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不爆的氣泡膜,被做成了 iPhone 手機殼

愛範兒 於 25/05/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作為快遞收件人的身份,氣泡膜(又稱泡泡紙)簡直是司空見慣的日常品,賣家包少幾層氣泡膜都能引起我們的焦慮。

即便不寄件、不搬家,光擠氣泡紙上面的泡泡,聽到「噗」的一聲,心情也能舒緩不少——這可是科學家經過研究證明的現象。

不過,現年 65 歲的氣泡膜,在一開始卻是一件無人問津的「失敗產品」。

然而在當下,改進技術後的氣泡膜不再可以擠破,都能讓世界首富馬斯克直呼:「這顯然是世界末日的徵兆!」

▲ 馬斯克. 圖片來自:Metro

偏偏有個設計工作室,把用來包裝物件的氣泡膜作為靈感做出了好幾款產品,包括手機殼、遊戲手柄、鍵盤、行李箱,而且「氣人」的是,這些「氣泡」擠不破!

包裝「產品」的它,成為要被包裝的「產品」

今年年初,名為 Air Type 的鍵盤在網絡上火了起來。這還不是實物照片,僅是逼真的 3D 渲染圖,足以讓一眾網友驚呼。

▲ Air Type 鍵盤. 圖片來自:Yanko Design

產品名稱 Air Type 將這款鍵盤最大的特色指了出來——「在空氣中打字」。鍵盤上每個鍵帽都有類似於氣泡膜泡泡的表層,當手指碰觸到按鍵的時候,手感好像摸到了軟軟的氣泡膜。

▲ Air Type 鍵盤. 圖片來自:Yanko Design
這些帶有彈性的鍵帽,並不是為了讓你擠破舒壓(事實上這些充氣表面非常牢固),而是為了提升舒適感——對於長時間打字的人,如果能夠「在空氣中打字」,該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 Air Type 鍵盤. 圖片來自:Yanko Design

被戴爾筆記本電腦鍵盤按鍵傷到手指的 Yanko Design 編輯 Gaurav Sood,還許願希望有生之年,這個設計工作室可以將這款設計實現出來。

▲ Air Type 鍵盤. 圖片來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鍵盤的整體外觀也相當簡約乾淨,全透明的底座上,同樣全透明的 3 個組件以螺絲結構與表層的充氣鍵帽連接。如果旁邊放上一台 iMac,還會以為這就是蘋果自家的設計。

▲ Air Type 鍵盤. 圖片來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這款鍵盤背後的設計工作室是 Running Guy,由座標倫敦的產品設計師 Philipp Pisarevskiy 主導。

這個工作室隨後還以日默瓦行李箱作為原型,設計出已經有氣泡膜包好的金屬行李箱。要是這款行李箱可以生產出來,以後再不用擔心行李箱摔壞了。

▲ 氣泡膜概念行李箱. 圖片來自:Instagram @running_guy_studio

回到這系列充氣產品的最初設計,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像氣泡膜。

第一款充氣產品設計是遊戲手柄 PlayStation AirShock,機身採用充氣式設計,將必要的控件和藍色 LED 包裹了起來。

▲ PlayStation AirShock 遊戲手柄. 圖片來自:Behance

扁平運輸的它,通過對設備背後的噴嘴充氣,可以膨脹至適合使用的大小。觸感舒適的同時,輸了遊戲的時候還可以摔一下,反正摔不壞。

▲ PlayStation AirShock 遊戲手柄. 圖片來自:Behance

從背面看這個遊戲手柄,與充氣頸枕有幾分相似,説不定未來還能將遊戲手柄和充氣頸枕兩樣不搭噶的東西可以做成一款產品。

▲ PlayStation AirShock 遊戲手柄. 圖片來自:Behance

這款設計背後的贊助商也不可小窺,是來自德國的遊戲手柄公司 Shootshoots,在架產品不多,專注於依照客户特殊要求的定製遊戲手柄設計。

▲ PlayStation AirShock 遊戲手柄. 圖片來自:Behance

不過 Philipp 自己最滿意的設計,必定是氣泡膜 iPhone 手機殼,這也是這個氣泡膜系列裏唯一做出可供生產量化實物原型的設計。

▲ 手機殼 3D 渲染設計圖. 圖片來自:Behance

為了做出這個手機殼,Philipp 可費了不少功夫。撇去前期準備和過程研究不談,光製作原型就做了 5 個迭代版本。

▲ 手機殼製作過程. 圖片來自:Behance

第 1 個版本的方法跟氣泡膜的加工方式有點相似,以熱空氣做成成型關鍵,不過做出來的質量一般般。

▲ 第 1 個版本(圖左)和第 2 個版本(圖右). 圖片來自:Behance
▲ 第 3 個版本(圖左)和第 4 個版本(圖右). 圖片來自:Behance

接下來,新工具、新方法逐步嘗試,逐漸提高精準性、牢固性,並縮減耗時,最後在第 5 個版本做成了足夠好到可以生產的高品質版本。

▲ 第 5 個版本. 圖片來自:Behance

對於這款心愛設計,Philipp 甚至還在 Instagram 發文最後來上一句——「順便説一句,優衣庫想要合作嗎?」

▲ 手機殼製作過程. 圖片來自:Behance

找準定位,失敗產品秒變最佳發明

看似外物皆可「包」的氣泡膜,一開始卻壓根不是為了包裝而設計的。

1957 年,兩位美國工程師——阿爾弗雷德·W·菲爾丁 (Alfred W. Fielding) 和馬克·查萬尼斯 (Marc Chavannes) 發明設計了一種立體紋理牆紙。

▲ 貼在天花板上的氣泡膜. 圖片來自:Mental Floss

為了製作這種牆紙,他們還特地開發了一種機器,去製作有紙張背襯的塑料壁紙。結果這台機器只能製造出包裹着一個個小氣泡的塑料片,這就是今天氣泡膜的前身。可惜,這款新壁紙推出市場後,幾乎無人問津。

▲ 發明氣泡膜的阿爾弗雷德·W·菲爾丁 (Alfred W. Fielding) 和馬克·查萬尼斯. 圖片來自:Sealed Air

▲ 生產氣泡膜的早期機器. 圖片來自:Sealed Air

他們並沒有放棄這項發明,在 Fielding 的妻子(同時也是一名專利專家)的幫助下為機器和工藝都申請了專利。

因為這種新材料重量輕而且絕緣性能好,氣泡膜作為温室用的保温材料再度推出,不過再次失敗了。

▲ 用作温室保温材料的氣泡膜. 圖片來自:Mental Floss

無論是牆紙,還是温室絕緣材料,當時的市場都已經非常成熟,沒有絕對優勢、看起來也不高級的氣泡膜自然當不了「後起之秀」。

不過兩次的失敗並沒有讓這兩位工程師失去信心,他們依然在 1960 年成立了希悦爾公司(Sealed Air Corporation),併為氣泡膜創立了品牌 Bubble Wrap,後來氣泡膜的英文命名也直接用了品牌名 Bubble Wrap。

▲ 氣泡膜專利圖稿. 圖片來自:Smithsonian Magazine

直到氣泡膜誕生 3 年後,公司內部的營銷專家 Frederick W. Bowers 才為這項發明找到了合適的定位——有着絕佳緩衝作用的包裝用材。

恰逢 IBM 推出新產品——IBM 1401,當時稱為計算機行業的福特 T 型車,不過這台計算機既昂貴又容易摔壞,運輸成了 IBM 當時頭疼的大難題。Browns 代表公司找到 IBM,在一番包裝的演示下,IBM 立馬被打動,成為了希悦爾公司的第一個大客户。

▲ IBM 1401. 圖片來自:Ken Shirriff’s Blog

此前,包裝易碎物品會用報紙、木屑和馬毛。你能想象計算機被埋在木屑和馬毛堆裏面嗎?即使單純用報紙也不是個好主意。

當時的報紙油墨固色程度非常欠佳,經常會蹭到產品上,因此收到產品之後去除墨水污跡成了那個年代收件人的「家常便飯」。

▲ 圖片來自:Antiquere Storers

恰好當時 IBM 1401 非常暢銷,在 1960 年代達到一萬台的銷量——這幾乎是當時全世界計算機數量的一半。

氣泡膜也隨着這台計算機走到了全世界各地,中小型包裝公司很快就接受了這項新產品,並誇讚為「天賜之物」。

▲ 圖片來自:Giphy

▲ 圖片來自:Giphy

不斷增長的訂單卻並沒有讓希悦爾獲得盈利,因為兩位公司創始人沉迷於研究他們的發明,在經營公司的事情並不上心。直到 TJ Dermot Dunphy 在 1971 年成為希悦爾的 CEO,問題才有了顯著改善,氣泡膜也發展成了體系龐大的包裝用品家族。

▲ TJ Dermot Dunphy 在職期間推出氣泡膜做的泳池蓋. 圖片來自:Daisy Pool Covers

TJ Dermot Dunphy 任職的第一年,公司年度銷售額為 500 萬美元,到了他離職的 2000 年,這個銷售額數字變成了 30 億美元。

▲ TJ Dermot Dunphy. 圖片來自:nj.com

如今的希悦爾公司已成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發明氣泡膜的兩位工程師也與愛因斯坦一起躋身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2010 年之後的兩項創新發明,也讓氣泡膜最顯著的 2 個問題得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從商家的角度,氣泡膜因充氣後體積龐大,遠距離運輸費用很高,即使擺在倉庫裏也會造成倉存成本過高。

因此在 2015 年,希爾悦公司推出新產品 iBubble Wrap,以扁平狀態交付,需要使用的時候可以用定製的泵充入空氣。這款新產品在運輸中佔用的面積是傳統氣泡膜 1/50。

▲ 氣泡不能擠破的 iBubble Wrap. 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WSJ)

不過,充氣後的 iBubble Wrap 不同於傳統的氣泡膜,那些氣泡是不能擠破,這讓喜歡擠氣泡膜的粉絲們大為失望。

▲ 新產品 iBubble Wrap(圖左)和傳統氣泡膜(圖右)的比較. 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WSJ)

從用户的角度,傳統氣泡膜打包起來還是挺費事費力的,還要配合工具使用。

在日本以製造和銷售氣泡膜聞名的川上產業株式會社,在 2021 年推出可以徒手撕開的方形氣泡膜 Spa Spa。設計師 Koji Sato 和 Atsuhi Yokoi 憑着這款革命性設計,獲得了當年的 GOOD DESIGN 獎項。

▲ Spa Spa 氣泡膜的使用方法. 圖片來自:Designboom

因為網格狀的方塊外觀,這款氣泡膜在測量上也很有優勢,這自然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包裝浪費。而且,這款氣泡膜也變得更加環保,大概 80% 的部分是可回收的。

▲ Spa Spa 氣泡膜. 圖片來自:Designboom

氣泡膜背後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

氣泡膜不僅自帶巨大的商業價值,還因為擠壓氣泡的悦耳嘭嘭聲中,逐漸挖掘出更多的商機,是不可多得的潛力股。

光是擠氣泡膜這件事情,就發展成了一種文化,被稱為 POP Culture(與流行文化撞名字了)。

▲ 圖片來自:美國喜劇電影《白頭神探 3》

▲ 擠氣泡膜的 G Dragon. 圖片來自:Giphy

擠氣泡膜這件事情,還變成了一項活動和競賽。在吉尼斯世界紀錄網站上,記載了一項最多人同時擠氣泡膜記錄——2015 年,作為童子軍年度露營活動的一部分,現場有 2681 名孩子同時在擠氣泡膜。這個記錄至今未被打破。

▲ 圖片來自:吉尼斯世界紀錄

每年 1 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被定為全國氣泡膜感謝日,以慶祝氣泡膜的誕生,通常那一天也會有擠氣泡膜比賽。

▲ 全國氣泡膜感謝日宣傳圖. 圖片來自:List Of National Days
有沒有可能不費力氣,同時又很快擠完氣泡膜?

設計師 Matt Benedetto 為此設計了一款腰帶扣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有點像我們過去用的手搖削筆機,只要用手轉動旁邊的小圓盤,就可以持續聽到氣泡膜被擠爆的聲音了。這款設計後來入圍了「風靡互聯網的不必要設計」名單。

▲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 圖片來自:Unnecessary Inventions

想有擠不完的氣泡膜?

日本大型玩具供應商萬代公司設計出一種鑰匙扣配件 Mugen Puchipuchi,按壓這個長得像氣泡膜的配件,可以發出類似擠氣泡膜的嘭嘭聲。
▲ Mugen Puchipuchi. 圖片來自:ebay

去年另一款像氣泡膜的玩具 Pop It 因為居家隔離的疫情背景,以及 Tik Tok 一個熱門視頻而再次流行,成為當下國外最受歡迎的小玩具。Pop It 分為兩面,擠完一面可以翻過來繼續,同樣可以滿足用户想要不斷擠氣泡的願望。
▲ 捧紅 Pop It 玩具的 Tik Tok 視頻. 圖片來自:YouTube @Mrs. Bench

▲ Pop It 玩具. 圖片來自:華爾街日報(WSJ)

沒有氣泡膜的情況下,也想感受擠氣泡膜的快感?

逼真的擠氣泡膜遊戲如 Bubble Wrap,在 iPhone 和 Android 的應用程序商店都可以找到。

▲ Bubble Wrap app. 圖片來自:AppAdvice

可不可以通過設計,讓擠氣泡膜更有意義呢?

印有金魚的氣泡膜,印有數字的氣泡膜日曆,還有以氣泡膜為靈感策劃的廣告應運而生。

▲ 印有金魚的氣泡膜. 圖片來自:Behance

▲ 氣泡膜日曆. 圖片來自:Bubble Calendar

▲ 搬遷專家 Crown Movers 的氣泡膜創意廣告. 圖片來自:Behance

氣泡膜在藝術領域也表現突出。

藝術家 Bradley Hart 將丙烯顏料注入氣泡膜的氣泡中,創作出《蒙娜麗莎》《梵高自畫像》《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名畫的像素風新版本。

▲ 用氣泡膜創作過程. 圖片來自:YouTube @On Demand News

▲ 用氣泡膜創作的《蒙娜麗莎》. 圖片來自:Designboom

同樣的方法,如果換成注射液體果凍,還能 DIY 出美美的甜點。短短 26 秒的氣泡膜甜點教程視頻在 YouTube 上非常受歡迎,逾 83 萬觀看量,評論點贊量更是相當優秀。

▲ 用氣泡膜 DIY 的甜點. 圖片來自:Mental Floss

令人驚奇的是,氣泡膜在時尚行業的成績單也相當出色。

有着運動型美女身材的美國演員 Farrah Fawcett 僅僅穿上氣泡膜,上了 1997 年的《花花公子》(PLAYBOY)封面。

▲《花花公子》封面上只穿了氣泡膜的 Farrah Fawcett. 圖片來自:5miles

2010 年,英國本地人 Rachael Robinson 穿着氣泡紙製作的婚紗,舉辦了她的首次婚禮儀式。

▲ 穿着氣泡膜婚紗的 Rachael Robinson. 圖片來自:Mental Floss

2019 年 1 月的倫敦時裝週上,設計師 Craig Green 發佈了用彩色氣泡膜設計的系列新裝。

▲ Craig Green 2019 秋冬系列. 圖片來自:Hypebeast
近幾年,氣泡紙更是活躍在鞋履的創新設計中。

2020 年,MM6 Maison Margiela 推出覆蓋氣泡膜的運動鞋和高跟鞋。

▲ MM6 Maison Margiela 氣泡膜運動鞋和靴子. 圖片來自:Insider

去年,以泰迪熊聞名的 Moschino 和德國鞋履品牌 nat-2™ 也相繼推出氣泡膜覆蓋鞋面的新產品。

▲ Moschino 氣泡膜運動鞋. 圖片來自:Designtaxi

▲ nat-2™ 氣泡膜運動鞋. 圖片來自:nat-2™

進軍建築和空間領域,氣泡膜也信心滿滿。

2021 年 9 月 4 日至 2022 年 4 月 3 日,東京立川市的氣泡膜主題公園 Let’s Play!Puti Puti 開放。名字裏面的 Puti Puti 是日本人對擠破氣泡膜的嘭嘭聲的形容詞彙。

▲ 氣泡膜主題公園 Let’s Play!Puti Puti. 圖片來自:Play

在武藏野大學任教的時裝設計師津村耕佑帶領他的學生一同設計了這個項目。

▲ 在武藏野大學任教的時裝設計師津村耕佑. 圖片來自:Play

▲ 工作中的學生們. 圖片來自:Play

這個公園分為七個區域,其中有一個直徑 22 米的大房間,裏面懸掛了很多用氣泡膜製作的「泡泡卷」。還有一個 DIY 區域,提供氣泡膜和畫筆,供小孩子發揮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

▲ 氣泡膜主題公園 Let’s Play!Puti Puti. 圖片來自:Play

拋開復雜的技術科普和外觀設計,氣泡膜給大部分人的印象離不開「安全感」——能把容易壓壞、摔破的物件包裹好安全送達。

巴西的超市品牌 Pãode Açúcar 在 2013 年就用氣泡膜作為創意推出了一系列廣告,強調它的運輸安全性。

▲ 圖片來自:Ads of the World

甚至還有一個説法,包裹好氣泡膜還能讓跳樓的人倖存下來。

美國頂流論壇 Reddit 上曾有人認真發問:「如果你想從窗户跳下去並活下來,你需要包裹多少層氣泡膜?」

▲ 圖片來自:Mental Floss

2011 年,美國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學副教授 Rhett Allain 在專業雜誌《Wired》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用物理公式嚴謹推算出——包上 39 層氣泡膜,可以從 6 層樓(大概 20 米的高度)上摔下來並存活。

不過就連這位物理學教授也説過,千萬別親自測試,可以用假人或者物件來代替。

▲ Rhett Allain. 圖片來自: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氣泡膜很便宜,但是它卻能將很多昂貴而重要的東西很好的保護起來,這才是這項發明最不可取代的價值。有時候一項發明或設計不被看好,或許就跟氣泡膜一樣,沒有找到它的意義、定位以及競爭優勢的所在。

▲ 圖片來自:Giphy

如果氣泡膜當年還繼續努力去做牆紙,做温室保温材料,這款包裝用的寶藏設計恐怕早已被埋沒。多虧了發明它的兩位工程師的不放棄,為這項發明開拓了另外的道路,世界才有了這項優秀髮明。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Phone 手機殼  氣泡膜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