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音樂而生,Sony 音頻的變與不變

愛範兒 於 14/10/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提起 Sony 的 Walkman,相信會勾起不少讀者的懷舊情緒,可能不禁回想起當年懷揣着 CD 機、卡帶機乃至後來被統稱為隨身聽的數字音樂播放器時,戴着耳機沉浸於音樂世界裏的時光。

從某種意義上,Sony Walkman 開創了便攜音樂的「耳機時代」,引領了音樂隨身聽的生活方式,並持續影響我們至今。

事實上,將音樂刻在企業基因裏的 Sony,不僅僅推出消費級的音頻終端產品,而且在音樂創作,音樂發行等領域亦頗有建樹,Sony 音樂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音樂版權商之一。

可以説,Sony 對於音樂生態領域,早就完成了全鏈路的行業佈局。

最近隨着 Sony WF-1000XM5 的發佈,Sony 為其音頻產品線煥新了品牌 Slogan——「For The Music」,即「為音樂而生」。


在這句 Slogan 的背後,是 Sony 從創作到傳播再到聆聽的一套完整且龐大的音樂生態產業鏈。

Sony 在這個音樂生態裏,已經成為連接創作者和音樂愛好者之間的一道重要「橋樑」,通過全力支持創作者的願景,試圖為更多的音樂愛好者帶來更動聽、更真實、更舒適的音樂體驗。

將動聽的音樂,從歌者口中完整地傳遞到聽眾的耳朵之中,這是 Sony 在近 70 餘年裏,持續在做,並且相當擅長的事情。


帶着全新的品牌面貌,Sony 中國最近在上海的 BEACH NO.11 音樂藝術空間舉辦了一場「2023 Sony 音頻分享交流會」。

相比起能夠一站式面面俱到地看遍 Sony 主要業務線內容的 Sony Expo Sony 魅力賞,此次的Sony 音頻交流會給我的感覺,更像是聚焦於 Sony 音樂板塊的「小型魅力賞」,主要向我們展示了 Sony 在音樂生態領域的綜合實力。

為創作而聲,人人皆是創作者

分享與交流,是這次 Sony 音頻活動的兩個核心關鍵詞。暌違三年,我們再次得到了與Sony 日本工程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他們也站在產品研發工程師的角度,分享了Sony 音頻產品的一些工業細節和創新需求。

不難看出,在新媒體和社交網絡日益發達的時代趨勢下,用户的需求和場景都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直接推動了Sony 音頻產品的諸多變革。

來自Sony 總部的麥克風設計工程師篠原幾夫和耳機聲學設計工程師潮見俊輔都承認,面對來自個人創作者羣體日漸劇增的需求,Sony 也樂於擁抱全新的產品研發理念,為個人創作者們提供同樣專業的創作工具,並且能夠適用於個人創作者的使用情景。


從業近 35 年的篠原幾夫,率先向我們分享了電容式麥克風 C-80 的誕生故事。

他表示,Sony 內部也是在近幾年關注到,隨着 UGC 視頻內容的盛行,和居家工作的普及,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會在自己的家中使用麥克風來錄製音樂、視頻解説詞等等。所以,Sony 想要為這些個人創作者,研發一款可以在類似家庭這類小空間裏使用的小巧麥克風。


讓麥克風更小巧的同時,Sony 也希望這支麥克風能夠提供乾淨、温暖的清晰人聲,達到專業級的水平。

所以 C-80 理所應當地集成了Sony C 系列麥克風長達 60 多年的研發經驗,採用在業界有着「傳奇」之稱的 C-800G 麥克風相同的振膜材料,延續大師級麥克風 C-100 的同款拾音頭結構,配備了約 25mm 直徑的大振膜電容拾音頭。

我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也入手了這款麥克風,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做工相當精緻,而後體驗下來,會發現它錄製出來的人聲會變得更加磁性更加好聽。

心型指向讓 C-80 能夠聚焦於前方的人聲,然後屏蔽其後方和側方的聲音,而且雙振膜的設計有效抑制了鄰近效應而有可能帶來的聲音失真情況。對於人聲的錄製, C-80 的心型指向有着高靈敏拾取特性,可以讓主播用較輕的聲量來錄製出清晰的人聲。


面對家庭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動態干擾(一些環境噪音和大動態聲音的輸入),C-80 的定值衰減(PAD)可以提供 10 分貝的動態餘量,能減少因聲音輸入過多(瞬態峯值)而引起的失真,可以幫助用户去錄製大動態音樂時,音頻依然能夠穩定地輸入,做到相對出色的還原。
而 C-80 配備的 Low Cut 低切濾波器可以消除不必要的低頻噪音(截止頻率 70Hz),減少周遭環境聲對聲音錄製的影響,令創作者在簡易環境中可以獲得更接近錄音棚級別的錄製效果。

配音演員、音頻工作者, B 站 UP 主胖雪人 Ozu 也是Sony C-80 電容麥克風的用户。作為音頻工作者,他認為聲音演繹是立命之本,而麥克風是聲音呈現效果的重要工具。


用過了很多麥克風的胖雪人,最終選擇了Sony C-80 電容麥克風作為常用錄音設備之一。他認為:

引用C80 是一支符合當下人聲主流審美的好聽的話筒,和Sony 其它音頻產品一樣,有着無微不至從用户出發的各種設計,用創意和科技的力量,給予滿滿的工作倖福感。

總體而言,C-80 以更加輕巧靈活、親民的價格,踐行「每個人都可以是聲音創作者」的產品理念,讓音頻收錄不再侷限於專業演播室。


接下來,一直從事耳機聲學設計工作的潮見俊輔,分享了 2023 最新發布的Sony 首款開放式監聽耳機 MDR-MV1 的誕生背景,從音質、佩戴舒適性、連接性和易用性等多方面詳細介紹了音頻黑科技,講述瞭如何通過一個耳機實現空間音頻創作中,傳統 13 聲道音箱的效果。

和 C-80 一樣,MDR-MV1 的應用場景,也是那些把家當做工作室的個人創作者們,而音樂製作的趨勢,也正從大規模錄音棚向家庭錄音室變化,音樂發行者也從廠牌向個人變化。


另一方面,空間音頻的製作也更革新了製作者們的工作流,為了滿足高品質的空間音頻製作,則需要 13 聲道音箱的監聽環境。而 MDR-MV1 給出了通過耳機來充實空間音頻製作環境的解決方案,使用集成在 DAW(數字音頻工作站)插件中的虛擬器,製作更高品質的立體音頻音源,得以將創作者從場所的制約解放出來,可以更加高效地進行空間音頻的創作。


在產品定義上,Sony 是這樣描述 MDR-MV1 的:「這是一款適用於空間音頻製作的創作者使用的開放式監聽耳機。」相較於以往經典型號的Sony 監聽耳機,MV1 在音質、舒適佩戴、實用性上都作出了優化。


對於監聽耳機來説,追求音質表現,是為了正確再現創作者的意圖,所以 MDR-MV1 採用了後背開放式設計,聲音不再因為耳機外殼的密閉而發生明顯改變。

無論是面對立體聲 Hi-Res 高質量音源,還是支持空間環繞的 360RA Object 音源,MV1 開放式設計都能夠有效地減少耳機腔體內部的反射聲,抑制信號處理賦予的反射音的影響,正確地還原聲場,同時能最大程度復現空間音頻信號處理的效果。


另外,將連接驅動單元的前面和背面的開口設計得較寬,也是為了讓耳機阻尼的通氣控制達到最有效果。能排除不需要的空間共鳴,也可以進行無音染、自然充實的低頻再生,還原創作者原本意圖的聲場。

為滿足音源製作中較高要求的空間表現和超頻響範圍,Sony 專門開發了一個支持 5Hz~80000Hz 的耳機驅動單元,並在驅動單元背面直接連接音頻倒相管,優化振膜的動作,改善低頻過度特性。


在現場配合播放器去試聽,甚至走進了錄音棚淺淺地聽了一段現場演唱的歌曲 Demo 之後,我會覺得 MDR-MV1 的聲音非常純正,聲音沒有任何修飾的前提下,提供了不錯的三頻銜接和動態展現,具有不俗的温厚感,三頻之間有着非常好的分離度,音場極為寬廣的同時,聲音也有很好的定位感,非常適合用來聽有空間感和現場感的音樂。


另一方面,作為生產力工具,監聽耳機需要滿足長時間佩戴的需求,為此Sony 對 MDR-MV1 作出了極致的輕量化處理,最終將整機重量降低至 223g 的輕盈水準,配合相對舒適的耳罩,能夠滿足長時間的舒適佩戴。

為聽音而聲,引領用户聽音習慣的升級進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Sony 音頻的消費終端產品會更為熟悉一些。包括耳機和播放器都是備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從發展歷程來看,Walkman 也引領着消費者的聽音習慣,從最初只能在固定場所面對繁雜的設備來欣賞音樂,再到Sony Walkman 開創了「隨身聽」的習慣,接着迎合移動互聯網的流媒體浪潮,都可以看到Sony 活躍於其中的身影。

在流媒體時代,Sony 雖然不算是最為激進,變化最快的那一個,但他們依然選擇了創新求變之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例子,就是Sony 引以為傲的「金磚」播放器 NW-WM1 系列機型,在第二代產品更新之時,引入了 Android OS。

Sony 也很直接地解釋了這麼做的目的:

引用為了讓燒友能隨時隨地以高音質,輕鬆地享受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我們將安卓系統,帶進了 NW-WM1M2 裏。

有了 Android 系統之後,用户可以盡情地享用諸如 Apple Music、網易雲音樂、QQ 音樂以及Sony 精選等流媒體音樂服務。與此同時,儘管用上了 Android,但 Signature 系列對高音質的追求,並未有半分妥協的跡象。


Sony 工程師告訴我們,引入了 Android 系統之後,機身內也不得不引入更多的射頻模塊,例如 WiFi 網絡模塊和更高規格的藍牙模塊,甚至是 GPS 等等。加上更大更好的屏幕,勢必會帶來更大的干擾,對聲音造成很大的影響。


為此,Sony 用 S-Master HX 芯片來減少聲音處理的鏈路,在放大器輸出之前,聲音信號將全部以數字形式存在,最大程度減少元器件運作噪聲的感染,讓信號輸出更加乾淨,保持對高質量音質的極致追求。


不得不説,在Sony 眾多音頻產品裏,Just ear 對我來説應該是最具吸引力的,即便是拔掉 4.4mm 平衡口耳機線換上 3.5mm 耳機線來連接手機,它也有着極其動人且面面俱到的聲音表現,令我印象極為深刻。

四十餘年的 Walkman,Sony 的變與不變

常言道,萬物皆在變化,變是不變的永恆。有需要恪守的不變,也有順應時節的變化而變化。

對於Sony 音頻而言,一直變化的,有產品與技術的創新和迭代,有服務體驗和功能的提升,也有系統的開放與包容。而從未變化的,是Sony 對產品以及服務的極致追求。

▲ 這,是一塊「金磚」播放器

在「金磚」、「黑磚」乃至我很喜歡的 ZX700 播放器身上,也印證了Sony 音頻的變與不變。變化的是順應潮水流動的方向而用上的 Android 系統生態;不變的是對高品質音樂聆聽的核心追求。

在 For The Music 這句 slogan 的背後,其實是Sony 早已在建設的一塊宏大藍圖,它從聲音內容的創作伊始,到過程的製作發行,最後再到消費終端得以被聽見,都可以收歸於Sony 的技術設備和服務體系之中。


知名製作人,編曲人,職業樂手賈軼男在活動現場也分享了他眼裏的Sony :

引用某種程度上講,這個世界上太多太多音樂與聲音,是Sony (產品)先聽見,進而才被世人們所聽到。

他的女兒賈子葉在錄製簽約環球音樂後的第一張 EP 專輯時,也是用上了經典的 C-800G 麥克風和 MDR CD900-ST 監聽耳機。這也是賈軼男最喜歡的話筒和監聽耳機。


當被問及Sony 在音樂領域的優勢所在時,Sony 影音產品市場部高級總監陳巍認為,Sony 在音樂行業裏的長期積累和完整產業鏈都是相對罕見的。

引用秉承「For the Music」(為音樂而生)品牌理念,憑藉完整音樂產業鏈優勢和積累的Sony 音頻業務,在當今數字流媒時代,Sony 將通過標杆級好產品、黑科技,構建創作者、音樂愛好者無縫交流的橋樑。

技術引領,生態為輔,應該是Sony 構建這道溝通橋樑的先決條件。

從創作、錄製製作、到版權發行、播放聆聽——浸潤音樂領域已經有 70 餘年歷史的Sony ,接下來也將憑藉自己的技術、內容、產品和服務,繼續為音樂領域貢獻着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也期待着Sony 能夠繼續為行業和消費者帶來新的驚喜,讓 Walkman 這個象徵着青春與活力的品牌,能夠歷久彌新。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Sony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