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不久的蘋果發佈會,揭示了一個不太容易被發現的事——蘋果的保密工作其實變好了。
前幾年,蘋果發佈會都還沒開,新品就被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彭博社 Mark Gurman 等各路預測達人爆料完了的情況十分常見。但今年存在於各路預測中的 M2 芯片沒來,反倒是 M1 Ultra 刷新了蘋果自研芯片性能上限。
新 iPad Air 也沒有如預測一般用上 A15,而是直接上 M1,被不少人稱作「等等黨」的勝利。
這也帶來了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翻看蘋果官網很容易就能發現,現在搭載 M1 芯片的設備似乎太多了,新 iPad Air、iPad Pro、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 24 英寸,足足六款。
▲ 六款形態不同的設備,都搭載 M1 芯片
從入門級到高端,從桌面級到移動級,不同形態、不同價格、不同定位的產品,都用同一款芯片,蘋果不怕對消費者產生錯誤引導,影響銷量嗎?
這似乎是反常識的,但其實同樣的事情蘋果已經做了很多次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產品看起來更具性價比,讓作為消費者的你我,更主動地打開錢包。
頻頻出現的 M1 芯片,帶來了什麼
芯片作為計算設備的底層基礎,是一款產品的核心,同時也是吸引消費者的最佳手段之一。
M1 作為蘋果切換到 ARM 架構的首款產品,其表現不用多説,自發布一年以來,其性能和功耗都獲得了人們的認可,甚至加重了其他芯片廠商的競爭壓力。
之所以要在多款定位和形態都不同的產品上使用 M1 芯片,軟件體驗一致性是原因之一,這體現在我們日常使用體驗中極為容易感知到的地方——系統流暢度和通用功能。
縱觀蘋果官網在售的 iPhone、iPad、Apple Watch,無論是入門、終端、還是高端定位的產品,蘋果基本都會選擇讓它們搭載同一款旗艦芯片或性能相近的芯片,以保證都能流暢運行最新的系統和功能。
同一條產品線上高端 iPad Pro 上的手寫識別功能,入門級的第九代 iPad 也能用,甚至功能通用性是跨平台的,比如人像模式功能,iPad Pro 和 iPhone 都能用。
▲ 人像模式離不開 A 系列芯片逐漸提升的 AI 算力
入門級、中端和高端產品在基礎軟件體驗方面是一致的,這讓入門級或中端產品顯得更有「性價比」。
在 Mac 產品線使用英特爾芯片時,幾乎不可能出現桌面級設備和移動級設備使用同一芯片的情況,iMac 使用桌面級芯片,而 MacBook Air 使用移動級芯片,涇渭分明。
Mac 改換到 ARM 架構後,情況變了。
桌面級 iMac 和入門級的 MacBook Air 都用上了 M1 芯片,兩者都能流暢運行最新的 macOS 系統,移動端 iPhone 上的實況文本、人像模式功能,也以不同形式來到了這幾款設備上。
▲ macOS 上的視頻人像模式,自動虛化背景,讓人更加突出
這背後除了 M1 系列芯片優秀的性能與功耗控制,也離不開 AI 核心單元的推動。
此外,在不同型號和形態的設備中採用 M1 芯片,也有利於拉昇出貨量,提升蘋果在芯片市場的佔有率。
越多人用越能證明芯片的價值,有利於 M1 站穩腳跟,進一步提升蘋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有可能抬升股票價值。
Mac 轉換架構引發的變化還未完全釋放,蘋果對於性能以及更優功耗的追求,不僅影響了 Mac 的形態,甚至模糊了產品形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
24 英寸的 iMac 和 13 英寸 MacBook Pro 都用 M1 芯片,兩者都是入門級產品,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和 16 英寸版本都可以用上頂配的 M1 Max。
先根據需求選電腦形態,再選芯片的慣例,到了 Mac 這裏可能要反過來了,應該是先看芯片性能需求,再看使用場景,最終選定電腦形態。
iMac、MacBook Air、Mac mini,大家都用 M1 芯片,顯得入門級產品性價比更高,同時 Mac 產品線中各款產品天然存在不同形態,對應不同的使用場景,即便使用同一款芯片,也不會影響銷量。
典型的蘋果式「性價比」
相比以往蘋果在 iPhone、Apple Watch 等產品上實行的平價策略,M1 芯片的重複利用更進一步,實現了跨產品,不僅 Mac 產品線用上,iPad 產品線也能用。
這其實是「錨定效應」的直接應用,之前 iMac 一直以來都是桌面級產品,使用的也是性能較高的桌面級芯片,如今 M1 芯片來到了 iPad Pro 和 iPad Air 上,容易在人們心中建立這兩款產品性能較高,都能做桌面級工作的心理預期。
▲這三款設備,都有搭載 M1 芯片的型號
另一方面,iPad 產品線引入 M1 芯片,其實也是預留性能空間,為那些想在 iPad 應用生態中創建大型生產力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基礎設施。
第五代 iPad Air 搭載的是 M1 芯片而非 A15 芯片確實出乎意料,再加上相比前代降價 400 元,堪稱減價又加量,自然會讓人覺得很有性價比,甚至會讓人覺得 iPad Pro 有些尷尬。
如果你仔細查看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快就能發現這又是一次精準的「配置縮水」,在芯片之外,蘋果仍然設置了足夠的差異性。
僅從正面來看第五代 iPad Air 和官網在售 iPad Pro 幾乎外形一致,兩者的差別體現在解鎖方式、屏幕刷新率、攝像頭、存儲空間等不仔細對比不太容易察覺的地方。
用上 M1 芯片後,iPad Air 確實能完成許多原來 iPad Pro 才能做好的事情,比如 SketchUp 製作 3D 建模,更流暢地用 lumaFusion 剪輯視頻。
如果真要用 iPad Air 作為長期創意工具使用,iPad Air 最大 256GB 的存儲就有種不上不下的感覺,現在夠用,那未來呢?
▲ SketchUp 應用. 圖片來自:askNK
和之前一樣,即便是用上 M1 芯片,iPad Air 的定位仍然是中高端,能完成一定的創意工作,但存儲等特性限制了它進一步發揮。
此時再查看 iPad Pro 價格,你會發現 iPad Air 256GB(5499 元)存儲配置的價格,離 iPad Pro 128GB(6199 元),差價僅為 700 元,似乎是個稍微努力就可以夠得着的價格。
一旦你一咬牙打算加錢,又會發現 256GB 存儲配置的 iPad Pro,差價又是 700 元,這次加不加呢。
▲ 新 iPad Air 與 iPad Pro 11 英寸價格對比
這其實可以看做是套娃式「錨定效應」,iPad Pro 作為系列中的高端產品,是標杆一樣的存在,而你只需要花費相對較小的代價,就可以從中端產品一躍獲得 Pro 級的體驗。
最後,可能連自己都沒發現,最初的需求只是娛樂加輕度創意工作而已。
如今蘋果產品線已經非常豐富,iPad、iPhone、Mac、Apple Watch,每一條產品線都有入門級、中端、高端三種不同定位的產品,旗艦芯片下放到入門級產品中,讓其看起來更具性價比。
▲ 蘋果官網提供直觀的機型對比功能,從高端到入門級
高端產品則在工藝結構、存儲、攝像頭模組等基礎體驗影響不大的元器件,維持更高的規格,建立高端體驗的唯一性,最終蘋果得以細分產品線,為每款產品匹配梯度式的價格。
M1 高性能低功耗的特性讓它能適應更多設備,進入更多設備不僅能拉昇基礎體驗,提升市場佔有率,還能讓入門級產品更具性價比。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前幾年,蘋果發佈會都還沒開,新品就被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彭博社 Mark Gurman 等各路預測達人爆料完了的情況十分常見。但今年存在於各路預測中的 M2 芯片沒來,反倒是 M1 Ultra 刷新了蘋果自研芯片性能上限。
新 iPad Air 也沒有如預測一般用上 A15,而是直接上 M1,被不少人稱作「等等黨」的勝利。
這也帶來了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翻看蘋果官網很容易就能發現,現在搭載 M1 芯片的設備似乎太多了,新 iPad Air、iPad Pro、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iMac 24 英寸,足足六款。
▲ 六款形態不同的設備,都搭載 M1 芯片
從入門級到高端,從桌面級到移動級,不同形態、不同價格、不同定位的產品,都用同一款芯片,蘋果不怕對消費者產生錯誤引導,影響銷量嗎?
這似乎是反常識的,但其實同樣的事情蘋果已經做了很多次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讓產品看起來更具性價比,讓作為消費者的你我,更主動地打開錢包。
頻頻出現的 M1 芯片,帶來了什麼
芯片作為計算設備的底層基礎,是一款產品的核心,同時也是吸引消費者的最佳手段之一。
M1 作為蘋果切換到 ARM 架構的首款產品,其表現不用多説,自發布一年以來,其性能和功耗都獲得了人們的認可,甚至加重了其他芯片廠商的競爭壓力。
之所以要在多款定位和形態都不同的產品上使用 M1 芯片,軟件體驗一致性是原因之一,這體現在我們日常使用體驗中極為容易感知到的地方——系統流暢度和通用功能。
縱觀蘋果官網在售的 iPhone、iPad、Apple Watch,無論是入門、終端、還是高端定位的產品,蘋果基本都會選擇讓它們搭載同一款旗艦芯片或性能相近的芯片,以保證都能流暢運行最新的系統和功能。
同一條產品線上高端 iPad Pro 上的手寫識別功能,入門級的第九代 iPad 也能用,甚至功能通用性是跨平台的,比如人像模式功能,iPad Pro 和 iPhone 都能用。
▲ 人像模式離不開 A 系列芯片逐漸提升的 AI 算力
入門級、中端和高端產品在基礎軟件體驗方面是一致的,這讓入門級或中端產品顯得更有「性價比」。
在 Mac 產品線使用英特爾芯片時,幾乎不可能出現桌面級設備和移動級設備使用同一芯片的情況,iMac 使用桌面級芯片,而 MacBook Air 使用移動級芯片,涇渭分明。
Mac 改換到 ARM 架構後,情況變了。
桌面級 iMac 和入門級的 MacBook Air 都用上了 M1 芯片,兩者都能流暢運行最新的 macOS 系統,移動端 iPhone 上的實況文本、人像模式功能,也以不同形式來到了這幾款設備上。
▲ macOS 上的視頻人像模式,自動虛化背景,讓人更加突出
這背後除了 M1 系列芯片優秀的性能與功耗控制,也離不開 AI 核心單元的推動。
此外,在不同型號和形態的設備中採用 M1 芯片,也有利於拉昇出貨量,提升蘋果在芯片市場的佔有率。
越多人用越能證明芯片的價值,有利於 M1 站穩腳跟,進一步提升蘋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甚至有可能抬升股票價值。
Mac 轉換架構引發的變化還未完全釋放,蘋果對於性能以及更優功耗的追求,不僅影響了 Mac 的形態,甚至模糊了產品形態和性能之間的關係。
24 英寸的 iMac 和 13 英寸 MacBook Pro 都用 M1 芯片,兩者都是入門級產品,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和 16 英寸版本都可以用上頂配的 M1 Max。
先根據需求選電腦形態,再選芯片的慣例,到了 Mac 這裏可能要反過來了,應該是先看芯片性能需求,再看使用場景,最終選定電腦形態。
iMac、MacBook Air、Mac mini,大家都用 M1 芯片,顯得入門級產品性價比更高,同時 Mac 產品線中各款產品天然存在不同形態,對應不同的使用場景,即便使用同一款芯片,也不會影響銷量。
典型的蘋果式「性價比」
相比以往蘋果在 iPhone、Apple Watch 等產品上實行的平價策略,M1 芯片的重複利用更進一步,實現了跨產品,不僅 Mac 產品線用上,iPad 產品線也能用。
這其實是「錨定效應」的直接應用,之前 iMac 一直以來都是桌面級產品,使用的也是性能較高的桌面級芯片,如今 M1 芯片來到了 iPad Pro 和 iPad Air 上,容易在人們心中建立這兩款產品性能較高,都能做桌面級工作的心理預期。
▲這三款設備,都有搭載 M1 芯片的型號
另一方面,iPad 產品線引入 M1 芯片,其實也是預留性能空間,為那些想在 iPad 應用生態中創建大型生產力應用的開發者提供基礎設施。
第五代 iPad Air 搭載的是 M1 芯片而非 A15 芯片確實出乎意料,再加上相比前代降價 400 元,堪稱減價又加量,自然會讓人覺得很有性價比,甚至會讓人覺得 iPad Pro 有些尷尬。
如果你仔細查看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快就能發現這又是一次精準的「配置縮水」,在芯片之外,蘋果仍然設置了足夠的差異性。
僅從正面來看第五代 iPad Air 和官網在售 iPad Pro 幾乎外形一致,兩者的差別體現在解鎖方式、屏幕刷新率、攝像頭、存儲空間等不仔細對比不太容易察覺的地方。
用上 M1 芯片後,iPad Air 確實能完成許多原來 iPad Pro 才能做好的事情,比如 SketchUp 製作 3D 建模,更流暢地用 lumaFusion 剪輯視頻。
如果真要用 iPad Air 作為長期創意工具使用,iPad Air 最大 256GB 的存儲就有種不上不下的感覺,現在夠用,那未來呢?
▲ SketchUp 應用. 圖片來自:askNK
和之前一樣,即便是用上 M1 芯片,iPad Air 的定位仍然是中高端,能完成一定的創意工作,但存儲等特性限制了它進一步發揮。
此時再查看 iPad Pro 價格,你會發現 iPad Air 256GB(5499 元)存儲配置的價格,離 iPad Pro 128GB(6199 元),差價僅為 700 元,似乎是個稍微努力就可以夠得着的價格。
一旦你一咬牙打算加錢,又會發現 256GB 存儲配置的 iPad Pro,差價又是 700 元,這次加不加呢。
▲ 新 iPad Air 與 iPad Pro 11 英寸價格對比
這其實可以看做是套娃式「錨定效應」,iPad Pro 作為系列中的高端產品,是標杆一樣的存在,而你只需要花費相對較小的代價,就可以從中端產品一躍獲得 Pro 級的體驗。
最後,可能連自己都沒發現,最初的需求只是娛樂加輕度創意工作而已。
如今蘋果產品線已經非常豐富,iPad、iPhone、Mac、Apple Watch,每一條產品線都有入門級、中端、高端三種不同定位的產品,旗艦芯片下放到入門級產品中,讓其看起來更具性價比。
▲ 蘋果官網提供直觀的機型對比功能,從高端到入門級
高端產品則在工藝結構、存儲、攝像頭模組等基礎體驗影響不大的元器件,維持更高的規格,建立高端體驗的唯一性,最終蘋果得以細分產品線,為每款產品匹配梯度式的價格。
M1 高性能低功耗的特性讓它能適應更多設備,進入更多設備不僅能拉昇基礎體驗,提升市場佔有率,還能讓入門級產品更具性價比。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