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上的閃光燈,怎麼就淪為「雞肋」了?

愛範兒 於 12/05/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你還記得上次打開閃光燈拍照,是什麼時候嗎?

當我把這一問題拋向朋友們,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那不是手電筒嗎?為什麼叫它閃光燈」。以及「你不説我都忘了,原來拍照時還能用閃光燈」。


的確,如今的消費者已經不再關心手機的閃光燈,到底亮不亮、色温準不準。最常見的使用場景,是將其作為手電筒。

早年間,氙氣閃光燈、雙色温閃光燈、四合一閃光燈,一度是手機的重要賣點。而今,我們很少聽聞有手機廠商在閃光燈上做文章了。

▲ 圖片來自:unsplash

閃光燈進化簡史

1999 年 5 月,京瓷公司推出了第一款面向消費者的照相手機。該手機配備了 11 萬像素的攝像頭,可儲存約 20 張照片。在當時售價約 40000 日元。

但這款手機並未配備閃光燈,遇到暗光場景的時候,相機基本處於不可用的狀態。

三年後,三洋推出了一款照相手機 SCP-5300。這款手機特別之處在於配備了一顆閃光燈,用於拍照時補光用。時代雜誌曾經將手機列入最有影響力的小工具名單。

從圖片上可以看到,位於攝像頭右側的黃色方體,便是閃光燈。由於年代久遠,其拍照效果已不可考。但閃光燈的加入,至少增強了手機攝像頭在暗光場景下的可用性。

此後一段時期,這種 LED 燈源作為閃光燈的方案,成為拍照手機的主流。但同時,LED 閃光燈的弱勢也逐漸顯露出來:照明效果差、亮度不均勻、影響照片的白平衡等等。

▲ 諾基亞 n90 便是採用 LED 閃光燈. 圖片來自:wikipedia

為了解決照明效果差的問題,索尼愛立信率先將相機上的氙氣閃光燈移植到手機上,於 2006 年推出了 K790 拍照手機。這可能是第一款自帶氙氣閃光燈的手機。

▲索愛 K790. 圖片來自:GSMArena

其原理是在石英燈管內填充高壓惰性氣體「Xenon」氙氣,取代傳統的燈絲。再由高壓電流刺激氙氣發光,在兩極間發出白色的電弧,實現很好的補光效果。

相比 LED 燈珠,氙氣閃光燈的照明效果大大增強。亮度高、光線均勻、作用範圍遠,6000 左右的色温可模擬出接近日光的效果。

這些優點,讓氙氣閃光燈迅速成為高端拍照手機的標配。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在 2010 年之前分別推出了多款氙氣閃光燈的拍照手機。

▲諾基亞 N8 的氙氣閃光燈十分吸睛

而隨着手機朝向輕薄化的方向發展,氙氣閃光燈由於體積較大,又需要高壓電容來激活,逐漸被手機廠商放棄,轉而回歸 LED 閃光燈的陣列。

LED 的亮度雖然比不了氙氣閃光燈,但有一個優點十分明顯。它不需要高壓電容器來儲存足夠的能量才能點亮,通電後即可發光,因此可以保持長亮的狀態,讓手機化身手電筒。

▲ 閃光燈化身小夜燈. 圖片來自:mentalfloss

為了解決 LED 閃光燈照明效果差的問題,手機廠商開始增加燈珠數量,並使用更好的透鏡,來改善 LED 燈光的均勻性。

在 LED 閃光燈的進化之路上,iPhone 曾引領過多次潮流。iPhone 5s 搭載的雙色温閃光燈,可以有效提升照片白平衡的準確度。尤其在拍人物時,膚色不再「詭異」。

▲ 圖片來自:anandtech

這是因為兩顆閃光燈色温不同,一般是一枚高亮度白色的 LED 燈,搭配一枚亮度稍低的琥珀色 LED 燈來補償色温。配合軟件算法,iPhone 5s 可根據周圍環境的色温決定曝光密度和閃光燈組合,實現色彩自然的成像效果。

▲ 單色温與雙色温閃光燈的成像差異. 圖片來自:魅族

之後,雙色温閃光燈在智能手機陣營中迅速普及。iPhone 7 系列面世後,其搭載的四合一 LED 閃光燈,亮度更上一層樓。三合一、四合一的 LED 閃光燈也從此流行開來。

▲ 四合一閃光燈曾是 iPhone 7 系列的賣點

不斷進化的閃光燈,在亮度、均勻度、色彩還原準確度上都有了肉眼可見的提升,成為暗光拍攝的得力助手。直到計算攝影興起後,終止了這一現狀。

讓閃光燈式微的,不止是計算攝影

約從 2018 年起,手機攝影迎來翻天覆地的革新,原因就是計算攝影的崛起。

以谷歌 Pixel 3 為代表的一眾智能手機,開始在相機功能中加入「夜間模式」(Night Sight)選項。開啓後,手機便捕捉大量昏暗而鋭利的圖像,進行合成計算,最終輸出一張清晰的照片。

▲Night Sight 效果樣張 . 圖片來自 Google

從拍攝效果來看,夜間模式下的照片,通透且明亮,完全不是閃光燈可實現的高度。而且在啓用夜間模式時,閃光燈會強制關閉。彷彿在告訴用户:「閃光燈已死,現在是計算攝影的天下」。

▲ 左側開啓夜景模式後,顯然比右側打開閃光燈的照片更清晰. 圖片來自:251tom

另一方面,手機攝像頭傳感器的尺寸越來越大,如今甚至進入了一英寸時代。大底使得進光量大幅增加,在暗光場景中,無需開啓夜景模式,都能得到一張明亮、細節豐富的照片,這進一步削弱了閃光燈的存在感。

實際上,閃光燈式微的原因不僅僅是相機暗光拍攝能力的提,還有相當重要的原因是用户審美的提升。

當手機攝影一詞被手機廠商反覆強調,當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上的手機攝影教程越來越多,消費者對影像的審美、攝影的相關知識,都比幾年前有了長足進步。

▲圖片來自:shotstash

如今已有很多用户,懂得如何對照片進行二次加工。比如拍完照片之後使用相冊自帶濾鏡,或其他 app 進行調色,讓照片看起來色彩更美觀。使用裁切工具進行二次構圖等等。

當消費者的審美提升,自然會對手機影像的質量要求更高。這時,手機閃光燈的弱勢便進一步顯現出來:單向正面光源,使被攝物體看起來僵硬、扁平。

比如正對着人臉拍攝,生硬的光線會削弱面部的立體感,且看起來「滿面油光」。這在「顏值時代」可謂大忌。

▲ 人像拍攝很少只會在正面布光. 圖片來自:bencherryphotos

此外,手機閃光燈往往還會造成照片的對比度過高,陰影雜亂的問題,多數情況下會有損照片的美感。

或許手機廠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多數系統在相機的默認設置中,是將閃光燈關閉的。遇到暗光場景會自動延長曝光時長,進行畫面提亮。

▲ iPhone 的夜間模式

於是,閃光燈從手機攝影之友,逐漸被遺忘在相機頁面的角落。

閃光燈,還有這些「打開方式」

即便手機閃光燈在的功能性在一步步退化,但廠商目前似乎並沒有放棄它的意思。這與慘遭拋棄的 3.5mm 音頻接口、實體鍵盤等設計的命運截然不同。

歸根到底,是因為它扮演的手電筒角色,在人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畢竟照明的需求幾乎每天都會發生,比如走夜路、在暗處尋找物品等等。

▲ 圖片來自:Android Authority

廠商們意識到了這一點。無論是 Android 還是 iOS,都可以在鎖屏頁面通過點按或手勢的方式打開閃光燈用於照明,極為方便。這也是閃光燈最常被開啓的途徑。


實際上,閃光燈的玩法還有很多可被髮掘。

iOS 很早就提供了 LED 閃爍提醒的功能,可在「輔助功能」中開啓。當有來電或消息時,閃光燈便會閃爍,以示提醒。


QQ 音樂、酷狗音樂等 app,還提供了「嗨歌」功能,開啓後,手機閃光燈可跟隨音樂節奏閃爍。看起來似乎有點「土嗨」,不過蹦迪或聚會的時候打開,倒也挺有氛圍感。


閃光燈還能怎麼用呢?應用商店裏可以查找到許多測量心率的 app,只需要將手指放置在鏡頭模組上,覆蓋閃光燈與鏡頭,軟件便可以通過算法測算心率了。不過這種測算方式存在許多可變因素,看起來並不嚴謹,只能當做參考。


回望手機搭載閃光燈的初心,是為增強暗光場景的拍攝能力。雖然從這一角度來看,閃光燈背離了初心,但若用得好,依舊可以為照片加分。

比如利用閃光燈「壓光」的效果,拍出主題突出的近物。由於閃光燈的亮度照射在近距離的物體上,往往比自然光要亮,在自動曝光的算法下,會優先以物體為測光對象,形成主體明亮,背景較暗的圖像。

▲圖片來自:一點 OnePoint

就像下面這樣圖,右側開啓了閃光燈拍攝的花朵,比左側未開啓的主體更突出。囿於手機閃光燈的亮度,在陰天或者環境光稍暗時,效果才會比較明顯。

▲圖片來自:一點 OnePoint
或者利用閃光燈,創作極簡剪影。將手機的閃光燈打開,用胳膊夾住,側站在牆面前。關閉室內燈光後,拉低手機曝光值,便可拍出美妙的剪影。

▲圖片來自:抖音/咋拍 APP

再如夜晚拍攝人像時,打開閃光燈來補光,增強面部細節,讓照片看起來更富質感。但有兩點需要注意,面部出油的朋友不適用;背景不宜太黑。

▲ 圖片來自:抖音/littledry

還有一些網紅的拍攝教程裏,習慣打開閃光燈對着鏡子自拍。從成片效果來看的確很酷,但拍攝之前要確認鏡子是否足夠乾淨,以及面部是否出油、背景的亮度是否合適。

▲ 圖片來自:抖音/讓讓讓一下

除了上述的功能,有些設計獨特的閃光燈,甚至可以成為背殼的裝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比如 Redmi K40 遊戲版,其閃光燈採用了閃電的造型,看起來動感又年輕。非常符合遊戲手機「迅猛」的標籤。


魅族在閃光燈設計上也頗有心得。魅族 Pro 6 推出的環形閃光燈,如今已成為品牌的標識設計,魅族 18 Pro 依舊在沿用。


魅藍 E2 曾將閃光燈融入天線中,首創流水式閃光燈設計,比市面上常見的圓形、長條狀的閃光燈,要靈動優雅得多。


從功能性到裝飾性,手機擁抱閃光燈已有約 20 年的歷史。在這 20 年裏,手機的形態與功能歷經多次革新,但閃光燈就像釘子户一樣,駐紮在手機陣營中。

在手電筒、通知交互、心率監測等新功能被挖掘出來後,它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創新,就看產品經理們的腦洞夠不夠大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閃光燈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