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自吸大排才是性能車的主流,而渦輪增壓的非線性加速讓人少了幾分駕駛樂趣。
▲ Jeremy Clarkson. 圖片來自:motoroids.com
口無遮攔的「大猩猩」Clarkson 在節目中甚至直言,「渦輪增壓是給弱雞開的(Turbocharger is for the weak)。」
但隨着渦輪增壓技術的成熟,在相同的油耗下,帶渦輪的內燃機有着更高的功率、扭矩輸出。換句話説,渦輪增壓發動機有着更好的性價比,無論是發動機成本還是燃油成本。
▲ 高爾夫 GTI 被 Jeremy 稱之為「世界最好的鋼炮」. 圖片來自:randystern.net
縱使 Clarkson 在節目中那麼看不起小排的渦輪,但依然沒能阻止他最愛高爾夫 GTI,沒能逃過真香定律。
▲ Pixel 3 發佈會上的對比,不看 iPhone 的圖片,還以為當時是白天.
2019 年 Google 在發佈 Pixel 3 時,就拿弱光拍攝照片與 iPhone XS 對比,目的就是為了宣傳 Pixel 的 Night Sight(夜視模式)。
從樣張來看,iPhone XS 呈現的是一張典型的肉眼觀感的照片,而 Pixel 3 的樣張猶如白晝。
隨後,Google 市場副總裁 Marvin Chow 分享了一組更為誇張的對比。iPhone XS 依舊是去還原肉眼的氛圍,而 Pixel 3 則依靠「算法」呈現出了更多的細節,有點像是我們腦補後的圖片。
(當然,從現在來看,Pixel 3 這張照片「算」的也不那麼合格,人臉過於鐵青。)
邁入計算攝影的 iPhone,風格化更突出
在愛範兒《iPhone 拍照「掉隊」了嗎?》一文中曾把 iPhone 拍照發展分為四個階段,iPhone~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6,iPhone 7~iPhone XS,iPhone 11~現在。
▲ 邁入計算攝影的 iPhone 11 系列. 圖片來自:TheVerge
最近一次的分水嶺是 iPhone 11 系列,而功能來看,其實也是 iPhone 轉向計算攝影的開始。也就是在 iPhone 11 系列上,「夜間」模式也成為當時相機的一個重點升級點。
▲ 極限下的夜間模式. 圖片來自:9to5Mac
在 iPhone 11 之前,iPhone 的拍照風格走的是還原,忠實記錄肉眼所見。而 iPhone 11 之後就相對「激進」了不少,風格化也更為明顯。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夜間」模式,所得的效果更像彼時的 Pixel 3,依靠處理器算力的提升,拉長快門,一口氣拍攝多張,進行降噪、對齊最後合成為一張照片。
與之前非計算攝影時代的 iPhone 崇尚打開就用的理念類似,「夜間算法」的介入也是自動,不需要使用者思考,按下快門即可,剩下的全都交給相機。
這有些類似「老年攝影團」的拍攝風光之旅,在雪山前的黃金機位架設好相機之後,「團長」會用一個擴音喇叭大喊,光圈 F16,ISO 100,快門 5s,白平衡 5000K,準備好了就按快門。
如此一番操作,每人都會拍得一張幾近完美的風光大片。
▲ 日常很少用配件輔助,更多的是隨手拍. 圖片來自:pexels.com
但與上述大爺大媽們的「風光」限定不同,iPhone 是一台隨手拍的設備,題材範圍相當的廣泛。依靠機器識別場景來決定拍照三要素會帶來不少的問題。
一是「事與願違」,二是「轉瞬即逝」。
▲ 肉眼並非如此(當然拍攝之前還是需要擦乾淨鏡頭). 圖片來自:Macrumors
「夜間」模式有一套自己的公式,拉長的快門,會讓照片整體變亮。倘若你更喜愛夜的黑風格,自動開啓的夜間模式,很難呈現出暗調的風格。
同樣是拉長了快門,凝固「瞬間」的能力變弱,很難完成記錄瞬間的任務。
▲ 圖片來自:Mashable
或許是聽取了用户的建議,蘋果在 iOS 15 Beta 版本中為「夜間」模式設置了一個開關。在相機設置裏關閉之後,再次打開相機會保持關閉,類似於「實況照片」的設定。
相對於 Smart HDR、深度融合(Deep Fusion)這兩項來説,iPhone 的夜間模式效果更明顯,且風格化更突出。
夜間模式不要做成「夜視儀」
原本以傳統光學角度來説,智能手機的「小底」是難以得出足夠效果的暗光照片。但以「計算攝影」角度來説,沒有小的傳感器,只有不夠強大的算法。
從 Pixel 的 Night Sight,到 iPhone 的夜間模式,並非是簡單的拉長快門,其實它更接近於 HDR 算法,連續拍攝多張進行合成,壓低高光提升暗部,再做個顏色還原。
如同早期的 HDR 算法用力過猛類似,現在的夜景模式為了討好眼球,照片的亮度會被刻意提高,這就好似蒙上了一層非現實的濾鏡。
▲ Austin Mann 使用 iPhone 11 Pro 的「夜間模式」拍攝. 圖片來自:Apple
但把夜景拍亮,以及呈現出所有細節,並非意味着「夜景」功能足夠優秀。夜景的魅力,或者説影像的魅力就是光影的還原和呈現。有了光影的明暗,一張照片就呈現出了足夠的質感。
從蘋果舉辦的「夜間模式」大賽中的獲獎作品,也能看出端倪。獲獎的作品幾乎均是襯托出了弱光環境氛圍,同時也把控着整體交錯的光影。顯然一些創作者都壓暗了高光,以獲得剪影、暗調的氛圍。
▲ Konstantin Chalabov 使用 iPhone 11 Pro 拍攝. 圖片來自:Apple
只是,相對於這些普遍的美感認知,廠商們對於夜景模式的算法調教卻更喜歡拉高照片的亮度,把傍晚拍成白天,把夜晚拍成傍晚。
隨着計算攝影算法日漸成熟,日光下的景色還原幾乎難以拉開差距,夜景能力成為產品之間拉開差距的一則戰場。
因此,為了能夠烘托夜景性能足夠強大,「夜視儀」般的夜拍效果是更有利於與對手對比,就好似曾經的 Pixel 3 對比 iPhone XS,也更利於傳播。
就如同 Google 市場副總裁 Marvin Chow 對於 Night Sight 評價到「照片自己説明一切」。足夠亮的照片就足以把夜景性能表現出來。
▲ 圖片來自:cnet
包括移動影像,影像的規律幾乎都是先從拍得到發展至自由創作。以夜間模式為代表的計算攝影也是如此,先是拍得到,再是拍得好。
所以,現在足以把黑夜能拍成白晝的「夜間」模式,是時候逐步轉向拍得出現實中光影交錯的夜景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 Jeremy Clarkson. 圖片來自:motoroids.com
口無遮攔的「大猩猩」Clarkson 在節目中甚至直言,「渦輪增壓是給弱雞開的(Turbocharger is for the weak)。」
但隨着渦輪增壓技術的成熟,在相同的油耗下,帶渦輪的內燃機有着更高的功率、扭矩輸出。換句話説,渦輪增壓發動機有着更好的性價比,無論是發動機成本還是燃油成本。
▲ 高爾夫 GTI 被 Jeremy 稱之為「世界最好的鋼炮」. 圖片來自:randystern.net
縱使 Clarkson 在節目中那麼看不起小排的渦輪,但依然沒能阻止他最愛高爾夫 GTI,沒能逃過真香定律。
▲ Pixel 3 發佈會上的對比,不看 iPhone 的圖片,還以為當時是白天.
2019 年 Google 在發佈 Pixel 3 時,就拿弱光拍攝照片與 iPhone XS 對比,目的就是為了宣傳 Pixel 的 Night Sight(夜視模式)。
從樣張來看,iPhone XS 呈現的是一張典型的肉眼觀感的照片,而 Pixel 3 的樣張猶如白晝。
隨後,Google 市場副總裁 Marvin Chow 分享了一組更為誇張的對比。iPhone XS 依舊是去還原肉眼的氛圍,而 Pixel 3 則依靠「算法」呈現出了更多的細節,有點像是我們腦補後的圖片。
(當然,從現在來看,Pixel 3 這張照片「算」的也不那麼合格,人臉過於鐵青。)
邁入計算攝影的 iPhone,風格化更突出
在愛範兒《iPhone 拍照「掉隊」了嗎?》一文中曾把 iPhone 拍照發展分為四個階段,iPhone~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6,iPhone 7~iPhone XS,iPhone 11~現在。
▲ 邁入計算攝影的 iPhone 11 系列. 圖片來自:TheVerge
最近一次的分水嶺是 iPhone 11 系列,而功能來看,其實也是 iPhone 轉向計算攝影的開始。也就是在 iPhone 11 系列上,「夜間」模式也成為當時相機的一個重點升級點。
▲ 極限下的夜間模式. 圖片來自:9to5Mac
在 iPhone 11 之前,iPhone 的拍照風格走的是還原,忠實記錄肉眼所見。而 iPhone 11 之後就相對「激進」了不少,風格化也更為明顯。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夜間」模式,所得的效果更像彼時的 Pixel 3,依靠處理器算力的提升,拉長快門,一口氣拍攝多張,進行降噪、對齊最後合成為一張照片。
與之前非計算攝影時代的 iPhone 崇尚打開就用的理念類似,「夜間算法」的介入也是自動,不需要使用者思考,按下快門即可,剩下的全都交給相機。
這有些類似「老年攝影團」的拍攝風光之旅,在雪山前的黃金機位架設好相機之後,「團長」會用一個擴音喇叭大喊,光圈 F16,ISO 100,快門 5s,白平衡 5000K,準備好了就按快門。
如此一番操作,每人都會拍得一張幾近完美的風光大片。
▲ 日常很少用配件輔助,更多的是隨手拍. 圖片來自:pexels.com
但與上述大爺大媽們的「風光」限定不同,iPhone 是一台隨手拍的設備,題材範圍相當的廣泛。依靠機器識別場景來決定拍照三要素會帶來不少的問題。
一是「事與願違」,二是「轉瞬即逝」。
▲ 肉眼並非如此(當然拍攝之前還是需要擦乾淨鏡頭). 圖片來自:Macrumors
「夜間」模式有一套自己的公式,拉長的快門,會讓照片整體變亮。倘若你更喜愛夜的黑風格,自動開啓的夜間模式,很難呈現出暗調的風格。
同樣是拉長了快門,凝固「瞬間」的能力變弱,很難完成記錄瞬間的任務。
▲ 圖片來自:Mashable
或許是聽取了用户的建議,蘋果在 iOS 15 Beta 版本中為「夜間」模式設置了一個開關。在相機設置裏關閉之後,再次打開相機會保持關閉,類似於「實況照片」的設定。
相對於 Smart HDR、深度融合(Deep Fusion)這兩項來説,iPhone 的夜間模式效果更明顯,且風格化更突出。
夜間模式不要做成「夜視儀」
原本以傳統光學角度來説,智能手機的「小底」是難以得出足夠效果的暗光照片。但以「計算攝影」角度來説,沒有小的傳感器,只有不夠強大的算法。
從 Pixel 的 Night Sight,到 iPhone 的夜間模式,並非是簡單的拉長快門,其實它更接近於 HDR 算法,連續拍攝多張進行合成,壓低高光提升暗部,再做個顏色還原。
如同早期的 HDR 算法用力過猛類似,現在的夜景模式為了討好眼球,照片的亮度會被刻意提高,這就好似蒙上了一層非現實的濾鏡。
▲ Austin Mann 使用 iPhone 11 Pro 的「夜間模式」拍攝. 圖片來自:Apple
但把夜景拍亮,以及呈現出所有細節,並非意味着「夜景」功能足夠優秀。夜景的魅力,或者説影像的魅力就是光影的還原和呈現。有了光影的明暗,一張照片就呈現出了足夠的質感。
從蘋果舉辦的「夜間模式」大賽中的獲獎作品,也能看出端倪。獲獎的作品幾乎均是襯托出了弱光環境氛圍,同時也把控着整體交錯的光影。顯然一些創作者都壓暗了高光,以獲得剪影、暗調的氛圍。
▲ Konstantin Chalabov 使用 iPhone 11 Pro 拍攝. 圖片來自:Apple
只是,相對於這些普遍的美感認知,廠商們對於夜景模式的算法調教卻更喜歡拉高照片的亮度,把傍晚拍成白天,把夜晚拍成傍晚。
隨着計算攝影算法日漸成熟,日光下的景色還原幾乎難以拉開差距,夜景能力成為產品之間拉開差距的一則戰場。
因此,為了能夠烘托夜景性能足夠強大,「夜視儀」般的夜拍效果是更有利於與對手對比,就好似曾經的 Pixel 3 對比 iPhone XS,也更利於傳播。
就如同 Google 市場副總裁 Marvin Chow 對於 Night Sight 評價到「照片自己説明一切」。足夠亮的照片就足以把夜景性能表現出來。
▲ 圖片來自:cnet
包括移動影像,影像的規律幾乎都是先從拍得到發展至自由創作。以夜間模式為代表的計算攝影也是如此,先是拍得到,再是拍得好。
所以,現在足以把黑夜能拍成白晝的「夜間」模式,是時候逐步轉向拍得出現實中光影交錯的夜景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