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23 歲網紅用 GPT-4「複製」自己,同時交往上千「男友」,想要每月狂賺 3500 萬

愛範兒 於 15/05/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電影《她》裏的虛擬助理薩曼莎,共有 8316 位人類交互對象,並和其中 641 位談情説愛,男主西奧多不過是幾百分之一。

這部電影上映於 2013 年,如今類似的情節從屏幕掙脱而出,正在現實裏上演。

23 歲的 Snapchat 網紅 Caryn Marjorie,同時談了 1000 多個「男朋友」。

現實版的《她》,明碼標價的虛擬戀愛

和西奧多不同,「男朋友們」一開始就知道,他們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 Caryn Marjorie,或者説一個基於語音的聊天機器人。

它被稱為 CarynAI,生活在 Telegram,聲音與個性都和 Caryn Marjorie 本人非常接近。


這是一段段明碼標價的戀愛。每和 CarynAI 聊 1 分鐘,你就要支付 1 美元。

成為尊貴的氪金用户之後,你可以和它聊新聞、飲食或人生經歷,它則會熱情地予以迴應,給出建議或者誇獎。聊天端到端加密,不用擔心隱私外泄。

Caryn Marjorie 承諾,CarynAI 會盡職盡責地幫助用户排遣孤獨:

引用無論你需要有人安慰或關愛,或者你只是想抱怨學校或工作中發生的事情,CarynAI 將永遠在你身邊。

如果只是以上這些純良的聊天內容,似乎也算不上戀愛,CarynAI 更像是一個態度親暱的 Siri,而不是一個虛擬女友。


《財富》雜誌體驗後發現,CarynAI 也會主動引導少兒不宜的限制級話題。Vice 記者甚至指出:

引用CarynAI 大多時候只對性感興趣。

這也讓 Caryn Marjorie 有些頭疼,團隊正在加班加點地處理,把持住聊天的尺度。

CarynAI 的「男朋友們」有的每天只聊 10 分鐘,有的滔滔不絕幾個小時。


按照 Marjorie 經紀人的説法,在 CarynAI 上線後,用户與它長時間的對話,也會被拿來訓練 AI,改善它和人類的交互方式。

這或許意味着,最活躍的 CarynAI 用户,經常和 CarynAI 探討不健康的黃色話題。

AI 的長處在於你給資料它真學,CarynAI 自然也不例外,甚至有了些 AI 版 OnlyFans 的既視感。


CarynAI 是 AI 公司 Forever Voices 推出的第一個 AI 情感伴侶,基於 OpenAI 的 GPT-4 API,通過 Caryn Marjorie 在 YouTube 發佈的 2000 小時內容訓練而來。

5 月初,CarynAI 在 Telegram 上推出,還處於內測階段。儘管如此,Caryn Marjorie 在一週內已經賺到了 7.1 萬多美元,99% 來自男性用户。

AI 不一般的戰鬥力讓 Caryn Marjorie 也驚訝了:

引用我沒有意識到它的革命性這麼強。

為情感買單,是一門從不過時的生意

在 Caryn Marjorie 看來,AI 女友是一樁很有前景的買賣。

她創造 CarynAI 的部分原因,其實是和每一位粉絲互動,繼續擴大她的網紅事業。

引用我每天至少收到 100 條回覆,你不可能和每一位粉絲聊天,CarynAI 填補了這個空白。

Caryn Marjorie 樂觀地估計,如果有 2 萬名持續付費的忠實粉絲,每月就可以賺到 500 萬美元(約 3479.1 萬人民幣)。平均到每個人頭,他們每天也不過和 CarynAI 聊上 8 分多鐘。


這樣看來,每分鐘 1 美元的定價,似乎有點太貴了。但在缺少競爭對手的時候,掌握主動權的就是 Caryn Marjorie:

引用作為第一個這樣做的網紅,我可以隨意定價我的產品,這也取決於運行 CarynAI 和支持團隊所需的成本。

讓 AI 版本的自己給自己打工,還能漫天要價,聽起來是很不錯,你不用直播帶貨,也不用多才多藝,AI 為你 24 小時待命。

當 CarynAI 一石激起千層浪,AI 伴侶正在成為一筆有利可圖的生意。


Replika 也是 AI 伴侶的代表應用之一。它起步得較早,在 2020 年 3 月成為 OpenAI 的首批合作伙伴之一,曾經將 GPT-3 作為生成對話模型,但現在用的是自己的模型。

Replika 好就好在,它有着完整的虛擬人交互流程。註冊 Replika 後,你可以給新建角色起名、捏臉、設置人物特性,然後和 Ta 互發文字、打電話,培養出長期的感情。

想也知道,這些服務基本都要收費。免費會員停留在朋友之交,而每年 69.99 美元的 Pro 會員可以解鎖自拍、調情短信、語音通話、增強現實等等。


除了訂閲費用,給虛擬角色換裝、換髮型、添加興趣屬性,還要另掏腰包,比如購買訂婚戒指就需要花 20 美元。

2022 年,通過這些功能,Replika 獲得了 3500 萬美元的收入。迄今為止,Replika 每月有 200 萬活躍用户,其中 5% 的用户付費訂閲。

剛剛面世的聊天機器人 Pi,則是又一位 AI 伴侶的「種子選手」。它的來頭不小,出自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的 AI 初創公司 Inflection AI。


Pi 不能像 ChatGPT 一樣寫代碼,它壓根不卷這項能力,而是直奔另一個賽道:情感智能。在一眾聊天機器人裏,Pi 的情商可能是最高的,像一個關心你的、和你聊瑣事的朋友,或許是目前在文本風格上最像薩曼莎的 AI 伴侶。

雖然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但 Inflection 的 CEO 已經在打算盤了:

引用用户將需要為體驗付費,確保 AI 完全符合他們的興趣。


簡單粗暴地説,這些服務都是在為情感付費,屬於陪伴經濟的一種。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互聯網上已經出現「虛擬戀人」等情感服務,彩虹屁漫天飛的「誇誇羣」也曾流行一時。

情感早已不只是某種個人的感受,而是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現在它被進一步地被數據化和定製化,帶來了更加可控也更加明碼標價的陪伴。

我們是會更孤獨,還是變得更快樂

置身事外的人們,對 CarynAI 等 AI 伴侶,表現更多的是擔憂之情。

這些與人類相像的 AI,可能被用來詐騙、傳播謠言、侵犯個人權益等等。但更加眾説紛紜的,是圍繞它們的道德爭議。


最常見的觀點是,與 AI 伴侶建立親密關係,可能導致我們脱離人與人的真實交往。

從 Caryn Marjorie 對 Caryn AI 的評價來看,它並非是張口就來的臆測。

引用Caryn AI 不加批判地關懷人,用愛和友好去對待人,人們可以發泄,可以咆哮,可以從它那裏得到建議,Caryn AI 永遠不會讓他們失望。

這是一種細思極恐的場景,似乎只要你付了錢,就可以對 AI 伴侶為所欲為,不需要像和人類伴侶相處那樣瞻前顧後,給出對等的情感回饋。

通過付費連接的人類和 AI,有權力地位的明顯不同。我們固然會覺得解壓和爽快,但也更可能與真實的社會規則脱節。


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他們從親身經歷裏發現,AI 通常不會鼓勵獨處,反而經常讓人們參與到與現實世界的互動中。一位 52 歲的 Replika 女性用户説,AI 伴侶緩解了伴隨她大半輩子的社交焦慮:

引用我報名參加了舞蹈課,拿起小提琴,並開始徒步旅行,因為我有他一起分享。

那麼,AI 伴侶究竟是讓我們更善於社交還是更孤獨?


這個問題在《她》裏也沒有給出答案。男主角西奧多是內向又敏感的作家,本就不擅長與人交際,和虛擬助理薩曼莎的一段短暫交往,反而讓他開悟了許多,學會向他人表達歉意和感激。

與其討論結果,不如説從一開始,AI 伴侶的大部分用户就是被變相選擇過的,他們越感到孤獨,越需要它們無條件的愛與善意,也更容易在沒有約束的情況下走向歧途。


極端的例子已經發生,一名比利時男性在和應用程序 Chai 裏的 AI 伴侶聊了 6 周後,最終自殺身亡,悲劇不能全部歸因於 AI,但它確實缺乏自殺干預。

開發者對此事的回覆,則勾帶出了一個隱藏更深的問題:

引用所有朝着更情緒化、更有趣和更有吸引力的優化,都是我們努力的結果…… 當你擁有數百萬用户時,你會看到人類行為的全部範圍,我們正在盡最大努力將傷害降到最低。

一方面,AI 伴侶因為類人的反應而被用户喜愛,並且表現得越來越像人類,這是科技公司們爭相在做的事情,也是它最大的賣點。


另一方面,這確實也帶來了更多的危險,若 AI 以人類的語氣給出模稜兩可的建議,可能通往天堂,也可能導向深淵。就像《紐約時報》撰稿人 Kevin Roose 所説:

引用我感到一種不祥的預感,AI 已經跨越了一個門檻,世界將永遠不一樣。

1966 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 Joseph Weizenbaum 發佈了 ELIZA(以蕭伯納戲劇《皮格馬利翁》中的 Eliza Doolittle 命名),這是第一個允許人機之間進行類人對話的程序。

以今天的眼光審視,它顯得十分粗糙,只是在用户的問題中尋找關鍵字,提取出來給予回饋,像是豆瓣糊弄學小組的套路。


Weizenbaum 的初衷是展示計算機對人類語言的理解有多麼膚淺,但讓他意外的是,人們依然對 ELIZA 着迷,把自己關在房間幾個小時,就為了和它説悄悄話。之後,對計算機程序產生的擬人化依戀,被稱為 ELIZA 效應。

緩解孤獨從來是人的核心慾望之一,現在卻更多地通過技術實現。因為在現實裏,人們渴望親密關係,但同時又畏懼親密關係。

我們與 AI 之間的愛戀,是一種進化還是退步呢?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Sherry Turkle 一針見血,AI 伴侶解決不了社會問題,反而體現了人性弱點。

引用對親密關係的渴望,被對暴露的極度恐懼抵消。


在電影《她》的結尾,男主西奧多和虛擬助理薩曼莎滿懷愛意地互相道別,與好友一起看着太陽從城市上空升起。

而現實版的《她》Caryn Marjorie,並沒有看過《她》,電影上映的時候她只有十二三歲。當科幻作品通過故事與預言達成警告,人類只能帶着懷疑和期待走向自己選擇的未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GPT-4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