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想阻止一場比新冠更可怕的災難,這比再創立一家微軟難百倍

愛範兒 於 17/05/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一天新增病例超過 40 萬,單日死亡人數超過 4000 人,新冠檢測陽性率飆升 10 多倍,《經濟學人》用「疫情海嘯」來形容印度這波猛烈反彈的疫情。

從印度的上空俯瞰,會看到一團團橙色火焰 24 小時不斷燃燒,城市已經成為一座巨大的火葬場。公園、屋頂、停車場……都成為了印度民眾為親人火化的臨時場所。

▲ 圖片來自:路透社

有「世界藥廠」之稱的印度,一直是疫苗和氧氣出口大國,然而這兩樣東西如今已成為奢侈品,黑市坐地起價,患者在絕望中掙扎着呼吸,印度肺病學家扎里爾·烏德瓦迪表示,醫院裏的場景恍若但丁在《神曲》描繪的恐怖地獄。

儘管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控制,那如果告訴你,未來每 10 年就會爆發一場殺傷力與新冠相當的災難,那會怎麼樣?

這話不是我説的,而是比爾·蓋茨在最近出版的新書《氣候經濟與人類未來》中做出的預測,他認為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可能變得新冠肺炎一樣致命。


比爾·蓋茨花了十年時間調研氣候變化的成因和影響,用了過半篇幅拆解了温室氣體的排放源頭。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比爾·蓋茨的預言或許並非是聳人聽聞的標題黨。

説到比爾蓋茨,他最近因為宣佈離婚頻頻登上熱搜。不過兩人共同運營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還將致力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比爾·蓋茨也在書中多次提到了梅琳達。

比爾·蓋茨希望通過一場技術革命來實現零碳目標,阻止那個災難的未來成為現實。而歷史告訴我們,環保和可持續面臨的障礙和挑戰遠不只是技術。

比爾蓋茨:氣候變化比新冠肺炎更可怕

比爾·蓋茨在書中第一頁就列出了兩個數字——510 和 0,人類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温室氣體約為 510 億噸,而「0」則是阻止全球變暖加劇需要達到的目標,比爾·蓋茨希望在 2050 年可以實現。

需要説明的是,這裏的「0」並不意味着要完全放棄化石燃料,或停止其他所有會產生温室氣體的活動,畢竟你不能要求人和動物都停止呼吸和放屁。

比爾蓋茨指出,「0」是在減排的同時,通過技術等手段消除排出的温室氣體,達到接近「零碳」的狀態,也就是現在常常被提及的「碳中和」。

▲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510 億噸温室氣體到底是怎麼概念?這相當於 13.7 萬棟紐約帝國大廈的重量。

即便籤署《巴黎協定》的 190 個成員國都完成減排目標,2030 年也只能將排放量減少 30~60 億噸。

如果全球的一半的陸地面積都種滿樹木,也只能抵消美國一個國家的碳排放量。

2020 年全球温室氣體排放量罕見地減少 5%,可我們此付出了什麼代價?超過 300 萬人因為新冠疫情死亡,數千萬人失去工作。

▲很多人永遠留在了 2020.

看起來很令人絕望吧?

這也是比爾·蓋茨作出開篇那個可怕預言的原因之一,去年 8 月疫情高峯期間,比爾·蓋茨就曾表示,新冠肺炎很可怕,但氣候變化可能更糟,在書中他影響進一步量化:

引用在下一個 10 年或 20 年,氣候變化對經濟造成的破壞相當於每 10 年爆發一次與新冠肺炎相當的流行病。

到 21 世紀中葉,氣候變化可能變得跟新冠肺炎一樣致命。到 2100 年,它的致命性可能達到該流行病的 5 倍。

實際上,我們已經能感受過這種「致命的氣候變化」,比如越來越頻繁的異常高温。

去年北極的氣温一度達到了 38 ℃,歐洲多個國家錄得了超過 40 ℃的的高温,因熱浪死亡的人數直線上升。

▲圖片來自:CNBC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統計,人類記載以來最熱的 10 年裏有 7 年發生在過去 10 年裏,其中最熱的 5 年就是 2015 年到 2019 年。

要知道在恐龍時代,全球平均温度大概只比今天高 4 攝氏度,那時鱷魚還在北極地區暢遊。比爾·蓋茨指出,如果不着力減少排放,本世紀末全球上升 4-8 ℃,這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預測基本一致。

《紐約時報》在一篇報道中,曾描繪了不同程度的氣温上升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升温 4°C 後,中國、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大部分地區就會被沙漠覆蓋。到 5°C 的時候,一些氣候科學家警告稱,這就該是人類文明的終結了。

▲圖片來自:《異星災變》

為什麼氣温才高了四五度,就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比爾·蓋茨在書中給出了答案,因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並不是線性的。全球升温 1.5 攝氏度和升温 2 攝氏度所造成的影響遠不是 33% 的差別,而是近 100%。

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威廉·諾德豪斯也在《氣候賭場》一書指出,當全球温度升高達到某一個閾值之後,會引爆難以預料的、大規模的各種系統性變化,不可逆轉。

那麼 510 億噸温室氣體到底都來自哪裏?其中 31% 來自鋼鐵和水泥等工業生產,其次 27% 來自發電,農業和畜牧業以及出行各佔 19% 和 16%,剩餘的 7% 則來自建築供暖。

這可能很很多人的印象不符,這意味着即便所有燃油車被電動車取代,即便我們可以完全靠太陽能和風能發電,也還是杯水車薪。

▲ 圖片來自:全天候科技

不過進一步拆解這些温室氣體來源,可以發現真正的源頭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能源。如果找到可以取代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而最大的障礙正來自於此,清潔能源並不難找,難的是讓清潔能源變得跟化石燃料一樣廉價和可靠,比爾·蓋茨認為這是解決氣候問題的關鍵。


為什麼我們一直離不開化石燃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化石燃料實在是太便宜了。同樣的體積下,石油甚至要比礦泉水和可樂還要便宜。

如果要用清潔能源取代,往往要付出更高的價格。比如比爾·蓋茨為了消除家人出行的碳足跡,他乘坐的私人飛機用的都是環保的生物燃料,價格是傳統燃油的 3 倍,為此每年花費超過 700 萬美元。

這種了使用綠色清潔能源要付出的更多成本,比爾·蓋茨稱之為「綠色溢價」。可讓所有人都像比爾·蓋茨一樣為環保買單,顯然是不現實的。


價格只是一方面,現有的清潔能源還有很多不足。比如並非所有地區都有足夠的太陽能和風能,大規模儲存電力的技術有待完善,核電的安全性始終存在隱患。

又貴又不好用,要讓人們放棄化石燃料轉而使用清潔能源,當然不可能了。因此只有當「綠色溢價」趨近於零甚至為負的時候,「零碳」才可能真的實現。

能源可靠、沒有污染、價格便宜,看起來是個「不可能三角」。比爾·蓋茨也表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將會是「人類歷來做過最大的奇蹟」。同時在他看來,這個「奇蹟」並非無法實現的。

碳中和這門生意,將決定國家和大公司的未來

這兩年,「碳達峯」和「碳中和」成為了熱門詞彙。我國也宣佈爭取在 2030 年實現碳達峯,在 2060 年實現碳中和。

所謂碳達峯,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開始下降。而碳中和則通過一系列手段抵消掉所有排放的二氧化碳。


看了上文的數據和分析,你可能會和我有一樣的疑問,真的有可能在 2060 年實現「碳中和」嗎?尤其是我們這樣的碳排放大國。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峯在接受愛範兒採訪時,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碳中和」的目標。

引用2060 年實現碳中和是政策的願景,並不一定是科學的目標。只要我們朝着這個方向走就是對的,即便最終延期完成也是一件好事。

碳中和已經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最近一次演講中直言

引用如果我們不能領導可再生能源革命,美國恐怕不能在和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中獲勝。現在,我們落後了。

儘管中國的「綠色溢價」依然較高,但下降的速度卻很快。過去 10 年,中國太陽能發電成本降低了 90%。全球光伏半導體產能超過 90% 在中國,風電裝機量也佔到全球 43.4%。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我國在清潔能源技術上的投入,但僅有技術也不夠的。李俊峯認為,政策和機制的創新和技術創新同樣重要。

引用技術是根本,而政策和機制則是催化劑。

不過提到碳中和,你首先會聯想到環保可持續,而提到環保可持續,往往就會和公益聯繫起來,彷彿這是一件投入大於回報的事情。

事實上恰恰相反,碳中和不僅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而且不是「蠅頭小利」。比爾·蓋茨認為碳中和背後是一個巨大的經濟機遇。

引用那些建立起偉大的「零碳」企業和偉大的「零碳」產業的國家,無疑將在未來幾十年裏引領全球經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眾多科技公司已經敏鋭地洞察到了這個商機。

特斯拉光靠出售碳積分就獲得了 15.8 億美元的收入,是其淨利潤的兩倍有餘,比賣車賺多了。

亞馬遜在去年上架了 2.5 萬款低碳商品,貝索斯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將提升經濟效率和推動技術變革。

蘋果承諾供應鏈和產品生命週期到 2030 年要實現碳中和,從長遠來看也不是虧本買賣,甚至會成為產品新的賣點。

當碳中和成為一門生意,難免帶來一些打着可持續幌子來營銷的「偽環保品牌」,美國環保主義者傑伊•韋斯特伍德曾用「漂綠」來形容這種虛假的環保訴求。

儘管如此,只有環保和可持續真的成為一門生意,整個社會才有更大的動力去推動技術創新和商業應用,可再生能源產業才能持續發展,並逐漸取代化石能源。

人造肉就是一個現成的例子,儘管已經有公司培育出在質地、風味和外觀上都十分接近真肉的人造鮭魚肉,但價格高昂。而現在植物蛋白製成的人造肉雖然相對便宜,口感卻和真肉相差較大。

▲ Wild Type 以細胞培育出的鮭魚肉.

沒有合理的成本和足夠好的體驗,這些倡導可持續和環保的品牌和產品終究只能擁有一個小眾市場。

拯救地球和人類的願景的很美,但能賺錢這才是推動碳中和實現最有效的驅動力。

反環保主義的興起:「環保是三體人毀滅地球的陰謀」?

在科幻小説《三體》中,三體人入侵地球採用的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利用地球上的環保團體,讓他們打着環保的旗號來阻撓地球的科技發展。

這也是現實中的部分寫照,當人們發現可降解塑料袋埋了三年還能繼續用,更環保的紙吸管可能直接在嘴裏「降解」,消費者只能被迫接受手機不配送充電頭,很多人對環保提出了質疑:

引用難道為了環保就必須犧牲我們現在的生活體驗?

愛範兒在《年輕人開始反環保,究竟是在反對什麼?》一文中也提到,人們並非不支持環保,可當環保和方便對立、和自身利益對立,人們環保的心開始變得猶豫不決。


要讓人們真正接受環保和可持續併為此付諸行動,一味科普環保的重要性和氣候變化的可怕是不夠的。就像在紀錄片《可持續的浪費》裏脱口秀演員史炎説的那樣

引用為什麼一説可持續,我們首先常説的就是要利他,為了未來與地球的明天等等?為什麼不能首先告訴大家,這是一件可以利己的事?

這也是為什麼比爾·蓋茨認為只有降低「綠色溢價」才能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環保如果只是一項公益事業是不可持續的,你不能要求所有人為了人類的未來不用紙吸管,更不可能讓大量發展中國家為了地球的明天放棄發展和改善生活的機會。

捷克總統瓦茨拉夫•克勞斯在《環保的暴力》裏提出了踐行環保的幾個原則,其中就有一條,是「我們不要自上而下地組織人家的生活,讓我們容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所幸在消費主義浪潮狂奔數年後,年輕人的消費行為也開始從物質主義向自我表達與文化認同轉變。CBNData 發佈的《新青年文化洞察》顯示,當代青年更願意為踐行可持續理念、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的品牌買單。
▲ Everlane 和多抓魚舉辦的可持續主題快閃.

要實現那個暢想中的「碳中和」的世界,除了技術和政策,市場同樣會是一根重要的槓桿。可持續生活理念撐起的消費品牌正在崛起,但願這個市場不被道德綁架、不被消費主義濫用 ,真的「可持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比爾·蓋茨  Bill Gates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