶來了新的束縛,從共贏到內卷,難道真像《紐約時報》所説的,減少互聯網是唯一的答案

擁抱變化,尊重常識

硅谷知名投資人、《從零到一》的作者 Peter Thiel 説 2020 年才是 21 世紀的第一年,新經濟、新技術、新趨勢在短短一年快速確立

上一個被這樣描述的年份,是 1945 年 。學者 Henry T.Luce 將這一年稱為「零年」。舊世界被撼動,一個全新的、未知的新世界拉開序幕,成為人類史上關鍵的轉折點。

可歷史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在我們忙着去擁抱那些新趨勢的時候,一些「常識」也不應該被遺忘。一些看似簡單的常識,可能藏着巨大的能量。

張小龍認為簡單的產品才會好用,喬布斯推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都是很多人開始使用微信和 iPhone 理由,然而能尊重這些常識的產品卻不多。

尊重常識就是做正確的事,比起改變世界,這是更重要的品質。經歷了魔幻的 2020 年,川普時代的終結,常識的迴歸應該成為下一個十年的互聯網思維。

題圖來自:《小丑》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fanRank 2020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