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綜《海妖的呼喚:火之島生存戰》(以下簡稱《海妖的呼喚》),評分和熱度不成比例。
同樣是玩體能對抗,綜藝《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在 IMDb 上有超過 7 千人打分,而《海妖的呼喚》僅僅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熱度之差肉眼可見。
不過,《海妖的呼喚》評價卻是實打實的高。
上線當天,節目的豆瓣評分就衝上 9.6 分。而在韓國以及上線的其他四個國家和地區,節目也全都衝入了網飛 Top10 熱播榜單。
在今年「全女綜藝」的流行風潮中,《海妖的呼喚》賺得口碑之餘,也在用一種新的綜藝敍事,向觀眾傳達一種新的荷爾蒙審美。
[b]團隊,是真正的主人公[/b]
24 名參賽者被拉到一座孤僻的荒島上,進行七天六夜的生存肉搏。《海妖的呼喚》的真人秀劇情簡單得用一句話就可以説清楚。
但節目自有其特別賣點:參賽的 24 人全員都是女兒身,卻在從事消防員、警衞員、特技演員等大眾印象中總是和男性掛鈎的職業工種。
每一位參賽者都不是泛泛之輩。她們之中,有世界消防員競技大賽的金牌獲得者,有參演過電影《柏林》《暗殺》的格鬥冠軍,還有前柔道國家代表等。24 名參賽者按照各自的真實職業被分成 6 個小組展開對抗,為職業榮譽而戰。
火之島上,每一天都將會有兩場比賽輪番上演:基地戰和競技場戰。
競技場戰很好理解,大家在場內比試項目,獲勝的小組將會贏得特別獎勵。
基地戰則是更大的看點。每當襲擊警報響起,各支隊伍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換上戰鬥服,在山林之間穿梭攻防,拔除其他隊伍基地裏的防守旗幟。
這時候參賽者比拼的,就不只是純然的武力值了。談判、聯盟、陷阱、埋伏,6 個小組彼此試探,既是神經緊繃的肉體攻防,也有步步為營的心理運籌。
軍人組擅長伏擊,警衞組以守為攻,警察組愛搞偵探查勘,消防組講求高效出擊,運動員組身手靈敏,特技演員組審時度勢。
各個小組的職業素養既是她們生存對抗的基礎能力,但也是整個節目最緊張刺激、最出乎意料的故事發展。
選擇以什麼方式、什麼策略參與對抗,無一不是折射了不同職業羣在各自工作環境中的價值追求和專業精神。職業意識和團隊合作因此串聯起整個綜藝的故事線。
用節目編劇崔珍雅的話説,雖然工作和出身不同,但基於職業而擁有相似價值觀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後,團隊就成了真正的主人公。
[b]新敍事傳達了新審美[/b]
傳統的性別展現在火之島上無跡可尋。正如某位豆瓣網友所説:
除了參賽的警察、消防員、運動員等是女性,節目的創作大腦同樣是兩位女性:導演李恩京和編劇崔珍雅。而《海妖的呼喚》則是李恩京擔任總導演的第一個節目。
在荷馬史詩中,塞壬(Siren)是擁有迷人聲音的海妖,她會用歌聲引誘海上的水手,讓船隻觸礁沉沒,船員則會成為塞壬的口腹之物。
不過,在李恩京 PD 眼中,Siren 更應該解釋成「警報」,這暗示着 24 位參演者都是美麗又危險的女人。
她希望透過這一方式,洗刷掉這個神話角色身上的污名:海妖的呼喚不是魅惑,而是女性和女性戰鬥的號角。
從策劃開始,《海妖的呼喚》便希望能更直接地展現女性力量。主創團隊強調,不要把參賽者視為女警察、女軍人、女特技演員,而是各個職業的代表。
曾經護衞過三任總統的警衞員、節目中警衞隊的隊長李秀蓮提到,自己在退役後就經常被人問到:
隨着《海妖的呼喚》的播放,大眾得以正視,女子也可以充滿力量和荷爾蒙,她們同樣有着被男性所「壟斷」的美學、氣質和品格。
權謀、血性、義氣、團隊合作;砍柴、破門、徒手挖地,無所顧忌、無拘無束。
韓國作家崔智恩評論道,當女性擺脱了男性羣體,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時,我們才能想象,「人」這個概念的範圍其實可以更寬廣。
從這個意義上看,《海妖的呼喚》不但破除了傳統上「男強女弱」的性別偏見,尤其是女性身體素質上的誤解;還向大眾傳達了一種勇武、專業、硬朗的女性新審美範式。
[b]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muscle[/b]
李宇春以「春哥」之名奪得《超級女聲》冠軍的那個夏天,距離現在已經快過去 20 年了。
《時代》雜誌在當年封面文章中如此形容道:「李宇春現象在中國帶來的震撼,遠遠超越她的歌聲。她的態度、創意及所具備的雙性演出,也挑戰了中國的傳統規範。」
但李宇春帶來的審美挑戰似乎已經永遠留在了 2005 年。
《超級女聲》之後,各種主題領域的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然而,再次在全社會引發審美觀念討論的節目,大概一個巴掌就能數完。
2018 年被稱為女團選秀元年。經過《青春有你》《創造營》等造星運動的新一輪洗禮後,青春、靚麗成為新時代的主流審美。「白幼瘦」的明星網紅批量生產,「少女感」被看作是對女性的最高禮讚。
從髮型妝容到服裝穿搭,女孩們被框在同一個標準。減齡臉、A4 腰、細長腿、直角肩、天鵝頸等新名詞不停發明,「硬幣挑戰」「反手摸肚臍挑戰」在社交網絡上蔚然流行,似乎將清單上的項目全都打勾,就能到達美的最高等級。
公允地説,女團選秀節目的主創團隊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儘管節目中不乏王菊、上官喜愛這樣的「異數」,可愛、甜美也並非女團形象的唯一標籤,但從結果上看,迥異、個性的女性人設終究是敵不過強大的社會規訓。
樣貌普通的選手就是「達不到最高標準」,長相漂亮的妹妹就是「心動的感覺」。為求在競演投票中繼續生存,練習生們也必須有限度地向規則屈服,向「白幼瘦」審美看齊。結果,我們記住的,還是楊超越、虞書欣這樣女性氣質溢出的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浪姐》的出現自有其價值。
因為直面年齡焦慮,節目掀起了全社會對 30+女性的熟齡魅力的關注,還帶動了「她綜藝」的風潮。可惜的是,如今,節目播出到第四季,卻只剩下一些不痛不癢的微博熱搜。
《浪姐》的疲軟和失焦似乎是命中註定。
回看第一季,每個姐姐見面打招呼時,總是免不了「你好白啊!」「你腿好長啊!」等彩虹屁式的誇讚;她們的公演舞台,也在每一場觀眾投票中演變成同一種勁歌熱舞的表演模板。
儘管節目的初心是號召女性擺脱中年焦慮活出自我,但在競演綜藝的敍事規則下,《浪姐》還是無可避免地讓姐姐們用「服美役」的方式,複製傳統「白幼瘦」的審美取向。這無疑是和其「打破女團定義」的使命背道而馳。
屠龍者最終成為惡龍,去年的王心凌和今年的美依禮芽便是結果。
這也印證了女性主義獨立媒體人安迪·澤斯勒的想法: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和注意力讚揚女明星用她們的美貌和魅力「重新定義」女性主義或者「顛覆傳統」了。
無論是古早時期的《超級女聲》,還是近些年來的《青春有你》《創造營》和《浪姐》,它們都是用唱跳的方式詮釋女性形象的視覺奇觀。因此,節目對多元化審美的倡議和導向,始終陷落在進步和退讓之間,從而無法擺脱男性凝視的結果。
反觀《海妖的呼喚》築構的世界觀,荒島生存的環境裏不談高遠的價值,只信仰肉體的荷爾蒙。但心眼明亮的觀眾都可以感受到,節目中對個體力量的推崇,也是對韓國職場女性的鼓舞。
《海妖的呼喚》最後的鏡頭沒有定格在勝利者的慶禮,而是再次響起了「出發」的號召。這個結局或許正是主創團隊對女性職業困境的理解和寄願。正如李恩京 PD 所説: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同樣是玩體能對抗,綜藝《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在 IMDb 上有超過 7 千人打分,而《海妖的呼喚》僅僅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熱度之差肉眼可見。
不過,《海妖的呼喚》評價卻是實打實的高。
上線當天,節目的豆瓣評分就衝上 9.6 分。而在韓國以及上線的其他四個國家和地區,節目也全都衝入了網飛 Top10 熱播榜單。
在今年「全女綜藝」的流行風潮中,《海妖的呼喚》賺得口碑之餘,也在用一種新的綜藝敍事,向觀眾傳達一種新的荷爾蒙審美。
[b]團隊,是真正的主人公[/b]
24 名參賽者被拉到一座孤僻的荒島上,進行七天六夜的生存肉搏。《海妖的呼喚》的真人秀劇情簡單得用一句話就可以説清楚。
但節目自有其特別賣點:參賽的 24 人全員都是女兒身,卻在從事消防員、警衞員、特技演員等大眾印象中總是和男性掛鈎的職業工種。
每一位參賽者都不是泛泛之輩。她們之中,有世界消防員競技大賽的金牌獲得者,有參演過電影《柏林》《暗殺》的格鬥冠軍,還有前柔道國家代表等。24 名參賽者按照各自的真實職業被分成 6 個小組展開對抗,為職業榮譽而戰。
火之島上,每一天都將會有兩場比賽輪番上演:基地戰和競技場戰。
競技場戰很好理解,大家在場內比試項目,獲勝的小組將會贏得特別獎勵。
基地戰則是更大的看點。每當襲擊警報響起,各支隊伍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換上戰鬥服,在山林之間穿梭攻防,拔除其他隊伍基地裏的防守旗幟。
這時候參賽者比拼的,就不只是純然的武力值了。談判、聯盟、陷阱、埋伏,6 個小組彼此試探,既是神經緊繃的肉體攻防,也有步步為營的心理運籌。
軍人組擅長伏擊,警衞組以守為攻,警察組愛搞偵探查勘,消防組講求高效出擊,運動員組身手靈敏,特技演員組審時度勢。
各個小組的職業素養既是她們生存對抗的基礎能力,但也是整個節目最緊張刺激、最出乎意料的故事發展。
選擇以什麼方式、什麼策略參與對抗,無一不是折射了不同職業羣在各自工作環境中的價值追求和專業精神。職業意識和團隊合作因此串聯起整個綜藝的故事線。
用節目編劇崔珍雅的話説,雖然工作和出身不同,但基於職業而擁有相似價值觀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後,團隊就成了真正的主人公。
[b]新敍事傳達了新審美[/b]
傳統的性別展現在火之島上無跡可尋。正如某位豆瓣網友所説:
引用整個綜藝最好的一點是從來沒有強調過 ‘女’,卻是完完全全的全女綜藝。
除了參賽的警察、消防員、運動員等是女性,節目的創作大腦同樣是兩位女性:導演李恩京和編劇崔珍雅。而《海妖的呼喚》則是李恩京擔任總導演的第一個節目。
在荷馬史詩中,塞壬(Siren)是擁有迷人聲音的海妖,她會用歌聲引誘海上的水手,讓船隻觸礁沉沒,船員則會成為塞壬的口腹之物。
不過,在李恩京 PD 眼中,Siren 更應該解釋成「警報」,這暗示着 24 位參演者都是美麗又危險的女人。
她希望透過這一方式,洗刷掉這個神話角色身上的污名:海妖的呼喚不是魅惑,而是女性和女性戰鬥的號角。
從策劃開始,《海妖的呼喚》便希望能更直接地展現女性力量。主創團隊強調,不要把參賽者視為女警察、女軍人、女特技演員,而是各個職業的代表。
曾經護衞過三任總統的警衞員、節目中警衞隊的隊長李秀蓮提到,自己在退役後就經常被人問到:
引用女人也可以當總統警衞嗎?消防隊隊長金賢雅也表示,消防員「是一份依靠偏見生存的職業」,民眾甚少知道也很難相信,居然會有女性的消防員。
隨着《海妖的呼喚》的播放,大眾得以正視,女子也可以充滿力量和荷爾蒙,她們同樣有着被男性所「壟斷」的美學、氣質和品格。
權謀、血性、義氣、團隊合作;砍柴、破門、徒手挖地,無所顧忌、無拘無束。
韓國作家崔智恩評論道,當女性擺脱了男性羣體,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個性時,我們才能想象,「人」這個概念的範圍其實可以更寬廣。
從這個意義上看,《海妖的呼喚》不但破除了傳統上「男強女弱」的性別偏見,尤其是女性身體素質上的誤解;還向大眾傳達了一種勇武、專業、硬朗的女性新審美範式。
[b]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muscle[/b]
李宇春以「春哥」之名奪得《超級女聲》冠軍的那個夏天,距離現在已經快過去 20 年了。
《時代》雜誌在當年封面文章中如此形容道:「李宇春現象在中國帶來的震撼,遠遠超越她的歌聲。她的態度、創意及所具備的雙性演出,也挑戰了中國的傳統規範。」
但李宇春帶來的審美挑戰似乎已經永遠留在了 2005 年。
《超級女聲》之後,各種主題領域的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然而,再次在全社會引發審美觀念討論的節目,大概一個巴掌就能數完。
2018 年被稱為女團選秀元年。經過《青春有你》《創造營》等造星運動的新一輪洗禮後,青春、靚麗成為新時代的主流審美。「白幼瘦」的明星網紅批量生產,「少女感」被看作是對女性的最高禮讚。
從髮型妝容到服裝穿搭,女孩們被框在同一個標準。減齡臉、A4 腰、細長腿、直角肩、天鵝頸等新名詞不停發明,「硬幣挑戰」「反手摸肚臍挑戰」在社交網絡上蔚然流行,似乎將清單上的項目全都打勾,就能到達美的最高等級。
公允地説,女團選秀節目的主創團隊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
儘管節目中不乏王菊、上官喜愛這樣的「異數」,可愛、甜美也並非女團形象的唯一標籤,但從結果上看,迥異、個性的女性人設終究是敵不過強大的社會規訓。
樣貌普通的選手就是「達不到最高標準」,長相漂亮的妹妹就是「心動的感覺」。為求在競演投票中繼續生存,練習生們也必須有限度地向規則屈服,向「白幼瘦」審美看齊。結果,我們記住的,還是楊超越、虞書欣這樣女性氣質溢出的代表。
在這樣的背景下,《浪姐》的出現自有其價值。
因為直面年齡焦慮,節目掀起了全社會對 30+女性的熟齡魅力的關注,還帶動了「她綜藝」的風潮。可惜的是,如今,節目播出到第四季,卻只剩下一些不痛不癢的微博熱搜。
《浪姐》的疲軟和失焦似乎是命中註定。
回看第一季,每個姐姐見面打招呼時,總是免不了「你好白啊!」「你腿好長啊!」等彩虹屁式的誇讚;她們的公演舞台,也在每一場觀眾投票中演變成同一種勁歌熱舞的表演模板。
儘管節目的初心是號召女性擺脱中年焦慮活出自我,但在競演綜藝的敍事規則下,《浪姐》還是無可避免地讓姐姐們用「服美役」的方式,複製傳統「白幼瘦」的審美取向。這無疑是和其「打破女團定義」的使命背道而馳。
屠龍者最終成為惡龍,去年的王心凌和今年的美依禮芽便是結果。
這也印證了女性主義獨立媒體人安迪·澤斯勒的想法: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和注意力讚揚女明星用她們的美貌和魅力「重新定義」女性主義或者「顛覆傳統」了。
無論是古早時期的《超級女聲》,還是近些年來的《青春有你》《創造營》和《浪姐》,它們都是用唱跳的方式詮釋女性形象的視覺奇觀。因此,節目對多元化審美的倡議和導向,始終陷落在進步和退讓之間,從而無法擺脱男性凝視的結果。
反觀《海妖的呼喚》築構的世界觀,荒島生存的環境裏不談高遠的價值,只信仰肉體的荷爾蒙。但心眼明亮的觀眾都可以感受到,節目中對個體力量的推崇,也是對韓國職場女性的鼓舞。
《海妖的呼喚》最後的鏡頭沒有定格在勝利者的慶禮,而是再次響起了「出發」的號召。這個結局或許正是主創團隊對女性職業困境的理解和寄願。正如李恩京 PD 所説:
引用希望觀眾看完《海妖的呼喚》後,能有嘗試一下那個職業的想法。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