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 Apple Watch Ultra 徒步了五天四夜,我總結出這些體驗

愛範兒 於 24/10/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
你這不是 Apple Watch 吧?

衝頂 4720 米的次丁埡口時,Apple Watch Ultra 播報了每公里的時速。一模一樣的女聲,但過於響亮的聲量,讓同行的小姐姐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不「大」怎麼叫 Ultra 呢?

戴着這塊不像 Apple Watch 的 Watch,我奔赴山河來到雲南德欽,在梅里雪山北坡完成了一次五天四夜的徒步穿越。


眼睛在天堂,身體卻飽受煉獄。當然,對於 Apple Watch Ultra 也是一次歷練。

户外需要「大」手錶

49mm 在智能手錶中算「極限大」的尺寸。

拿到實物前,我一度擔心 Apple Watch Ultra 會不會讓女生的胳膊不堪重負。

事實是,它的確大,但比我想象中輕太多了。

表圈外側幾乎與我的胳膊兩側平齊,但戴起來並不突兀,更多的有點機能風。


更大的尺寸,客觀上補齊了 Apple Watch 的續航短板,也提升了户外場景的操控性。

就以最明顯改變的顯示來説,錶盤上自定義的複雜功能看得更清晰。再加上 2000 尼特的屏幕,這個亮度在户外看錶盤和運動數據毫無壓力。


增大的數碼錶冠與 Dock 鍵,給户外操作帶來了便利。

在此之前,我們佩戴的 Apple Watch 風格簡約,兩個按鍵加觸屏的交互足以使用。但在户外徒步、潛水運動的場景中大不一樣。

在户外運動進行中,更依賴的是機械操作。

因為戴着手套或是浮動水面時,觸屏操作都存在容易誤觸的情況。主流户外手錶為此,在表側設計了 4-5 個機械按鍵,並且各個突出方便按壓。


Ultra 的數碼錶冠很粗獷,戴手套也能搓動。Dock 鍵增大面積外,向外突出的設計更方便按壓。

而自定義按鍵,是讓極限運動擺脱觸屏操作的最大改變。

國慶期間我需要連續徒步五天,所以把自定義按鍵設定成了「體能訓練」。每日出發前,只要按下便開始記錄,中途要暫停或繼續,雙按自定義鍵與 Dock 鍵即可。

只有在徒步完成那一刻,才會用回觸屏結束運動。


三個實體按鍵對於 Apple Watch Ultra 來説緊湊夠用,但以徒步中體驗的來説,對於這顆自定義鍵的開發,還不夠極致。

比如當我長按自定義按鍵後,不會打開其他功能,而是出現了長按 Dock 鍵一樣的關機界面。這也會導致徒步中途要用指南針、血氧等其他 App,實體按鍵不足以支撐應用切換,依然要依靠觸屏操作。


按理説更大屏幕看到的數據也更清晰。實際徒步體驗下來,我覺得看是其次,聽更重要。

尤其在 4500m 以上海拔衝頂的階段,我每走 10 步心率就從 120 蹦到 153,雖然還有力氣抬腕但根本沒心思逐行看時間、配速等信息。

這時候,每公里的自動語音播報就是福報!


比 Apple Watch series 系列大了 40% 的音量聽起來很清晰,以至於同行戴着 Apple Watch Series 5 的小姐姐發出了「你這表不是 Apple Watch 吧!」的疑問。

在她的印象中,在山野户外要聽手錶播報音,無一例外要抬起手腕。

在 Apple Watch Ultra 上,走路自然垂手的姿勢,聽到的聲音很明亮。


如果實在要挑剔大有什麼不好,目前我能明顯感知的是,從 Ultra 換回 40mm Apple Watch 的那一刻,就像從 iPad Pro 打字換到用 iPhone 4S 打字。

特別是手指戳密碼數字的瞬間,小得不習慣,非常不習慣。

還有個細節的問題是,向上搓動機械錶冠時經常會夾到我的汗毛。無辜被拔毛幾次,感覺還是挺不爽的。

極限是 Ultra 的本質

徒步中,我詢問了幾位戴着智能手錶的同行夥伴,他們會在手錶上關注什麼?

大家最關心的主要有幾樣事情:路線、海拔、心率,還有使用頻率不高但不可缺少的血氧飽和度。


先來看路線。

在佳明、松拓的部分户外手錶中支持預裝路線,Apple Watch 可以通過第三方軟件兩步路、outdooractive、Wikiloc 來導入路線。不過梅里雪山北坡這種成熟型路線,直接用第三方 App 中分享的路線導航即可。而我跟着當地嚮導入山,無導航需求。

徒步穿越的五天,主要利用 Apple Watch Ultra 來記錄路線,應對不時之需還回溯導航了一次。


Ultra 的 GPS 系統升級了雙頻多星,在低海拔的原始密林、高海拔的無人區都能有快且細的定位。
體能訓練 App 中的地圖放大比例有限,難以看清路線的精細程度。但 Wikiloc 的路線地圖可以放大至 1:10,定位軌跡上能看到我在休息點亂竄的路徑。


定位的精準性沒有詳細的數據來測試,可佐證的場景是在衝頂 5200km 的滇藏埡口,當時下山路上遇到下雨起了濃霧,能見度只有 10 米左右。最終返營的三分之一路線,便是跟着指南針的回溯路線返回的。

回溯路線是基於 GPS 的記錄來創建。

在進山失去信號的那一刻,Apple Watch Ultra 就自動開啓了回溯路線。所以當我在半山腰打開回溯時, 權限允許通知裏展示了進山以來走過的所有路途。

循跡返回時,只需要跟着當前定位以及指針的方向就能原路走回。

同時預防迷路,我在徒步過程中也標記了多個航點,把休息點、埡口、水源、營地等重要的位置留下位置。萬一山中有突發狀況,也能跟着航點指向回到上一個營地或是安全地點。

海拔和心率,在徒步進行中、完成後都有記錄可瀏覽。

徒步進行中我會根據這兩數據來調整步幅節奏。結束後相關的爬升、階段心率也會當作今日徒步難度的一項參考值,再由此來決定明天要繼續衝,還是慢慢來。

另外關於海拔的精確性,當地嚮導説「按以往經驗,智能手錶顯示的海拔與實際大約 100m 的誤差」。我在兩處立牌實測後,Ultra 的海拔誤差在 10 米以內,精準度是相當高了。


最後一項血氧飽和度,在衝埡口的最後階段測過兩次。

上氣不接下氣的時,測得血氧在 90% 的安全值內。一來給自己吃個定心丸,身體還能吃得消;二來做個自我提醒,接下來彆着急慢點爬。

以上幾樣徒步用到的功能,在 Apple Watch Series 系列上也能體驗到。

除了 GPS 可能存在精準性、定位速度的些許區別,其他無異。而接下來的幾個「極限」場景,才是 Ultra 在户外運動裏獨有的極限性能。

  1. 露營抗凍

徒步期間需要夜宿帳篷,環境温度在 0 到 -8°C 之間。

我不習慣在夜間佩戴手錶睡覺,所以把 Ultra 放在帳篷角的收納袋中,三個露營的夜晚我從沒擔心露水受潮、低温關機這些問題。


  1. 泥水浸泡

徒步首日在泥窪路摔了一跤, Ultra 喚醒了摔倒檢測的同時邊緣糊了一層泥巴,我在水中簡單沖洗後,兩側孔內沒有污泥殘留。

除了錶帶飽經風霜蒙了一層灰色外,從屏幕到側面,這隻手錶依然看起來全新無瑕疵。


  1. 救援警笛

徒步都會攜帶一些應急裝備,例如頭燈、雨衣、保温毯,還有跟警笛同作用的口哨等。Ultra 上的警笛相當於口哨呼救的 Plan B。

打開警笛預警,聲音尖亮刺耳。

在小腿高的灌木叢裏,能聽到警報聲的範圍有 120 米以上。如果是杉樹茂密的山林,可辨識的距離需要視附近有無水流而定。無水流的山林中,辨識度在 100 米左右。水流聲大的溪水附近,能清晰辨識的範圍在 40 米左右。

那麼續航呢?

先説結論,Apple Watch Ultra 的續航時長在 30 小時以上,不過是在日常使用的情況下。如果要持續記錄 5 小時以上的運動,還是得一天一充。

在國慶之前戴着它做過一次通勤測試,第一天早上 9:24 戴上手錶,期間使用手錶記錄跑步 1 小時,直到第二天下午 18:04 手錶提醒電量剩餘 10%。


户外場景下,我用了兩種測試方式:

開啓全天候顯示,早上 10 點開始記錄了 6 小時的徒步運動,同時開啓了第三方軟件的路線跟蹤。期間還使用過血氧飽和度、多次亮屏拍照。16:05 抵達營地結束記錄時,電量剩餘 37%。

關閉全天候顯示,持續記錄了 9 小時徒步行程。期間外放了 40min 音樂,亮屏拍照時長約 30min,下山後的電量剩餘 10%。


還有延長續航的低耗能模式,在充電資源緊缺的徒步中意外好用。每次結束徒步記錄後,我會將手錶進入低耗能模式,心率、血氧、全天候等耗電項隨之關閉,在户外幫我節省不少電量。

平衡是它最大的魅力

當我問到一同徒步的朋友,對 Ultra 的印象如何?

他們最強的感知停留在「它能做一塊潛水電腦表」上。在我的徒步登山體驗中,足以證明 Apple Watch Ultra 是一塊可以克服極端環境,記錄徒步登山,以及做到救援功能的户外智能表。

一羣玩徒步的人,對它的印象卻是海洋場景?


從這塊表的錶帶分類上, Apple 給它預構了三個主要場景:高山、野徑以及海洋。跟同行的朋友聊過後才得知,之所以忽略「高山與野徑」是因為:

  1. 相比抗摔耐造、適應極端温度的功能點,下潛 40m 深度的改變更吸引眼球;
  2. 發佈會上蘋果對潛水做了更詳細的介紹,並且推出了專門應用來支持這項運動。

而高山與野徑的場景中,徒步、登山、越野跑等運動沒有另配應用的必要,提升自然都落在了 GPS 定位快速、揚聲器聲音洪亮、按鍵操作方便、救援警笛等細節上。


但就像「跑步」運動即將更新的跑道識別、步幅分析的功能,高山、野徑場景也需要更精細的記錄。

例如判斷難度的上下坡分析、最高海拔在體能訓練的記錄中沒有展現。以及語音播報中,忽略了當前海拔的重要信息。


另外無論徒步、登山還是越野跑, GPX 路線導入是一項「有比沒有好」甚至能救命的功能。如上提及,雖然 Apple Watch 支持用第三方 App 導入路線,但也會導致多開一個 App ,手錶耗電量增加的問題。

何況需要導入路線的運動,耗時都偏長。電量在 Apple Watch 上是非常寶貴的資源,能省則省。


在光線昏暗的山野森林,「日出日落時間」是一項非常必要的功能。

由於徒步全程幾乎無信號,Apple Watch Ultra 無法通過網絡顯示日出日落時間,要拍攝日出只能憑感覺預估起牀時間,安排延時拍攝的機位。

以上我提及的不足,似乎讓 Apple Watch Ultra 看起來有諸多不完美,但也不妨礙我對 Apple Watch Ultra 的肯定。

因為它是唯一做到極限運動和智能生活皆有,並且兩者都好用的手錶。


我以往接觸過不少拓展户外極限場景的智能手錶,比如三星 Galaxy Watch5 Pro、WATCH GT 3 Pro 陶瓷款。前者有預裝地圖、GPX 路線導入,後者把自由潛運動融入了智能手錶中。

這些都是讓人驚喜的功能,可惜拓展的户外場景有限。上山或是下海,只能二者選其一。

而專於户外的手錶,家中有一塊佳明 945 用於越野跑、徒步記錄,另有一塊國產潛水錶用於自由潛練習。但脱離户外迴歸日常生活,它們的功能與「智能」幾乎無關,自然從未出現在我的手腕上。


手上的這塊 Ultra 平衡了以上所有。

於户外,重新設計的麥克風、揚聲器、深度計等等,為上山下海堆砌了足夠的硬件基礎。

換回日常,與 iPhone 的和諧聯動、管理生活日程也不割裂。我依然可以抬腕看日程、呼叫 Siri 倒計時、自如查找手機。

總之,我不再需要為滿足某一場景而專門選一塊表。


那麼,什麼人需要它?

徒步中我留意到同行夥伴們的腕上裝備,有佳明、松拓這類户外手錶。也有人用着 Apple Watch S 系列、華為 Fit 手錶,還有人戴着小米手環徒步五天,激情衝頂。

而習慣了戴智能手錶 / 手環的他們,大多都屬於「又菜又愛玩」的愛好者。

專買一塊户外手錶給自己有點奢侈,畢竟使用頻率並不高。但戴着智能手錶玩户外,差點意思只能將就着用。

對於他們,Apple Watch Ultra 會是一個突出的選擇。


同行的超哥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 Apple Watch Ultra 是個省錢包的選擇。

他的徒步頻率不高,偶爾玩水肺潛水。雖然沒想過為徒步配一塊手錶,但之前他一直在糾結入手一塊潛水電腦表。但平均 6k-8k 的價格、侷限於潛水的功能讓他顧慮。

Apple Watch Ultra 是一塊 Apple Watch + 户外表 + 潛水錶的組合,價格遠低於購買三塊手錶之和,讓他無比心動。


徒步期間,我也與戴着智能設備的朋友聊了聊,他們想要一塊怎樣的户外智能表。他們給出的答案裏,把智能都放在了第一位,其次才是户外功能。

現在我們不缺智能手錶的選擇,功能上也足以滿足日常健身,但要更進一步,還是要看向更能適應極限的户外手錶。當 Apple Watch Ultra 把兩者結合,能對付極限環境,記錄運動的同時智能管理。

對户外愛好者而言多了個更「簡單」的選擇。


簡單在於當我從都市走向山野,從山野迴歸工作寫下這篇評測的時候,運動到智能的切換沒有任何割裂感,甚至會獲得意外的幸福感。

就像我在山中某刻有信號時,手腕上 Apple Watch Ultra 收到了爸爸發來的信息:

引用女兒,徒步開心,注意安全

那一刻高海拔徒步讓我身心俱疲,但爸爸的信息讓我心裏泛暖。

也像出山那天結束徒步記錄後,同樣戴着 Apple Watch 的媽媽收到了我的運動通知:

引用女兒金金完成了一項體能訓練

於是晚上我的微信裏傳來了下圖裏的問候,沒有想到曾經被我用來監督她運動的功能,被這樣用了起來。讓我有點驚喜但更多的是温暖。


而回到那句,一塊户外智能表應該要做到怎樣?我想,Apple Watch Ultra  給了我符合期待的答案。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Apple Watch Ultra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