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面鏡子,究竟是健身賽道的新未來,還是資本的新玩具?

愛範兒 於 11/06/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一面鏡子,售價成千上萬,你會買嗎?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都是否定的。

如果説,這面鏡子能幫助你運動減肥,還有眾多教練遠程指導你的每一個健身動作,一段時間你脱胎換骨,成為魔鏡口中那個世上最美的人。這樣的一面鏡子你會買嗎?


還沒等你給出答案,資本圈已經用行動紛紛表示:他們相當看好這樣一門關於鏡子的生意。

機緣巧合下,健身鏡火了

2020 年 6 月末,加拿大運動零售品牌 Lululemon 宣佈以 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一家新創公司 Mirror,這是一個創辦未滿四年的運動品牌,旗下只有一款產品 Mirror 健身鏡。

Mirror 創始人 Brynn Jinnett Putnam 自幼學習芭蕾舞,並且有隨芭蕾舞團巡迴演出的經驗,有健身工作室的創業經驗,這兩段人生經歷為她創立 Mirror 公司埋下了伏筆。

據她所述,之所以產生了研發健身鏡的念頭,是受其工作室會員的啓發。

當時一位會員對她發來郵件,稱讚健身房裏加裝的鏡子起到了動作回饋的作用。他能對着鏡子,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時刻進行修正,這對他而言很有幫助。
這令 Brynn 會想起自己練芭蕾舞的日子,同樣是面對着大片落地鏡糾正自己的動作和形態,恰逢那段時間她身懷六甲,往返於家庭和工作室令她感覺身心疲憊,她也想開發一款適合所有人是在家運動的硬件設備。

兩種創意適時地在 Brynn 腦海裏碰撞,於是便有了 Mirror 健身鏡的初步概念。Mirror 的中文意思便是鏡子,可以説起了這個名字,Brynn 的創業之路已經成功了一半。

有了產品原型和產品名,Brynn 啓程去找投資人,直至 2020 年被收購,Mirror 一共拿到了 4 輪融資,累計 7480 萬美元。在 2019 年產生的最後 B1 輪融資中,Lululemon 也參投了,為全面收購案留下了線索。

雖然 Mirror 品牌自 2016 年已成立,其初代產品卻是在 2018 年才面世。

Mirror 健身鏡高 132cm,寬 56cm,設計簡潔,靠牆掛牆兩相宜,但絲毫不會察覺到它是一面售價為 1495 美元的鏡子。


然而當它亮屏後,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鏡子下面是一塊 40 英寸的全高清 LCD 屏幕,用來顯示健身課程。

用户照着這面鏡子,同時可以看到自己的體態和教練的動作。


不過除了硬件設備得花錢,每個月還需繳納 39 美元會費,才能獲取相關健身課程。

▲ Mirror 也有力量訓練課程,但其他器械需另購

算起來,這可不比在健身房半年卡加私教課便宜多少。健身鏡之所以得以在國外市場流行開來,新冠疫情是原因之一,短期內無法出門,更別提去健身房這類人員密集的地方;同時病毒大流行,提高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雙重因素影響下,人們開始尋求居家健身的方法。

健身鏡恰好滿足了這部分居家健身的需求,在市場上收到了良性的反響,資本自然也嗅到了這波風潮,一時間湧出了許多健身鏡品牌。

TEMPO、Tonal 等品牌先後獲得鉅額融資,這兩款新品牌皆在 Mirror 的基礎上拓寬功能,加入更多力量訓練的工具。尤其是前者 TEMPO,它採用立櫃設計,上面是一塊屏幕,而下面櫃子裏放着啞鈴片,背面是啞鈴杆和槓鈴杆。

▲ TEMPO

▲ Tonal

買一台 TEMPO 就相當於把小型健身工作室搬回家,適合健身小白和圖省事的土豪們。其售價比 Mirror 更高,純硬件設備的價格已達 2495 美元,其他配件和會費另計。銷量如何尚且未知,今年他們獲得了 2.2 億美元的 C 輪融資,從中可見資本對其持樂觀態度。

▲ TEMPO 套件

健身鏡在國外已經出現了三、四年時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據 Lululemon 年報顯示,2020 年 Mirror 智能鏡銷量大漲,實現了 1.7 億美元的營收,從軟硬件的售價粗略計算,全年銷售量應該超過 9 萬台。Lululemon 對 Mirror 的期待是 2021 年 收入增長 50% 至 65%,達到 2.5 億至 2.75 億美元。

▲ 在 Lululemon 線下店內的 Mirror  展示區

Mirror 在北美市場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反觀國內市場,健身鏡仍是新生事物。

國內遭遇水土不服

國內健身鏡市場自 2020 年開始湧出許多玩家,其中繞不開的便是 FITURE 這個品牌。FITURE 在去年 10 月推出了首款健身鏡「FITURE Slim 魔鏡」,硬件形態與 Mirror 頗為相似,同樣有落地和壁掛兩種安裝方式,同樣採用軟件+硬件的商業模式,甚至定價也很雷同,天貓上售價為 8200 元,其中含一年會費。


截至完稿時,某電商平台顯示月銷 200+,評論數則為 443。這樣的銷售額,顯然撐不起 FITURE 的 15 億美元估值

在商品頁面底下,則有許多人提問,問題集中在它與在電視或手機上跟着 Keep 進行鍛鍊區別上,這一靈魂拷問,針對的對象不只是 FITURE 這一款產品,而是健身鏡這一個品類。

Mirror 的走紅,也證明了健身鏡這一品類的存在有其價值,但為何同類產品一到國內市場就出現水土不服,沒有形成廣泛認知呢?個人認為因素分為幾點:定價過高,產品功能單一,賽道窄

首先健身鏡的優勢,是在鏡子中內嵌屏幕和攝像頭,通過用户自身對照和 AI 教練分析體態,幫助運動者糾正動作,降低受傷幾率。這是手機上的健身 App 所做不到的,但這不足以讓消費者心甘情願地花費大幾千買一面鏡子來獲得這些功能

▲ 華為智慧屏 X65

倘若價格合理,譬如只需花上一個任天堂健身環的價格就能買到,每月再付幾十塊會員費就能解鎖更多課程,或許還能讓健身鏡這一品類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關注。

其次是健身鏡功能單一,比起電視 + Keep 跟練,前者只不過是多了對鏡自我修正動作這一優勢,一想到它那成千上萬的售價,就讓不少消費者在內心打起了退堂鼓。

最後,健身鏡走在了是一條反人性的產品賽道上,健身這件事,需要人們保持長久的自律,簡單的一句「管住嘴邁開腿」,背後藏着多少汗水,只有運動者內心清楚,而且健身這項活動缺乏即時反饋,短期內難見效果,一旦放棄馬上就會遭遇反彈。

國內名號最響的 Keep,從 2015 年開始就已浸入到健身賽道里,如今坐擁 2 億用户量,估值 20 億美金,硬件 / 軟件齊發力,就是這樣的互聯網運動巨頭,卻直至今年才開始整體盈利。

當 Keep 合夥人劉冬被問到是否會開發健身鏡產品時,他並未正面迴應,只是分析了未來健身鏡的硬件變量。

今年年初 Keep 宣佈旗下會員數已超 1000 萬,為了不讓自己處在新興市場的劣勢地位,Keep 或許會推出自家的健身鏡產品,但它更像是會員體系的附屬產品,硬件生態的其中一環,其意義就跟 Keep 商城裏售賣的動感單車、跑步機一樣,是用硬件推動用户粘性,教育用户形成健身習慣的必經之路。

這樣看來,國內健身鏡產品在 2021 年集中爆發,更像是一場閉門狂歡。門內鬧得歡騰,門外冷冷清清。最後會否落得一地雞毛,就讓時間來告訴我們吧。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Lululemon  Mirro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