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醜聞女王」和 LV 的新店門簾要被撞破了,她越慘越火?

愛範兒 於 09/01/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LV 與草間彌生兩位大咖近來無處不在,闊別十年,再度合作的噱頭去年年底就在東京炒得沸沸揚揚,最新一波在新宿街頭的 3D 裸眼廣告就令人直嘆新奇。


鋪天蓋地的營銷宣傳動作,就像一股浪潮席捲各地。

開放至 1 月 22 日的原宿快閃店,巨型草間彌生雕塑像從真身分裂而出。


被波點入侵的地標東京塔:


新宿街頭巨型廣告熒幕:


增上寺門前實體裝置:


東京的日與夜,已被草間彌生的圓點與 LV 的標識全線覆蓋。

在中國,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上海前灘太古裏、成都遠洋太古裏、深圳萬象城也都推出了合作系列限時店。

▲坐落於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南瓜雕塑

▲ 成都遠洋太古裏南瓜藝術裝置

▲ 上海高樓大廈中户外廣告牌

前期宣傳已下足血本,不知大家的後續消費力是否能如對方期待般強勁。

主要線下動作都放在日本與中國, 首發系列也於今年 1 月 1 日率先登陸兩國,1 月 6 日才全球上線,推出了女士和男士時裝、包款、鞋履、飾品配件、行李箱、香水等產品。下一個系列則將於 3 月 31 日起在 LV 門店發售。


LV 牽手草間彌生再發布海量產品

強強聯手,定有驚喜。就來看看此次首發聯名之作的四個主題系列,分別是 Painted Dots、Metal Dots、Infinity Dots 及 Psychedelic Flower。

Painted Dots
手繪圓點圖案是本次合作案的根源,也是在前期宣傳物料出現最頻繁的款式,靈感來自 2012 年雙方首次合作中的手繪 Monogram 硬箱。


草間彌生親自設計了每個圓點,通過繁複絹印技術和壓花印刷,追求毫釐不差的極致精確。


女士類別產品是循環出現的彩色圓點,主要呈現於成衣與手袋,透過皮件或經典塗層帆布,再現畫筆下的細膩觸感。


至於鞋履,優雅的踝靴與活力的運動鞋,通通準備好了。


金屬首飾加入繽紛色彩點綴,有點俏皮童趣,但依舊難掩高級,迸發強烈藝術張力。


男士類別則裝飾黑、白、灰、銀四款圓點,灰階冷峻,同時對比女士產品數量鋭減。

Metal Dots

Metal Dots 系列靈感源自草間的鏡面圓球——1966 年,威尼斯雙年展,她用 1500 個鏡面球打造出《自戀庭園》,堆放在展廳外的草地上,故意以每個 2 美元的低價出售。由於她本身根本沒有獲得展會的許可,當場被趕走。

昨日世人將我驅逐,今朝我讓世人追趕。這位藝術家身上永遠充滿着戲劇性。


大小不一的立體銀色金屬半球,閃爍着珠寶般的光澤,以手工方式嵌入,為本系列注入無限活力。


柔滑羊皮革與硬挺金屬亮互相映襯,將酷帥的未來感融入女性系列產品中,盡顯精湛匠藝。


通過耳環項鍊等細小物件,這一場光影浮動看得更加清晰。

Infinity Dots

熟悉草間的人看到這個系列會覺得倍加親切。之所以叫「無限圓點」,是因為於她而言,這些毫無邊界的波點,充滿可能性,搭建成一條通往無限的道路。

黑白內斂、紅白奪目、黃黑奇趣、黑紅摩登,混搭一身,碰撞激烈。


無限波點在男款產品表現得更具視覺衝擊。


手袋、太陽眼鏡、手鍊、項鍊、領帶、束髮帶等等配飾,一應俱全。


頂級聯名,質感經得起細細品鑑。


藝術感最強還是這款標誌性南瓜絲巾,鋪開如一副精緻的畫作。

Psychedelic Flower

「迷幻花朵」主題想表達的是轉瞬即逝的花期與無限流轉的波點兩者之間的矛盾。此係利取自草間 1993 年的畫作《花》。


工法繁複的刺繡、提花、剪花,呈現花朵絢爛盛開的姿態,令不管正裝抑或休閒裝都優雅玩味。


花朵形態大面積覆蓋在女性提包上更顯妖嬈,總透着幾分邪魅。


怪異波點背後,苦難造就偉大

人人都能畫波點,可為何只有草間的波點登上了藝術的至高殿堂?

因為這些波點出自她的身體,是她生命的一部分,用痛苦為原料冶煉而出,散發出來自另外一個世界怪異的美。

今天我們想從最新這波新品,脱離消費角度,深入聊聊創作背後,關於精神的苦難和重生的藝術。

説起苦難的源泉、成長的不幸,似乎總離不開原生家庭。今天的主人公也是一樣。

▲ 童年時期的草間彌生

父親冷漠,母親強勢,草間儘管出身在富裕之家,卻甚少感受到愛。小時候的她更像是母親的工具人,因父親風流成性,她被派去監視父親的一舉一動,親眼目睹父親和別人發生性行為,心中留下了需要一生去療愈的傷痕。

成年後她的第一個裝置作品,是在一條船上放滿陽具形狀軟雕塑。這就是源自她對性行為和性器官刻在骨子裏的厭惡,她親手把這些它們做出來,以減少恐懼。


因為行為異常,她在 10 歲接受醫生的診治,被診斷出患有強迫性精神病和人格解體障礙。

在患病的草間眼中,整個世界由各式各樣圓點構成。波點圖案像神秘咒語,剝奪了她原來寧靜的生活。

▲ 草間彌生繪畫作品

她選擇用繪畫釋放自身情緒,把不斷重複出現的圓點幻覺描繪下來。直面恐懼,這個習慣從此時就養成。

可初露鋒芒的才華並沒有得到母親的肯定,相反,她鄙視至極,認為繪畫是窮人的玩意,如果喜歡藝術,更應該成為符合他們身份地位的收藏家。

▲ 草間彌生家庭照

原生家庭沒有給到這位精神病患者任何應有的關懷與幫助,因為草間對於繪畫的狂熱以及日漸不受掌控的性格,母親將她趕出家門,像驅逐一個怪物一樣。

「太小、太奴役、太封建,且太鄙視女性」,草間在 1957 年離開了她眼中這樣的日本,飛往了美國追逐藝術夢想。


從那時開始,富家女過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她的畫無人問津,生活窮困潦倒,到了要撿魚販子不要的魚頭來維持温飽的地步。

但當然,沒有什麼可以阻止身體裏日益膨脹的創造力,上帝似乎借用了草間的手,來讓世人見證另外一個宇宙的神奇模樣。

▲ 1962 年 6 月創作

▲ 1964 年 12 月創作

▲ 1965 年 3 月創作

儘管如此,草間受限於她的國籍、性別,在異國他鄉並不受大眾青睞,當地金髮碧眼的男性藝術家卻具有天然優勢,他們驚歎於草間的創造力,然後轉身複製了這股創造力,以此成名。

▲ Claes Oldenburg 1962 年 9 月創作

▲ Andy Warhol 1966 年 4 月創作

▲ Lucas Samaras 1965 年 10 月創作

一次又一次,草間彌生無法賺到自己應得的財富。回想過往種種,她心灰意冷,從窗台縱身一躍,想結束這苦難的一生。幸好,沒有成功,她活了下來。

飽受精神疾病與生活打擊的折磨,身心俱疲的草間回到了祖國,在一家精神病院修養。

沉澱很長一段時間後,她繼續創作,自己的同胞卻依然無法辨識出這位天才,國人給她扣上「醜聞女王」、「不要臉藝術家」的外號。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當全世界開始關注人體彩繪時,草間才進入了國際的視野。此後隨着年月流逝,她身價倍漲,筆下的設計擁有極高商業價值,上面提到的和頂級奢侈品牌聯名合作的機會,對她來説伸手可得。

可得償所願之時,草間已經走過了不被理解的大半生。在她生命的絕大部分時間,她都是孤獨地抗爭、孤獨地煎熬。


因為精神世界與常人不一樣,家人將她推開,世人誤解她,遇到不公也無處申訴。

而對絕大部分的精神患者來説,遭遇的都是相似的疏遠和隔絕,身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牽起手來,在病患周圍圈出了一座瘋人院。

 看見因精神疾病隕落的藝術家和普通人

有人説精神疾病是上天饋贈給天才的疾病,它與才華、智慧相伴而生。

如知名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諾貝爾得主,著名博弈論創始人約翰·納什,他同時也是一位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 電影《美麗心靈》

童年被疾病、喪親之痛以及對遺傳家族精神疾病的恐懼所籠罩的挪威表現主義畫家蒙克,他筆下的《吶喊》是美術史上辨識度極高的畫作,科學家深信他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也許這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


疾病是禮物這種説法,實在殘忍。如果這是一份禮物,表面亦是插滿尖刀,要想接下禮物,必先鮮血淋漓。

1908 年瑞士精神病學家布魯勒創造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該詞時,詞根 schizo 意指「撕裂」,指的是病人內在與外在的分裂。

引用精神分裂指的是個人在意識之外築起圍牆,最初或許緩慢、難以察覺,但病情劇烈時,患者會與現實全然隔離,直到意識被圍牆完全包圍,再也接觸不到他人眼中的真實世界。

▲ 保羅·尤金·布魯勒 瑞士精神病學家

《背離親緣》一書中作者安德魯這樣表達精神分裂症:

引用死亡也許是這疾病相對輕微的部分。多數時候,患者生前的經歷讓人感到最深沉的絕望。

幻聽、幻覺、妄想、語無倫次,部分患者具有攻擊性,常伴有自我傷害的併發症。這些行為表現讓他們成為了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差異分子,甚至一度不被視為完整的人。

很長一段時間裏,醫生都粗暴地採用額葉切除手術來對待病患,極為不人道。

▲《十二猴子》

草間確實是幸運的。

她不曾遭受這些酷刑,也堅持到了最後,上天不忍心讓她提前離場。

在她的新作中,我們可以在其背後,看到更多「重生」的藝術之美。


而更多被精神疾病控制的藝術家們,早早親手結束了這場痛不欲生的戰鬥。

梵高患有精神疾病,著名自畫像中缺失的左耳,是在與畫家高更爭執後,自己揮刀割下,打包送給一個當地妓女。他 37 歲時用手槍自殺。

▲ 梵高創作的《星夜》展示了因為精神病而可能出現的光影變化

不僅僅是精神分裂這種重型精神病,現代精神疾病首當其衝的抑鬱症,也讓無數天才的人生戛然而止。

《新蝙蝠俠》導演馬特·裏夫斯受訪時表示,他的布魯斯·韋恩受到了涅槃樂隊已故主唱科特·柯本的影響。瞬間能理解電影裏要人命的憂鬱感。


涅槃樂隊的主唱、吉他手與詞曲創作者柯本,抑鬱症纏身,飲彈自盡。


看《變形金剛》系列長大的孩子其實也是聽着林肯公園的歌長大,可用歌曲給予無數人熱力量與勇氣的主唱查斯特·貝寧頓,終身難以走出童年創傷,抑鬱症狀撕扯着他,讓他最終用皮帶自縊。


設計鬼才亞歷山大·麥昆,抑鬱症的折磨與母親逝世的打擊,令他選擇在服用鎮靜劑與安妙藥後,上吊自殺。


引用死亡是沉重的果實,吃下去,醫治太多活着的病症。

世人的喝彩與稱讚或許給過他們安慰,但與精神疾病鬥爭路上的苦痛相比起來,依舊不足以把他們留下。

偉大的藝術家是耀眼的,就算隕落也矚目,倍加令人惋惜。

但我們眼中不能只有他們,因為並不是所以精神患者都擁有舉世創意,大部分患者跟你我一樣平凡。

那些罹患隱疾的人,不應該是被社會拋棄的怪物,而是亟待拯救的、正在承受巨大不幸的人。
▲《飛越瘋人院》

不管是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或是其他的精神病,對付它們需要社會的力量。

改變對精神疾患的看法,放下畏懼與偏見,是我們需要走出的第一步。


在琳琅滿目的消費品和張揚耀眼的視覺背後,或許這是我們可以注目思考的更有意義的一面。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