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手機「超大杯」消失了!

愛範兒 於 29/04/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等一個超大杯。」

在今年國產手機發佈會後,在社交網絡上,總能看到這清一色的回答。


可能這並非是對目前旗艦產品的不滿,而是有種廠商們「藏東西」了的感覺,為高端市場留了個後手。

縱觀來説,除了蘋果、三星的按部就班,有「超大杯」外,國產廠商們的上半年旗艦有種「淺嘗輒止」,出到 Pro 就停下了腳步。


按照以前的「中杯、大杯、超大杯」三機策略來説,這些新機不過只是「中杯」和「大杯」,「超大杯」更多的存在於流言之中。

「下半年會有超大杯,該有的都會有。」超大杯可以算是廠商最能凸顯實力的集大成者,期待不無道理。

但,事實並非如此,超大杯的等等黨可能也無法贏到最後。

「超大杯」存在的意義?

分杯的狀況在手機市場大概存在了四年,但其實早在汽車市場、餐飲市場出現,並且屢試不爽。

作為商業市場的一個常見的現象,它的目的無非就是賣貨。

▲ 星巴克分杯著名梗圖. 圖片來自:《幸福 59 釐米之小馬》

這就好像去星巴克買咖啡,買走的多是大杯。當你喊出「中杯」時,店員會再三確認你是否真正理解星巴克式中杯,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中杯。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種現象也可以用「錨定效應」來概括。

▲ 超大杯:不幹了. 圖片來自:《覺醒年代》

當然了,無論三杯是何種策略,魯迅曾提出的拆屋效應就概括的更為精準些。讓你花錢買超大杯,可能很難成交,但隨之再提供兩個選項,就更容易接受。

對應到手機廠商這裏,最先採取三杯策略的其實還是 iPhone。自 iPhone XS 這代開始,便一下子提供了三個選項,相對於萬元以上的 XS Max,幾經對比售價 6000 多塊的 XR 卻成了真香機。


這種策略一直延續到 iPhone 13 這代,只不過這次為了繼續細分,提供了一個「小杯」iPhone 13 mini。

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原本「中杯」iPhone 13 的銷量,同時,也有消息表明 iPhone 14 這代將會取消小杯 mini,而推出一台 6.7 英寸屏幕的 iPhone 14 Max。

▲ 傳聞中,iPhone 14 Max 將會取代 iPhone 14 mini. 圖片來自:AppleInsider

屆時,曾經主打的「中杯」數字系列很有可能被這個大屏所取代,從而變成新的「中杯」,伴隨而來的則是起售價的提高。

而在國產廠商這裏,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它們所讓你買單的實則是「大杯」,這就與星巴克很像了。

▲ vivo X70 Pro+.

原本發佈會上絕對主角的「超大杯」更多的是秀肌肉和上探售價,當然了幾乎沒有短板的超大杯也更利於品牌的傳播。

歸根到底,超大杯策略,就是細分市場、秀肌肉以及賣貨。

「超大杯」真的不見了

這個不見了其實可以分三種情況。

一個則是傳統意義上的消失。仔細對比一下去年產品線,一些廠商明顯收力,新機之中少那麼一款能與去年 Pro+ 或者 Ultra 相提並論的產品,比如説小米 12 系列。

▲ 小米明顯還有一台 12 Ultra 來補充.

按照每半年就更新迭代的國產廠商們來説,明顯節奏放緩了。甚至很多中杯、大杯的配置也開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縮水,最為明顯的就是以往出現在大杯產品上的「潛望鏡頭」。

在超大杯出現之時,繁榮的手機市場就開始陸續萎縮,近年來由於疫情的衝擊,萎縮幅度更大。存量市場裏,賣手機其實更難了。

▲ 一加 10 Pro.

倘若還是以「三杯」策略,實則對庫存週轉有着更高的要求,無形之中成本壓力提升,延緩或者取消超大杯也算是一個緩解之法。

甚至降配之後釋放出的利潤,也依然能夠維持與前作相接近的售價,這在缺芯的大環境之下,也算是一個取捨。

另一個則是喜聞樂見的全線「升杯」。


最明顯就是 vivo 剛發佈的 X80 系列。X80 系列發佈之前,vivo 產品經理韓伯嘯就在微博上點明,X80 Pro 原本的就叫做 Pro+,且他們也取消了原來的低配,也就是「中杯」。

▲ vivo X80 Pro.

從最終的產品端來看,vivo X80、vivo X80 Pro 的產品力也足以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大杯」和「超大杯」。

甚至,vivo X80 的升級誠意更高,錨定效應更為明顯,在看到 3699 元的起售價之後,甚至有些心動推薦給父母或者朋友。

▲ 升杯之後,性價比凸顯的其實是 vivo X80.

不過,升杯之後,起售價不變,依然與去年的 X70 Pro+ 相同,同是 5999 元起售(12GB+256GB)。超大杯不過是「改了個名字」而已。

第三,「超大杯」以摺疊屏的形式重現。

超大杯的作用並非承擔着走量,而是品牌上探價格空間、秀肌肉,之於消費者,那就是「新鮮感」。

▲ vivo X70 Pro+ 內置了 vivo V1 自研影像芯片.
比如此前的華為 P 系列超大杯,小米 11 Ultra、vivo X70 Pro+,無一不是把影像拉滿,全焦段、大底、獨立 ISP、獨特的算法等等。

只是隨着手機市場大環境的萎縮,以及中國手機用户的平均換機週期已來到 28 個月,數據來自市場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換句話説就是,現在的智能手機同質化嚴重,新鮮感正在消失,換機慾望不高。

▲ 榮耀 Magic V.

榮耀 CEO 趙明曾在採訪中表示,「手機廠商一定要給消費者找到一個換機的合適理由。」

而這個理由,便是形態可變的「摺疊屏」。

同樣是在去年底今年初,國產大廠們都推出了自己的摺疊屏產品,雖然配置規格不同,但價格卻都是所有產品裏最貴,且用上了旗艦級序列。

▲ 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下半年旗艦開始着重主推摺疊屏產品。圖片來自:digitaltrends

同時,廠商們的傳統旗艦策略也被重新梳理,三星的 Z Fold、Z Flip 取代了 Note,OPPO Find 系列引入了 Find N,vivo 的 X 系列分化出了 X Fold。

除了定價比超大杯更高,摺疊屏的獨特性和辨識度也要比傳統的直板機更勝一些。它也漸成為廠商為高端市場「彎道超車」的重要一環。


而原本負責上探空間、秀肌肉的超大杯,要麼消失不見,要麼變成大杯,進而避免與摺疊屏的定位重合。

摺疊屏的不同形態是新的分杯策略

廠商超大杯的出現,實則是廠商們在存量市場中換取更高銷量的一則成熟的商業策略。

而如今超大杯的消失,同樣也是一種商業策略,但與餐飲和汽車行業不同的是,智能手機的創新正在觸及天花板,市場萎縮,用户們的換機意願回落,廠商們需要不斷地打造更稀缺的特性來換取更多的知名度,從而轉化為銷量獲取市場份額。

▲ 三星第三代摺疊屏已經支持 IPX8 級防塵防水。圖片來自:androidcentral

依舊有着足夠新鮮感的摺疊屏,也猶如此前的直板機一樣。廠商們紛紛入局,盤活了產業鏈的同時,也開始催熟產品,降低售價,推向市場。

目前,三星已經將下半年的高端市場分給摺疊屏,且同樣採取了雙機策略,一則是橫向的 Z Fold,一則是豎向的 Z Flip。

▲ 華為 P50 Pocket.

國內最先引入「三杯」策略的華為,同樣也開始在摺疊屏上開始分化,Mate X 系列的全尺寸摺疊屏,P50 Pocket 的小尺寸摺疊屏,以及今晚就發佈的外折形態 Mate Xs 2。

表面上來説,不同形態的摺疊屏其實是不同的產品序列,但實質上,分杯的策略其實是形態。


相對於直板機,不同的「形態」才是摺疊屏產品的最大的差異化,也更利於做所謂的「分杯」策略。

所以,傳統意義上「超大杯」正在消失,但基於「錨定效應」所做出的商業策略永遠都會存在,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