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蘋果產品未來形態的,很可能是它

愛範兒 於 26/04/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誕生。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不可否認,「ENIAC」是一個龐然大物。佔地 170 平方米,重達 30 噸。它用了 18000 個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每秒鐘可進行 5000 次的運算。

▲ 圖片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而它的身軀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為電子管本身的體積就不小。不僅耗電量高,還容易發熱,無法長時間工作。

這是最新一代的 iMac,在 2021 年 4 月 21 日亮相。


厚度僅有 11.5mm,重量不到 5kg。它使用了 M1 芯片,每秒可以完成 11 萬億次的運算。


時隔 75 年,同樣是「電腦」,形態的差距卻天翻地覆。毋庸置疑,這是工業製造水平躍進的見證。不可忽視的,還有處理器飛速進化的功勞。

M1 如何重塑電腦形態

1971 年 11 月 15 日,Intel 的工程師霍夫,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微型處理器「4004」。雖然它運行速度僅有 108KHz,和 25 年前的「ENIAC」相若。但它的集成度卻遠高於後者,集成了 2300 個晶體管,重量還不到 30 克。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一天,被當作具有 IT 界里程碑意義的日子載入了史冊。此後的 PC,開始逐漸桌面化、小型化、移動化。

1998 年,第一代 iMac G3 橫空出世。雖然它並非第一款「一體機」,但它卻率先將 CRT 顯示器、電腦主機、音響集成在一體的同時,又將體積控制在當時看來「嬌小」的程度。

▲ Jonathan Ive 的經典之作. 圖片來自:cultofmac

而後的每一代 iMac,厚度、體積幾乎都在不斷減小,直到史上最輕薄的 iMac 登場。這離不開蘋果設計團隊的努力,更離不開處理器的高度進化。


在 4 月 21 日蘋果春季發佈會上,蘋果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約翰·特努斯在為新款 iMac 作開場白時介紹道:

引用依託於 SoC 架構,M1 讓我們得以奮力推進 Mac 的發展,將過去遠遠拋在身後。今天我們興奮不已來介紹一款,從頭開始基於 M1 而全新打造的 Mac。

這便是 2021 款 iMac。


蘋果將這代 iMac 顯著的變化,歸功於 M1 芯片的到來:

引用每一代 iMac 的進步,旨在實現我們一直以來的願景:讓整個電腦臻於無形。此前幾代的 iMac 之所以在外觀上變化不大,是因為技術上還不成熟,讓其實現突飛猛進。

直到現在,M1 讓我們前所未有地進一步接近上述願景。

M1 是如何改變 iMac 形態的?蘋果通過對比上一代 iMac 的內部構造,揭開了這一謎底。

從資料片中可以看到,上一代 iMac 的背殼裏,藏有一塊碩大的主板,和一套魁梧的散熱系統。其共同的目標,是滿足處理器的高功耗需求。


而且,CPU、GPU 等各個部件,都零散的分佈在系統各處,讓主板難以瘦身。


現在 M1 採用了 SoC 架構後,此前那些零散的部件都被整合進這一小巧的主板中,大大縮減了主板所佔用的空間。


同時,因為 M1 突破性的能效,此前那顆碩大的散熱系統,被兩枚輕巧的小風扇所取代,集成在了主板的兩端,放置在屏幕下方的「下巴」裏。


所以,iMac 的背面不再需要用弧線,去包裹龐大的主板與散熱系統。上述零部件的整合,讓新款 iMac 的總體積,比上代減少了 50% 之多。


這樣緊湊的設計,讓新款 iMac 僅有 11.5mm 厚,可以輕鬆地融入到更多不同的空間裏。

如此看來,蘋果將 iMac 的設計之變,歸結為 M1 芯片的進步,是有理可尋的。高度集成的架構、高超的能效比,都讓 M1 有了改變終端形態的能力。


新 iMac 到來後,M1 芯片已經覆蓋了 Mac 陣營的絕大部分。大概率是為了解決物料庫存,M1 版的 MacBook Air、MacBook Pro、Mac mini 都未在外觀上有明顯變化。


不過從內部構造來看,新款 MacBook Air 和上代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取消了風扇設計後,在左上方騰出了一塊不小的空間,為後續 MacBook Air 的變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右為 M1 版 MacBook Air. 圖片來自:ifixit

Mac mini 的拆解圖也顯示,用上了 M1 芯片的主板,尺寸幾乎只有 iPhone 12 mini 的兩倍大小,佔用的空間比前代要小了不少。

▲ 圖片來自:egpu

如果蘋果想消滅這些剩餘空間,重新設計模具,那我們完全有可能看到一個比現有產品尺寸小 30%-40% 的新 Mac mini。


未來 Mac 產品的形態會怎麼變?方向其實很明確:越來越緊湊、輕薄,甚至臻於無形。

而新款的 iPad Pro,正是走在前列的「理想型產品」。

iPad Pro,離理想形態又進了一步

庫克的碟中諜戲碼,成了春季發佈會的「名場面」。他化身飛檐走壁的特工,將 M1 芯片從 Mac 上偷過來,放進 iPad Pro 裏。


而這一動作,讓新款 iPad Pro 的性能直接「原地起飛」,CPU 性能比起上一代 iPad Pro 飆升達 50%。


在發佈會展示的畫面裏,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運行 Affinity Designer app 時,使用各類矢量和光柵工具,還是使用 Sharp3D 渲染細節詳盡的設計稿,或是在 LumaFusion 中為 4K 視頻添加複雜特效,新款 iPad Pro 都能輕鬆應對。


這些,靠的都是 M1 強勁的圖形處理能力:8 核 GPU,讓其圖形處理性能提升約 40%。理論上,它可能比鎖了一個 GPU 核心的低配版 iMac,表現會更好。

在 app 中,將複雜的 AR 模型投射到現實世界,或是以超高幀暢玩主機級熱門遊戲,甚至配合雷靂接口,連接外置顯示器使用達芬奇 Resolve 進行調色剪輯…… 可以説新款 iPad Pro 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空間。


更重要的是,M1 的能效比,讓 iPad Pro 性能提升巨大的同時,保證了輕薄與續航兼顧的前提。


將 iPad Pro 安置在妙控鍵盤上,其形態與 iMac 似乎有種奇妙的聯繫。在終端形態上,它可能比 Mac 系列更為超前,更接近蘋果的理想型電腦。


5G、激光雷達的加持,讓 iPad Pro 的可玩性還有很多可供探索。宣傳片中,利用 iPad Pro 一鍵從綠幕中摳出演員,預覽合成效果;將建築物的設計原型一鍵拖動到現實空間;隨時隨地掏出 iPad Pro 通話、工作,都代表着蘋果希望用户去挖掘、利用 iPad Pro 的可能性。


iPad Pro 既然在終端形態上,已經比現有的 Mac 更為先進,未來蘋果是否會將兩者合併呢?

約翰·特努斯日前對外媒 The independent 表示,目前沒有計劃合併 iPad 和 Mac 這兩條產品線。蘋果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雷格·喬斯維克稱,蘋果只想在兩個不同類別的產品中做到最好。

所以短期來看,蘋果並不會將「電腦」的形態化繁為簡,而是想全面開花。Mac 產品線依舊會經典化生存。


電腦的下一個形態,是?

11 年前,《微電腦世界》報刊上,有一篇關於未來筆記本電腦發展前瞻的文章。文章的觀點認為,「明天的筆記本電腦也許能捲起來、配備多塊屏幕,或者可以像變形金剛那樣造型百變」。


這個憧憬,在如今已經成為現實。比如聯想 ThinkPad X1 Fold 摺疊屏電腦,再如華碩靈耀 X 雙屏電腦。


不過,當今天我們談論「電腦」時,我們已不單單是在談論台式機、筆記本亦或是平板電腦。PC 的概念早已從單純的「個人計算機」,發展為互相溝通、獲取信息的廣義終端設備和平台。

而這些終端設備與平台,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這一現狀的背後,是人們對於技術創新的追求與渴望。


從工作到娛樂,從奢侈品變大眾消費品,終端功能、形態的不斷演變,無處不體現着創造者的智慧。

我們很難想到「計算」能與「通信」融合,直到方正在 S2000 筆記本電腦上放置了天線,加入了 SIM 卡槽。在 Palm 沒落,人們認為 PAD 形態被大浪淘去時,iPad 的出現改變了這一認知。

而當人們開始懷疑「摩爾定律」、「貝爾定律」等定律時,M1 芯片的到來可謂是 IT 業界變革的曙光。


在這一語境下,蘋果那個「讓電腦臻於無形」的至高願景,未來會以什麼形態呈現,沒人能猜得到。可能是腦機接口,也可能是我們聞所未聞的技術。

但在追求這個目標的路上,我們已經見識到新的計算平台和芯片,對終端形態的影響。電腦、手機、手錶甚至耳機,均是如此。

同樣的,未來 AR 眼鏡、智能汽車等終端產品,形態是否會超出我們當前的認知範圍?這個問題,就留給各位去暢想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蘋果產品  Appl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