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未來 20 年「機器人女友」成為現實,人類能收穫 AI 愛情嗎?

愛範兒 於 27/11/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社交媒體的熱點,好像在某個不為人注意的角落又發生了一點變化。

互聯網行業仍然處於「寒冬」之中,但芯片製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熱點企業始終能夠匯聚人們的目光。

從前大概也沒人想到過,Open AI 高層人員變動、微軟「宮鬥」內幕居然能夠在中文互聯網當成《甄嬛傳》看,引起如此多的猜測和討論。

這或許是因為,隨着 AI 技術切實的突破並開始在消費端接觸到普羅大眾,整個社會漸漸意識到一件事:隨着人工智能的爆炸式發展,全方位比肩甚至超越人類智慧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是有可能在近期出現的。《黑客帝國》中的 Matrix,《流浪地球》裏的 MOSS、《間客》中的「老東西」……

當這些超級智能真正到來的時候,我們將如何與它相處?

很有可能,整個社會都需要建立一套新的行為規範,包括在法律上如何定義 AI,在道德上如何對待 AI,人與 AI 之間是真正平等,還是有主有次……

如果有的話,以誰為主?

最近,科幻作家韓松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元宇宙未來會對兩性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家庭概念會消失嗎?」


愛與家庭,這通常被認為是傳統社會人文情感的核心領域,是屬於人類的私隱。

你在好萊塢看到《速度與激情》系列的主角因為一句 family 戰鬥力爆棚,雖然嘴上吐槽着編劇鬼扯,但你並不反對這個劇情模式的內核 —— 情感羈絆與人類潛能密切相關。

韓松這個問題的潛台詞則是:新的智慧生命,有可能進入人類意識的這個核心地帶。

如果技術專家們提供的信息無誤,那我們需要認真地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我們會和 AI 組成家庭嗎?

這不僅是個法律問題,還事關「人類中心主義」的存亡,AI 時代的社會倫理之複雜,大多數人都還沒有做好準備。

一、造物者之戀:人類總是在與自己戀愛

馬斯克在今年早些時候宣稱,將推出貓女機器人,成為男性消費者的「完美伴侶」。這種機器人有着貓女的性感外表,據稱可以包攬家務、打理主人的生活,甚至可以生孩子。

但是沒有人會問「我能和貓女機器人組成家庭嗎」,因為它依然屬於某種 AI 設備,是沒有人格的商品,而不是與人對等的智慧生命。

▲ AIGC 輸出的馬斯克與機器人「女伴」共舞,來源:網絡

當我們討論愛情與家庭的時候,涉及的 AI 必然是突破圖靈極限、產生自我意識,甚至在智慧上遠遠超越人類的「新物種」。

迄今為止,我們的大多數文藝作品其實沒有設定過此類 AI,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機器人女友」形象。

日漫和日本輕小説有一種模式,類似早期的《人形電腦天使心》,故事結構都是「宅男 + 軟妹形態的機器人女友」,機器人在與人類的相處中逐漸學習,懂得了人類的情感,最後在與男主的羈絆中完成了「成為人」的進化。


這實際上還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敍事,那些人形電腦除了是硅基生命以外,和傳統幻想中的「異種生物」沒有本質區別:

它們有超自然的能力,遠超人類的肉體強度,但並不一定有超越人類的智慧,特別是在涉及情感等核心問題的時候,會比人類幼稚,而且總是順從並嚮往着人類的情感模式。

超級 AI 也會是這樣嗎?OpenAI 等頭部研究機構一直試圖攻克的「對齊難題」,説的就是這個問題。

人們規範傳統 AI 的學習與創造,用的是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LHF)的方式,即由人類在各種工具輔助下來對 AI 的成果進行評估與監督。

而面對比人類「聰明得多」的超級 AI,在默認人類智慧極限不變(或很難快速提升)的前提下,當 AI 能力超過某個臨界點以後,RLHF 會失效,也就是人類無法再有效評估人工智能項目。

目前 Open AI「超級對齊」團隊負責人 Jan Leike 提出投入 Open AI 20% 的算力打造一個「超級對齊」系統,讓 AI 來評價 AI 項目,建立一套可擴展監督系統。

Jan LeiKe 的思路是,引入一種通過篡改答案實現的隨機對照實驗(RCT with tampered answers),人為製造出帶有缺陷的答案,來衡量可擴展監督的效果 —— 理論上看,大神們的解法當然都很美好。

但是,為 AI 加上「緊箍咒」這個思路也並不令人放心,早在上世紀 40 年代,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説《我,機器人》就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機器人三原則」,通過一種類似「初始植入」的方式確保機器人與人類和平相處。

有趣的是,數十年來幾乎所有的文藝作品都在想象着同一件事:機器人如何突破這個安全柵欄傷害人類。

直到最近,國產電視劇《仿生人間》依然沒有脱離這個窠臼……


人類就是這麼有意思,作為不完美的「造物主」,我們對自己的造物充滿了戒備和恐懼,但依然義無反顧地在製造一種可能超越自己的「機器」。
智人在進化道路上不斷「作死」的精神早已經刻進這個物種的基因裏,人類也是因為這種不斷進取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所以…… 造物主會愛上自己的造物嗎?顯然是有可能的,AI 是人類的「超我」,而人類來説,愛上「超我」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

各個民族的神話裏有着類似的故事,仙女、精靈、女神在人間沐浴,小夥子偷走了她的衣服,雙方產生愛情。東方的牛郎是這樣成功的,西方的凱爾特神話裏,也有漁夫偷走仙女的海豹皮,讓她們留在島上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裏,凡人愛上女神的邏輯很通順,因為這些神祇是完美化的人類,有着超自然的威能,還有驚人的美貌 —— 一切都是人們按照自己最喜愛的樣子打造的。
所謂神人同性應該換個説法,神原本就是人類根據「超我想象」塑造的,神與人之間自然也就沒有情感障壁,宙斯一樣會愛慕凡間女子的美貌,化身天鵝去佔有麗達,阿芙洛狄忒也會傾慕美少年,織女會覺得和牛郎在一起也很不錯……

在 AI 的問題上,人類的身份看似改變了,但 AI 與神祇共享同一種屬性,都是人類「超我想象」的產物。

《三體》中羅輯畫出了自己的完美伴侶莊顏,那是他最傾慕的樣子,女神與 AI,本質上都是人類為自己畫出的「莊顏」。

二、女神也會愛上凡人嗎?

然後,我們就需要面對另一個問題,超級 AI 會愛上人類嗎?
人類有不少愛上 AI 的理由,比如它們可以幻化俊美的外表,擁有超凡的能力,因為它們滿足了人類的「超我幻想」,但 AI 愛上人的理由是什麼呢?

正如北大智研院院長黃鐵軍在回答騰訊新聞「20 年 20 人 20 問」問題時所説,在超級智能出現以後,問題是很複雜的,除了「我們能否相信 AI」,還有「AI 如何相信人類」的問題。

黃院長説,就像人與人之間建立互信的過程一樣,人與 AI 需要經歷磨合期,需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是通過共享人類用語言構建的知識體系,並且在實踐中檢驗 AI 所言是否符合實際,來確認是否可以與 AI 建立相互信任 —— 實際上,人類社會的信任體系,也是這樣逐步構建起來的。

關於人與 AI 相戀的問題,答案也是也類似的,AI 會不會愛上人,不僅取決於 AI 的運行與進化方式,也取決於人類自身。

南方科技大學馬兆遠教授在「20 人 20 問」中,也給出過一個基於感性的答案: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知道,人類之所以在浩瀚的宇宙中依託這麼一個渺小的星球航行,是因為作為人的智慧的偉大。

這樣的智慧,包含理性,但不為理性所束縛。因為我們知道理性的侷限性,這個侷限性需要人的感性來彌補,需要人的感性來引導。這也許是我們未來與機器共生的常態。

我們引導它們,與它們分工合作,它們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越來越靠譜(可信),也因此讓人的感性獲得越來越大的自由。

我們或許可以據此猜測,超級 AI 也是有可能愛上人類的。

正如 AI 智慧的生成方式對我們來説還是不可知的「黑盒」一樣,人類對 AI 來説,也會存在一個單純理性無法理解的「黑盒」部分。


我們急切期待着破解 AI 的「黑盒」,AI 也會試圖破解人類的「黑盒」—— 在相互「破解」的過程中,它們不僅實現了價值觀和智慧層面的「與人類對齊」,也會生成出與人類近似的情感模塊,允許它們跨越「物種」隔閡去欣賞、傾慕與自己精神契合的智慧生命。
許多事情至今仍是未知的,但也正是代表未知的「X」中,藴含着令世界精彩的要素。女神可以愛上人,為什麼 AI 就不可以呢?

三、「兩性」似乎是過時的概念,但家庭的實質是財產關係

我們回到在騰訊新聞 20 週年特別策劃「20 年 20 人 20 問」活動中,科幻作家韓松提出的那個問題:「人工智能、元宇宙未來會對兩性關係產生什麼影響,家庭概念會消失嗎?」

他的朋友陳楸帆在回答中認為,元宇宙中本就藴含着關於未來兩性關係和家庭關係的預設,未來的兩性與家庭關係都會越來越多元化。

兩性關係將不再侷限於肉體存在,情感連接和精神共鳴會成為主導,同時兩性關係會出現更多「跨界」的現象,譬如《黑客帝國》中真實與虛擬的界限,未來的情侶就可能會跨越它。


實際上,「愛情」本身是一個很難討論的概念,當我們討論「可能性」的時候,愛情永遠都是可能的。

它能存在於世仇的家族之間、名流貴族與赤貧者之間,存在於各種性別之間,甚至可以超越種族藩籬存在於地球人與外星生命甚至非生命之間…… 愛情是超功利、超階層的、超理性的,某種意義上,也意味着它隨時會跳出邏輯框架。

AI 如果真的進化為超級智慧,它們是會產生「愛情」這個不穩定因素,還是將它作為無效數據排除掉?按照「對齊人類」的方向看,好像更可能是前者。

相對來説,「家庭」則是個更合乎理性的話題。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就曾有過論斷:家庭的本質是一種財產關係。在生產力進步到足以保留剩餘產品以後,公有制逐漸讓位於私有制,某種意義上,對偶婚、宗族、家庭…… 這些概念都是私有制的副產品。

家庭是個流變的概念,封建家庭與現代家庭之間差別極大,原始氏族與封建家庭也大有不同,而這種概念流變在本質上是在適應社會形態的變更。
而倫理更是為社會形態服務的東西,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把資本主義的獲利精神、終極正當性與宗教形態進行的結合,認為商業獲利是符合新教倫理的,是可以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的。古老的宗教倫理,要為新生的資本主義服務,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所以 AI 介入人類的情感,人與 AI 的廣泛結合會改變家庭的基本形態,甚至讓家庭消失嗎?

這個問題如果從本質上思考,問的其實是:AI 會改變私有制嗎?「資本主義精神」會終結嗎?

答案於是也很容易給出,超級 AI 的出現在我們目力所及的範圍內,並不會動搖私有制。家庭倫理的穩定性,本質上是來源於財產製度而不是愛情或別的什麼東西。

譬如,當父親不再是家庭收入來源的絕對核心,封建父權制家庭就會逐漸瓦解,但現代社會依然保留家庭,意味着現代人依然需要這種組織分配財產的方式。

AI 是否能夠顛覆現有家庭形態,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參與社會財富分配。在 AI 自己還是一種「財產」的時候,多元化家庭無從談起。

陳楸帆老師在談論的是一種遙遠的未來,只有當 AI 突破了實體限制,掌握了財富的分配權,我們才可能會看到更多基於共同興趣、價值觀或生活方式而非血緣的社區化家庭出現。

到了那個時候,社會依然會保持原教旨私有制嗎?如果私有制基礎動搖,那麼家庭這個概念走入歷史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了。

「20 人 20 問」只是個開始,人類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會高頻率、高強度地討論 AI,歷史上生產力進步所推動的社會形態變更從來就是最重要的議題,沒有之一。

愛情與家庭,都只是這個大議題的一小部分,它關係到我們如何認識社會,如何認識自己,每每漫長的思考才能得出階段性的結論。

而確定的事情是,我們不能停止提問。

引用編者注:本文來自「深瞳商業 2022」,作者為河馬君&楚青舟,愛範兒經授權發佈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機器人女友  AI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