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機械人」、「生化人」等增強版人類的身影。DC 出品的《正義聯盟》,主角之一鋼骨(Cyborg)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劇情設定中,半機械的身體讓他擁有超人般的力量。更具科幻色彩的,是他的大腦經過改造,成為了一台異常強大的量子計算機,24 小時與互聯網保持同步。
這意味着鋼骨可以隨意擺佈互聯網上的任何信息,且沒有防火牆能夠阻擋。在一和零的數位世界,他就是絕對的霸主。
無論是異常強大的大腦,還是無堅不摧的身軀。鋼骨的這些超能力,某種程度上映射出人類對主宰命運,甚至主宰世界的嚮往。
而腦機接口、可植入芯片等前沿科技的最新進展,讓鋼骨在真實世界誕生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分。
20 年後,學習或將「過時」
鋼骨媲美量子計算機的大腦,來源於天啓星母盒的力量。但在真實世界中,母盒並不存在。人類將提升大腦機能的願景,寄希望於腦機接口(BCI)。
簡單來説,BCI 技術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建立直接聯繫。例如大腦接收來自計算機的信息,或將信息發送至計算機。
▲ 圖片來自:techslang
這聽起來很玄幻,但圍繞着 BCI 的研究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
1924 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發現了腦電波的存在。自此,針對 BCI 技術的研究開始陸續出現。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全面開花。
▲「腦電波之父」漢斯·貝格爾. 圖片來自:EPILOG
1997 年,越戰老兵 Johnny Ray 的腦幹血管破裂,中風讓他幾乎完全癱瘓。他的思考能力正常,但無法説話。第二年,Johnny Ray 接受了 BCI 手術。通過大腦植入物,他可以通過意念在電腦屏幕上指示短語來表達自己。例如「我口渴了」和「很高興和你説話」。
隨着時間的推移,Johnny Ray 甚至學會了控制電腦光標移動,以在字母表上拼出自己的名字,和他醫生的名字。關於 BCI 相關技術標準和方向也開始逐漸明朗。
2005 年,Cyberkinetics 公司獲得美國 FDA 批准,在九位病人進行了第一期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臨牀試驗。四肢癱瘓的 Matt Nagle 成為了第一位用腦機接口來控制機械臂的病人,他能夠通過運動意圖來完成機械臂控制、電腦光標控制等任務。
▲2005 年的 Matt Nagle
Matt Nagle 曾在接受採訪時如上表示。
到了 2012 年前後,BCI 已經能勝任更為繁複的工作。可讓癱瘓病人使用機械臂,自己吃飯、喝水,打字交流。
與此前通過控制光標移動選中字母不同,最新的 BCI 技術已經實現了「手寫輸入」。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神經科學家已經實現將手寫信號實時翻譯成文本,打字速度實現躍升,為每分鐘 90 個字符,接近正常人打字速度的 3/4。
▲ 圖片來自:Depositphotos
該研究的對象是一位脊髓損傷而癱瘓的 65 歲男子。實驗人員將兩顆 4×4 毫米大小的傳感器,放置在該男子大腦運動皮層的外層。通過 100 多個細如髮絲的電極,與大腦神經相連,記錄並處理與書寫相關的大腦活動。
該項技術不僅可以解碼患者的書寫意圖,還能實時自動更正,準確率超過 99%。也就是説,患者如果書寫字母時,腦海中的筆跡不夠規範,BCI 通過算法可以自動修正。
▲ 圖片來自:NPG Press
可以説,BCI 的相關研究,為許多病患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是癱瘓患者。迅速增長的 BCI 相關企業,也推動着 BCI 技術從實驗室進入現實生活。
不過,BCI 技術的目標不僅僅是「彌補」病患的機理缺陷,還有「增強」健康人類的機能。
比如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打算在 10 年內實現健康人之間的「傳心」(telepathy)。即讓兩個植入腦機接口的人無需講話,便能直接用腦信號溝通。這時,溝通將不再需要語言這個載體。
▲ 圖片來自:VOI
Neuralink 還打算在 25 年內,打造出「全腦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讓大腦中幾乎所有的神經元,都能夠與外界順暢溝通。
Neuralink 的團隊希望,未來使用他們 BCI 技術的人類,可以像黑客帝國中的男主角 Neo 那樣,直接從計算機上傳和下載信息。
除了 Neuralink,還有不少公司或團隊在研發 BCI 對增強人腦機能的可能性。比如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計算記憶團隊,已在實驗室通過 BCI 成功增強人腦的記憶力。
Ramses Alcaide 領導的團隊,致力於腦控 VR 遊戲,並於 2017 年推出全球首款腦控 VR 遊戲。其目標是實現電影《頭號玩家》中的場景。
▲ 腦控 VR 遊戲裝置. 圖片來自:Neurable
再如 MindX 公司,試圖通過眼鏡等智能穿戴物,實現與大腦的實時連接。用户只需一個念頭,便可通過眼鏡查詢信息。
基於這些 BCI 技術公司,人工智能專家尼古拉斯·凱里諾斯 (Nikolas Kairinos) 認為,20 年後的 BCI 技術將大幅提升人腦的學習效率。「通過可植入芯片,人腦可快速記憶、查詢任何信息。屆時,『學習』這件事將過時」。
▲尼古拉斯·凱里諾斯
這不是天方夜譚。在 BCI 技術加持下,未來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將不再是科幻劇情的專屬,而是成為人類可實現的機能。
仿生機械,讓人體更「完美」
上文提到,鋼骨之所以成為超級英雄,不僅是靠量子計算機級別的大腦,還有他那無堅不摧的半機械身軀。
現實世界中,人類也在通過機械改造增強身體機能。和腦機接口一樣,機械改造身體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某些生理缺陷的人,重獲相關的能力。
▲ 使用仿生手臂的男孩. 圖片來自:daemon3dprint
我們聽説過很多機械義肢讓人重生的例子。比如不幸截肢的 Hugh Herr,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後,花了 20 年時間研究假肢機器系統,最終研製出讓他重獲攀巖能力的仿生義肢。
這套仿生義肢系統包含 24 個傳感器,6 個微處理器。不僅能感應位置、速度、壓力、温度等,還可以控制肌肉腱狀執行器來移動「人造腳踝」,使 Hugh Herr 能夠跑步、跳躍、舞動,甚至攀巖。
▲Hugh Herr. 圖片來自:MIT News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而機械化改造人體,也並非只為了「修復」人體機能。另一目標是「增強」正常人體的能力。
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體工程實驗室創立的公司 SuitX,正在通過機械外骨骼增強工人的效率,並防止工作中受傷。
▲ 圖片來自:Suit X
目前,通用汽車和菲亞特等工廠裏,已經有工人穿戴 SuitX 的機械外骨骼進行工作。這些機器旨在減少肌肉疲勞。通過減少 50% 的背部、肩部和膝蓋的肌肉活動,讓工人肌肉受傷的風險大大降低。
SuitX 目前提供多款穿戴式骨骼。有針對肩部、背部、腿部等不同位置,進行增強的機械骨骼。除了降低穿戴者的肌肉疲勞,還可以幫助用户輕鬆舉起沉重的材料,提高工作的效率。
根據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已經證實人腦可以支持額外的身體部位。
Dani Clode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給實驗人員裝上額外的機械手指,並訓練他們利用機械手指做家務。一段時間後,通過 FMRI 掃描大腦運動皮層,發現大腦已經完全適應了額外的身體部位。
▲ 圖片來自:尼·克勞德/倫敦大學學院
這意味着,人類的大腦有能力協調好「第三隻胳膊」或「第三隻腿」。這為機械增強人體進一步打下了理論基礎。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保琳娜·基利巴 (Paulina Kieliba) 認為,機械增強身體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對社會產生價值。例如讓外科醫生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也能工作,或者讓工廠工人更有效地工作。
▲ 使用「第六根手指」來抓取物品. 圖片來自:Robotic Science
除了機械增強人體,可植入芯片的最新進展,也進一步為人類瞭解並控制身體,拓寬了道路。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哥倫比亞大學的工程師創造出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小的單芯片系統。體積只有 0.1 立方毫米,肉眼甚至不可見。可通過皮下注射針,植入人體用於測量體温。
▲ 有史以來最小的可植入芯片,位於針管內. 圖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
該芯片系統可通過超聲波供電並進行數據傳輸。目前該設備只能測量體温,但項目負責人表示,其最終將實現監測呼吸功能、血糖水平和血壓的功能,前景十分廣闊。
瞭解身體,增強身體。可植入芯片和仿生機械的發展,讓人類的身體機能更加「完美」,實現曾存在於科幻片中的種種能力。
這樣的未來,你可能不想看到
儘管腦機接口、仿生機械、可植入芯片的發展,讓人類前所未有的接近「完美」。但與美好相伴而來的,還有安全、倫理等方面的擔憂。
▲圖片來自:Syfy wire
首先就是安全問題。當人類的記憶依託於腦機而存在,如果雲端發生了錯誤或者遭受黑客攻擊,那麼記憶很有可能存在被人為篡改、消除的風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首位在頭骨中植入天線,並被政府合法認可的「改造人」Neil Harbisson 曾表示,他的天線曾遭受黑客攻擊,收到過來歷不明的信息。
▲Neil Harbisson. 圖片來自:The Times
再如當黑客控制了一個人的外置機械手臂,傷害了另一個人。那麼被控制的人是否負有連帶責任?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着法律,也關乎着倫理道德。
如果説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被更加強大的「防火牆」所抹去。那麼財富不均,將在上述語境下進一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鴻溝,且難以避免。
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政府為了迴應社會上要求教育平等的呼聲,拍攝並播出了一部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目的是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啓蒙教育的機會,縮小貧富兒童學前教育的差距。
▲《芝麻街》中的經典形象
結果卻事與願違。調查結果發現,富裕家庭的兒童對節目的收視率遠高於貧困兒童,受教育效果也要好於後者。
1970 年,蒂奇諾等人在大量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溝」理論: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獲取信息的速度和知識量,都要高於社會經濟地位低者。兩者的知識差距會隨着時間不短擴大,形成知識鴻溝。
可以設想,當腦機接口進入消費市場。經濟能力強的人,將有機會通過相關技術,迅速獲取、記憶信息。正如尼古拉斯·凱里諾斯預言的那樣:學習將成為一件過時的事情。
▲ 圖片來自:clueylearning
屆時,經濟能力弱,沒法負擔腦機接口的人羣,將如何比拼那些擁有腦機接口的人羣?教育公平或將成為一個偽命題。
而這只是數道鴻溝的冰山一角。更不必説機械增強的人體,在力量、持久度等方面優於普通人了。
這些「超能力」,或許最終都將演變成「鈔能力」。這比爭論何為人類、心靈控制等問題,要現實得多。
▲ 蝙蝠俠可能是「鈔能力」的代表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到來,都會伴隨着這樣或那樣的憂慮。比如蒸汽時代初臨時,坐上汽車的人的確比騎自行車的人跑得更快更遠。第一批擁有計算機的人,的確比別人看的更高更遠。但從長遠來看,革命性的技術總是普惠世界的,而非只服務於富人。
尼古拉斯·凱里諾斯如是説道。不管我們信或不信,這些科技已經在路上,變革正在悄悄的發生。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劇情設定中,半機械的身體讓他擁有超人般的力量。更具科幻色彩的,是他的大腦經過改造,成為了一台異常強大的量子計算機,24 小時與互聯網保持同步。
這意味着鋼骨可以隨意擺佈互聯網上的任何信息,且沒有防火牆能夠阻擋。在一和零的數位世界,他就是絕對的霸主。
無論是異常強大的大腦,還是無堅不摧的身軀。鋼骨的這些超能力,某種程度上映射出人類對主宰命運,甚至主宰世界的嚮往。
而腦機接口、可植入芯片等前沿科技的最新進展,讓鋼骨在真實世界誕生的可能性,又增加了一分。
20 年後,學習或將「過時」
鋼骨媲美量子計算機的大腦,來源於天啓星母盒的力量。但在真實世界中,母盒並不存在。人類將提升大腦機能的願景,寄希望於腦機接口(BCI)。
簡單來説,BCI 技術可將人腦與外部設備建立直接聯繫。例如大腦接收來自計算機的信息,或將信息發送至計算機。
▲ 圖片來自:techslang
這聽起來很玄幻,但圍繞着 BCI 的研究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歷史。
1924 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漢斯·貝格爾發現了腦電波的存在。自此,針對 BCI 技術的研究開始陸續出現。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全面開花。
▲「腦電波之父」漢斯·貝格爾. 圖片來自:EPILOG
1997 年,越戰老兵 Johnny Ray 的腦幹血管破裂,中風讓他幾乎完全癱瘓。他的思考能力正常,但無法説話。第二年,Johnny Ray 接受了 BCI 手術。通過大腦植入物,他可以通過意念在電腦屏幕上指示短語來表達自己。例如「我口渴了」和「很高興和你説話」。
隨着時間的推移,Johnny Ray 甚至學會了控制電腦光標移動,以在字母表上拼出自己的名字,和他醫生的名字。關於 BCI 相關技術標準和方向也開始逐漸明朗。
2005 年,Cyberkinetics 公司獲得美國 FDA 批准,在九位病人進行了第一期運動皮層腦機接口臨牀試驗。四肢癱瘓的 Matt Nagle 成為了第一位用腦機接口來控制機械臂的病人,他能夠通過運動意圖來完成機械臂控制、電腦光標控制等任務。
▲2005 年的 Matt Nagle
引用我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在心裏想着「光標在右上角」,電腦的光標就真的跑到了右上角。現在我可以在整個屏幕上控制它。它帶給我一種獨立感。
Matt Nagle 曾在接受採訪時如上表示。
到了 2012 年前後,BCI 已經能勝任更為繁複的工作。可讓癱瘓病人使用機械臂,自己吃飯、喝水,打字交流。
與此前通過控制光標移動選中字母不同,最新的 BCI 技術已經實現了「手寫輸入」。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神經科學家已經實現將手寫信號實時翻譯成文本,打字速度實現躍升,為每分鐘 90 個字符,接近正常人打字速度的 3/4。
▲ 圖片來自:Depositphotos
該研究的對象是一位脊髓損傷而癱瘓的 65 歲男子。實驗人員將兩顆 4×4 毫米大小的傳感器,放置在該男子大腦運動皮層的外層。通過 100 多個細如髮絲的電極,與大腦神經相連,記錄並處理與書寫相關的大腦活動。
該項技術不僅可以解碼患者的書寫意圖,還能實時自動更正,準確率超過 99%。也就是説,患者如果書寫字母時,腦海中的筆跡不夠規範,BCI 通過算法可以自動修正。
▲ 圖片來自:NPG Press
可以説,BCI 的相關研究,為許多病患帶來了新的希望,尤其是癱瘓患者。迅速增長的 BCI 相關企業,也推動着 BCI 技術從實驗室進入現實生活。
不過,BCI 技術的目標不僅僅是「彌補」病患的機理缺陷,還有「增強」健康人類的機能。
比如馬斯克的 Neuralink 公司,打算在 10 年內實現健康人之間的「傳心」(telepathy)。即讓兩個植入腦機接口的人無需講話,便能直接用腦信號溝通。這時,溝通將不再需要語言這個載體。
▲ 圖片來自:VOI
Neuralink 還打算在 25 年內,打造出「全腦接口」(whole-brain interface)。讓大腦中幾乎所有的神經元,都能夠與外界順暢溝通。
Neuralink 的團隊希望,未來使用他們 BCI 技術的人類,可以像黑客帝國中的男主角 Neo 那樣,直接從計算機上傳和下載信息。
除了 Neuralink,還有不少公司或團隊在研發 BCI 對增強人腦機能的可能性。比如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計算記憶團隊,已在實驗室通過 BCI 成功增強人腦的記憶力。
Ramses Alcaide 領導的團隊,致力於腦控 VR 遊戲,並於 2017 年推出全球首款腦控 VR 遊戲。其目標是實現電影《頭號玩家》中的場景。
▲ 腦控 VR 遊戲裝置. 圖片來自:Neurable
再如 MindX 公司,試圖通過眼鏡等智能穿戴物,實現與大腦的實時連接。用户只需一個念頭,便可通過眼鏡查詢信息。
基於這些 BCI 技術公司,人工智能專家尼古拉斯·凱里諾斯 (Nikolas Kairinos) 認為,20 年後的 BCI 技術將大幅提升人腦的學習效率。「通過可植入芯片,人腦可快速記憶、查詢任何信息。屆時,『學習』這件事將過時」。
▲尼古拉斯·凱里諾斯
這不是天方夜譚。在 BCI 技術加持下,未來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將不再是科幻劇情的專屬,而是成為人類可實現的機能。
仿生機械,讓人體更「完美」
上文提到,鋼骨之所以成為超級英雄,不僅是靠量子計算機級別的大腦,還有他那無堅不摧的半機械身軀。
現實世界中,人類也在通過機械改造增強身體機能。和腦機接口一樣,機械改造身體的初衷,是為了幫助某些生理缺陷的人,重獲相關的能力。
▲ 使用仿生手臂的男孩. 圖片來自:daemon3dprint
我們聽説過很多機械義肢讓人重生的例子。比如不幸截肢的 Hugh Herr,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後,花了 20 年時間研究假肢機器系統,最終研製出讓他重獲攀巖能力的仿生義肢。
這套仿生義肢系統包含 24 個傳感器,6 個微處理器。不僅能感應位置、速度、壓力、温度等,還可以控制肌肉腱狀執行器來移動「人造腳踝」,使 Hugh Herr 能夠跑步、跳躍、舞動,甚至攀巖。
▲Hugh Herr. 圖片來自:MIT News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而機械化改造人體,也並非只為了「修復」人體機能。另一目標是「增強」正常人體的能力。
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體工程實驗室創立的公司 SuitX,正在通過機械外骨骼增強工人的效率,並防止工作中受傷。
▲ 圖片來自:Suit X
目前,通用汽車和菲亞特等工廠裏,已經有工人穿戴 SuitX 的機械外骨骼進行工作。這些機器旨在減少肌肉疲勞。通過減少 50% 的背部、肩部和膝蓋的肌肉活動,讓工人肌肉受傷的風險大大降低。
SuitX 目前提供多款穿戴式骨骼。有針對肩部、背部、腿部等不同位置,進行增強的機械骨骼。除了降低穿戴者的肌肉疲勞,還可以幫助用户輕鬆舉起沉重的材料,提高工作的效率。
根據發表在《科學機器人》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已經證實人腦可以支持額外的身體部位。
Dani Clode 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給實驗人員裝上額外的機械手指,並訓練他們利用機械手指做家務。一段時間後,通過 FMRI 掃描大腦運動皮層,發現大腦已經完全適應了額外的身體部位。
▲ 圖片來自:尼·克勞德/倫敦大學學院
這意味着,人類的大腦有能力協調好「第三隻胳膊」或「第三隻腿」。這為機械增強人體進一步打下了理論基礎。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保琳娜·基利巴 (Paulina Kieliba) 認為,機械增強身體可能會以多種方式對社會產生價值。例如讓外科醫生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也能工作,或者讓工廠工人更有效地工作。
▲ 使用「第六根手指」來抓取物品. 圖片來自:Robotic Science
除了機械增強人體,可植入芯片的最新進展,也進一步為人類瞭解並控制身體,拓寬了道路。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哥倫比亞大學的工程師創造出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小的單芯片系統。體積只有 0.1 立方毫米,肉眼甚至不可見。可通過皮下注射針,植入人體用於測量體温。
▲ 有史以來最小的可植入芯片,位於針管內. 圖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
該芯片系統可通過超聲波供電並進行數據傳輸。目前該設備只能測量體温,但項目負責人表示,其最終將實現監測呼吸功能、血糖水平和血壓的功能,前景十分廣闊。
瞭解身體,增強身體。可植入芯片和仿生機械的發展,讓人類的身體機能更加「完美」,實現曾存在於科幻片中的種種能力。
這樣的未來,你可能不想看到
儘管腦機接口、仿生機械、可植入芯片的發展,讓人類前所未有的接近「完美」。但與美好相伴而來的,還有安全、倫理等方面的擔憂。
▲圖片來自:Syfy wire
首先就是安全問題。當人類的記憶依託於腦機而存在,如果雲端發生了錯誤或者遭受黑客攻擊,那麼記憶很有可能存在被人為篡改、消除的風險。
這不是危言聳聽。首位在頭骨中植入天線,並被政府合法認可的「改造人」Neil Harbisson 曾表示,他的天線曾遭受黑客攻擊,收到過來歷不明的信息。
▲Neil Harbisson. 圖片來自:The Times
再如當黑客控制了一個人的外置機械手臂,傷害了另一個人。那麼被控制的人是否負有連帶責任?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着法律,也關乎着倫理道德。
如果説安全方面的擔憂,可被更加強大的「防火牆」所抹去。那麼財富不均,將在上述語境下進一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鴻溝,且難以避免。
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政府為了迴應社會上要求教育平等的呼聲,拍攝並播出了一部電視教育節目《芝麻街》,目的是為貧困家庭的兒童提供啓蒙教育的機會,縮小貧富兒童學前教育的差距。
▲《芝麻街》中的經典形象
結果卻事與願違。調查結果發現,富裕家庭的兒童對節目的收視率遠高於貧困兒童,受教育效果也要好於後者。
1970 年,蒂奇諾等人在大量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溝」理論:社會經濟地位高者,獲取信息的速度和知識量,都要高於社會經濟地位低者。兩者的知識差距會隨着時間不短擴大,形成知識鴻溝。
可以設想,當腦機接口進入消費市場。經濟能力強的人,將有機會通過相關技術,迅速獲取、記憶信息。正如尼古拉斯·凱里諾斯預言的那樣:學習將成為一件過時的事情。
▲ 圖片來自:clueylearning
屆時,經濟能力弱,沒法負擔腦機接口的人羣,將如何比拼那些擁有腦機接口的人羣?教育公平或將成為一個偽命題。
而這只是數道鴻溝的冰山一角。更不必説機械增強的人體,在力量、持久度等方面優於普通人了。
這些「超能力」,或許最終都將演變成「鈔能力」。這比爭論何為人類、心靈控制等問題,要現實得多。
▲ 蝙蝠俠可能是「鈔能力」的代表
不過,每一個時代的到來,都會伴隨着這樣或那樣的憂慮。比如蒸汽時代初臨時,坐上汽車的人的確比騎自行車的人跑得更快更遠。第一批擁有計算機的人,的確比別人看的更高更遠。但從長遠來看,革命性的技術總是普惠世界的,而非只服務於富人。
引用我知道這聽起來有些俗氣,但我們相信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將在全球範圍內大規模改善人們的生活。
尼古拉斯·凱里諾斯如是説道。不管我們信或不信,這些科技已經在路上,變革正在悄悄的發生。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