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過去,MacBook Pro 從小眾走向大眾

愛範兒 於 31/01/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對於 MacBook 蘋果筆記本電腦的記憶點,可能停留在 Jobs 的那句「世界上最薄的筆記本電腦」,以及從牛皮紙袋當中滑出的 MacBook Air。


楔形的設計,整塊鋁合金銑削工藝,以及極致的輕薄,在當下的筆記本電腦市場當中已不算新鮮。但把眼光放在 2008 年的市場當中,MacBook Air 則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當 Wintel 陣營,還在提及和科普「超極本」的概念時,蘋果直接用 Air 這個深入人心的詞彙,和 MacBook Air 成為了輕薄本的代表,並最終引領了不少產品的設計風格。

▲ 新 MacBook Air

一直到新 MacBook Air 拋棄了「楔形」風格,也被許多老用户稱失去了 Air 系列的風骨。

相對於「高調」又「先鋒」的 Air 系列,MacBook Pro 系列則要低調不少,但這並不意味着它不受歡迎,或者討論度不高。

相反,在蘋果曾經的規劃當中,Air 面向普通大眾,而 Pro 則面向那些專業級的用户。

▲ Jobs 與初代 MacBook Pro 圖片來自:TIME

2006 年的 MacWorld 大會上,Jobs 發佈了眾多產品,其中就包括 Mac 的一條全新產品線 MacBook Pro。

初代 MacBook Pro 在設計上脱胎於 PowerBook G4,但在處理器上則轉向了 Intel,也是蘋果第一款採用 Intel 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同時也引入了 Magsafe 磁吸充電。

MacBook Pro 產品線的樹立,並沒有像是 Air 產品那般的「高光」時刻,反而更注重於如何詮釋 Pro,以及實用主義。

Pro 就是「極致」性能

MacBook Pro 的出現,幾乎就是 PowerBook 系列的後續產品,從 PowerPC 轉向 Intel 處理器平台,也是重新規劃產品線的一個緣由。


就如同喬布斯對 Air 系列,強調的是「輕薄」,MacBook Pro 則是「性能」。

在 MacWorld 大會上,Jobs 用他極具煽動力的語言表示,「我們希望為你打造驚人的產品,但我們不知道如何用 PowerPC 來實現它們」。
「很難相信,Intel 處理器的 MacBook Pro 要比 Powerbook G5 快上 4~5 倍。」

一方面來説,彼時 Intel 處理器要比 PowerPC 性能強大太多,並且 x86 架構已然是一個主流。

▲ 圖片來自:PCMag

另一方面,也是 MacBook Pro 或者 MacBook 系列一直有蘋果官方對「雙系統」的支持,內置的 Bootcamp 能夠簡單的引導安裝 Windows 系統。

轉向 Intel 處理器平台,重新對 Mac 產品線進行梳理,引申為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實則就是蘋果想要提升 Mac 銷量,並扭轉原本處於 PC 市場劣勢的 Mac。

▲ MacBook Pro Early 2008 圖片來自:macrumors

畢竟在 2006 年,蘋果公司(Apple Inc.)還未改名,仍然稱之為蘋果電腦公司(Apple Computer Inc.),Mac 仍然是蘋果的一大主營業務。

擁抱 x86 架構,使用 Intel 處理器平台,官方對於「雙系統」的支持,就是潛移默化地將 Windows 用户逐步吸引到 Mac 平台。

畢竟,彼時的 Windows 電腦,能在設計上媲美 MacBook 的屈指可數。

▲ MacBook Pro Mid 2012. 圖片來自:learnrobotics

可以説,從 PowerPC 到 Intel,以及 MacBook Pro 的樹立,明面上是為了更強大的性能,暗地裏,Jobs 也為後續 MacBook Pro 成為「明星大眾」產品,埋下了一個伏筆。

而隨着如此開放的 MacBook Pro 問世,也讓 MacBook Pro 漸漸的擺脱了小眾選擇,而成為高端筆記本電腦繞不開的一個選擇。

Pro,何止於「性能」

倘若説初代 MacBook Pro 是落腳在 Intel 新平台這個特性上,那 2008 年、2012 年,再到 2016 年 MacBook Pro 的三代改進,則落腳在設計、工藝上。

2008 年引入了 Unibody 的設計,並在實用性上加入了 Multi Touch 觸控板,一舉拉開了與 Windows 陣營筆記本電腦的體驗差距。

▲ 配備視網膜屏幕的 MacBook Pro 圖片來自:PCMag

2012 年,蘋果則將 Retina 視網膜屏幕的概念引入 MacBook Pro,2K+ 分辨率的屏幕,加上合理的軟件縮放,進一步拔高了 MacBook Pro 系列的 Pro 屬性。

當然這些規格、設計、配置最終也逐步下放到 Air 系列當中,也逐步成為 MacBook 全產品線的一個標配。

但 MacBook Pro 就像是新技術試驗田一般,不斷地引領、定義高端便攜筆記本電腦的潮流。

▲ 配備 Touchbar 的 MacBook Pro 圖片來自:cnet

而到了 2016 年的新設計當中,對於輕薄的過度追求,也讓本應屬於全能可靠的 Pro,變得有些偏科,也搶了 Air 系列原本的風頭。

拋開設計,2016 年的 MacBook Pro 也引入了許多 PC 領域少見的特性。

▲ MacBook Pro 13/15 圖片來自:Apple

一是 TouchBar 的出現,觸控的交互方式首次出現在 MacBook 系列當中,二是大幅度縮減了接口的形式,只保留了 USB-C(雷靂)接口,三是蝶式鍵盤的流行。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三個新特性飽受爭議,除了帶來了極致的輕薄,對實用性和耐久性毫無促進。

並且,對於 Pro 系列來説,輕薄這個屬性更符合 Air 系列的特性。在 2016 年 MacBook Pro 採用全新模具後,MacBook Air 後續也採用了同類型的設計風格。


但它們二者的區分度,或者説 Pro 與 Air 的定位愈發相似與接近。

另外,2016 年到 2020 年的四年期間,Intel 處理器也沒有帶來技術上的突破,這也激發了這四年 MacBook Pro 關於輕薄設計和性能釋放取捨的矛盾。

原本在蘋果的理想當中,輕薄其實與性能釋放並不是矛盾,而是一個能夠融合在 MacBook Pro 產品裏的兩個屬性。

▲ 新舊 MacBook 們

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時期走輕薄風的 MacBook Pro,以及大力削減接口種類的做法,也影響了 Windows 高端筆記本的設計走向,鋁合金一體化也變成當下筆記本設計的一個潮流。

不知不覺地,經過近兩代的優化,讓 MacBook Pro 不再是一小撮人的選擇,而逐步地走向大眾,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個選擇。

真正的大眾化和獨樹一幟

如今,蘋果公司的盈利點在於 iPhone,以及由幾大系統所組成的生態優勢,和生態體驗。

Mac 系列或者説 MacBook Pro 每年的佔比十分穩定,並且在追求輕薄的設計之下,各個產品線的定位略微模糊。


加上 Intel 不思進取的催化劑,讓蘋果做了個推倒重來的決定。

這個決定便是再一次讓 Mac 更換陣營,並且與初代 MacBook Pro 類似,新 MacBook Pro 成為蘋果轉型的試水之作。

無論是對蘋果芯片團隊的採訪,還是一些外媒的猜測,Intel 處理器的乏力,其實只是這次轉換陣營的一則催化劑。

近些年,蘋果的多數業務和服務,以及生態建設的重點都圍繞着 iPhone、iPad 這類便攜移動設備。


而它們的 A 系列芯片,全都屬於 Arm 架構。簡單來説,iPhone、iPad 的營收主力,讓蘋果生態、多數服務業務的重心全部轉移到 Arm 架構上來,x86 架構被放棄,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重新設計,並換了全新的處理器架構,讓 2021 年的 MacBook Pro 14/16 像極了初代 MacBook Pro 的定位與狀態。


兜兜轉轉,自研 M 芯片的誕生,讓 MacBook Pro 這條深受用户喜愛的產品線,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並且關於輕薄和性能,蘋果也不再以設計為上,開始做平衡,並對之前的一些決策撥亂反正。

▲ M 芯片 MacBook 的名場面

設計團隊、造芯團隊、軟件團隊通力合作,一同重新找回了 Pro 系列原來的實用主義,以及由 M 芯片帶來的極致能效。

最關鍵的是,歸類到 Arm 架構之下,蘋果的軟件系統生態也完成了大一統。近來的 macOS 升級,在功能上開始做處理器區分,也是基於如此的緣由。


在 MacBook Pro 14 發佈之時,許多蘋果老用户都拿它與 PowerBook G4 作為對比,但從背後的產品定位以及存在意義上來看,它其實更接近於初代 MacBook Pro。

不過不同的是,初代 MacBook Pro 還屬於一個小眾產品,而如今的 MacBook Pro 已經成為 Arm 架構 PC 領域的一個大眾,甚至可以説是唯一的選擇。

Macbook Pro,以及 MacBook 系列正在成長為一個品牌,即便是去除蘋果這個前綴,仍然無法掩蓋 MacBook Pro 身上的光芒。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MacBook Pr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