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Car 被迫降級,蘋果為什麼十年沒造出一台車?

愛範兒 於 26/01/2024 發表 收藏文章
2014 年,張學友在他步入樂壇的第 30 年發佈了專輯《醒着做夢》,這張專輯被認為是繼《真情流露》、《Private Corner》後,張學友的第三張發燒大碟。

同年,蘋果「泰坦計劃」啓動,得到了 CEO 蒂姆·庫克的授權,招募了 1000 多名員工,還會見了奧地利車企 Magna Steyr,希望能達成合作。

十年後,入行 40 年的張學友推出了新單曲《又十年》,而蘋果的「泰坦計劃」,似乎已經放棄了尋找「一鳴驚人」的契機,只求產品能夠順利落地,僅此而已。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為了成功將蘋果汽車推向市場,蘋果轉向了更簡單、更沒有野心的設計。換句話説就是:

先把車造出來,顛覆行業的事情,以後再説吧。

蘋果的妥協

從 2014 年算起,蘋果已經糾結了整整十年,比汽車晚一年立項的 Vision Pro,如今都已經量產發售。

回過頭看,Apple Car 之所以如此「命運多舛」,多半是因為它承載着蘋果公司在 iPhone 之外獲取高額利潤的熱望。

此前,「泰坦計劃」大概透露出這樣一輛 Apple Car:

價格超過 12 萬美元,外形像個光滑的大鼠標,沒有方向盤和油門/制動踏板,中控台配備 iPad,配有在 A12 仿生處理器基礎上改造而來的 C1 芯片,以及「革命性」的傳感器,更重要的是, 能實現 L5 級的自動駕駛。

▲此前傳聞中 Apple Car 的樣子

而後在 2022 年,苦苦鑽研了 8 年之久的蘋果決定以退為進,其目標從 L5 降級到 L3,讓汽車能夠在高速公路自主駕駛。即便如此,這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

如今,蘋果決定迴歸現實,放棄 L3 級自動駕駛的開發,轉為目前主流的 L2+ 級輔助駕駛,向特斯拉現有的水平看齊。

蘋果對於自動駕駛的野心,早已不是秘密。

2015 年 2 月,一輛神秘的汽車被發現在北加州的街道上行駛,車頂裝有多個傳感器。有人猜這是蘋果要做「Google 街景」之類的東西,也有人説和自動駕駛有關。蘋果後來出面聲明,是「測繪項目」。

神秘汽車出現後沒幾天,一位身份不明的蘋果員工,通過電子郵件向 Business Insider 爆料,暗示蘋果正在開展一個「和特斯拉競爭」的項目,而且不少特斯拉員工也會跳槽前來。

蘋果大肆招募汽車技術專家、設計專家的消息,很快也瞞不住了。然而,此時人們還是覺得蘋果在開發一個基於 CarPlay 的軟件平台,沒往別處想,直到「泰坦計劃」被曝光。

技術最終要為目標服務,到底是做自動駕駛,還是輔助駕駛,蘋果內部的分歧從那時起就已經存在。2016 年,高管換了一波,「泰坦計劃」陷入停滯。

2019 年第二波大裁員之前,Apple Car 的傳聞都是和做軟件不做硬件有關。年初「泰坦計劃」團隊和其餘 200 多名員工離職後,蘋果在 6 月收購了 Drive.ai,這是一家設計自動駕駛班車服務的初創公司。

2020 年初,蘋果與電動汽車公司 Canoo 談了好幾輪,從投資聊到了收購,最後也沒成。Canoo 開發了一個可擴展的模塊化電動汽車平台,主要製造商用的電動小貨車,後來跟 Henessy 進行了合併。

▲Canoo 的創始人 Ulrich Kranz,寶馬前高管,也加入了蘋果造車團隊

第二年,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主管 John Giannandrea 接手「泰坦計劃」,來自特斯拉的高管 Doug Field 於 2021 年 9 月離職後,負責 Apple Watch 的 Kevin Lynch 加入進來。

此外,蘋果也聘請過保時捷高管 Manfred Harrer,大眾集團最優秀的工程師之一。蘋果還招募了前寶馬高管 Ulrich Kranz,他就是 Canoo 的創始人,給寶馬開發了 i3 和 i8。還有兩位來自梅賽德斯-奔馳的工程師,所長均為車輛的動力系統。

然而,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在 2022 年 3 月份表示,蘋果的汽車團隊已經「解散一段時間了」,將在未來三至六個月內重組,2025 年的量產目標怕是夠嗆。
「跳票」,仍將繼續

一開始,蘋果預計其首款汽車的發佈時間是 2019 年,2021 年底的報告顯示,蘋果可能會在 2022 年官宣這一造車項目,並在 2025 年推出。但到了 2022 年,等來的卻是再次延期至 2026 年的消息。

在當時,伴隨着這則壞消息一起公佈的,還有一則好消息——Apple Car 的價格有望低於 10 萬美元。

一方面,有能力買蘋果汽車的人,不會特別在乎兩萬元左右的差價。而且,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2022 年購買一輛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為 4.8 萬美元,還不到 10 萬美元的一半。


另一方面,對於一台長期無法發佈的新車而言,降價並不意味着「促銷」,更可能意味着有些「核心」的配置會削減或砍掉。

而 10 萬美元的價格,橫向比較,在當時與特斯拉的標準版 Model S 和梅賽德斯-奔馳 EQS 差不多。同時,與電動車、燃油車的頂級品牌下場對決,壓力不小。

因此,當「好」消息和壞消息剛一傳出,蘋果股價應聲下跌 2%。整個 2022 年,蘋果公司的股價下跌 19%。饒是如此,也還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中的大多數股票表現得好。

如今,在我們所處的 2024 年,特斯拉 Model S 的起售價已經降到了 74990 美元,即便是擁有三電機和 1200 馬力的 Model S Plaid 也「只要」89990 美元,10 萬美元的 Apple Car,愈發艱難。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此次降低預期,或許也和單車成本有關。

在蘋果為自動駕駛作出妥協的同時,Apple Car 的發佈時間也將再次延期至 2028 年。也就是「泰坦項目」啓動的 14 年後。

蘋果認為,2028 年會是一個決定成敗的關鍵時刻,如果 Apple Car 無法如期推出,公司管理層將「認真地重新評估該項目是否應該繼續進行」。蘋果實在是耗不下去了。

▲蘋果公司投在「下一個大事件」的研發費用越來越多

這些年來,「泰坦項目」已經成為了蘋果開支最大的項目之一,每年都要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支付員工薪酬、依靠 Amazon Web Services 託管的自動駕駛系統雲組件,以及測試車輛、道路等一系列研發需求。

一直以來,蘋果透露出的造車思路非常清晰:

牢牢控制住中游鏈條,電池 Package 自研,系統芯片自研。下游完全可以依靠蘋果自身強大的市場能力和各個門店的渠道進行「體驗加銷售」。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原材料,這部分蘋果使不上什麼勁兒。這一環節,鋰、鈷、鎳、石墨、稀土為主要礦產,電池使用的碳酸鋰是關鍵原材料。同時,為了續航,汽車輕量化要求越來越高,鎂鋁合金需求量也在增大。

▲蘋果最初的汽車底盤基於現代的 E-GMP 電動汽車的平台打造

而在產業鏈的中游,首先是電池製造。電池是新能源汽車中佔比最大的材料成本,蘋果顯然在尋找比較成熟的電池供應商來進行合作,將電芯技術拋給供應商。但除此之外,Package 技術和電池管理系統(BMS),蘋果都會涉獵。

Package 就是鋰電池電芯組裝成組的過程,可以是單隻電池,也可以是串並聯的電池模組,蘋果用的就是單電池。

Package 每道工序都很複雜,包括電池管理系統的定製化開發技術、熱管理技術、電流控制和檢測技術、模組拼裝設計技術之類。

BMS 包括四個環節:上游材料、BMS 模塊、BMS 成品以及下游應用。之前 BMS 都是由專業動力電池企業整體提供的,傳統車廠對這一塊介入也比較少。但隨着電動化進程加快,特斯拉就把 BMS 作為核心技術,其他車企也有樣學樣,通過併購、戰略合作等多種方式搞起了 BMS。蘋果應該不願「掉隊」。


其實蘋果造車的思路和造手機的思路比較類似,靠芯片和交互設計打造優質體驗,其他東西就交給代工好了。

當前,蘋果正在與歐洲的潛在合作伙伴會面,討論他們的下一步。

美國容不下蘋果汽車

引用Apple Car 的開發目前看起來已經沒有了任何聲音,如果蘋果不採取收購策略進入汽車市場,我懷疑這個產品沒有辦法在未來幾年內投入大規模生產。

2023 年 9 月,知名蘋果分析師、天風證券郭明錤對 Apple Car 表達了悲觀的看法。進入 2023 年以來,人工智能異常火熱,但蘋果的「泰坦計劃」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上一次我們看到蘋果的相關信息,還是在 2023 年 3 月,當時蘋果提升了自動駕駛能力,並且擴大了測試範圍。再上一次,就是在 2022 年了。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郭明錤第一次給 Apple Car 潑冷水,此前他曾曝出 Apple Car 團隊「已經解散一段時間了,未來三至六個月內重組」這樣的重磅消息。後續也如他所説,長期擔任福特工程師的 Desi Ujkashevic 加入 Apple Car 團隊,她參與過福特鋭際、 探險者、嘉年華和福克斯的開發,並擁有豐富的電動汽車製造經驗。

但郭明錤還認為,即便是能在 2025 年發佈,Apple Car 也仍然面臨着巨大的市場風險。

儘管電動汽車被廣泛認為是汽車行業未來的主導力量,但近期市場需求的疲軟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迫使許多車企開始重新思考他們的戰略方向。

「龍頭老大」特斯拉暫緩了墨西哥工廠的建設,通用和本田也緊隨其後,宣佈終止他們的入門級電動汽車合作計劃。同時,通用汽車還放棄了其原定至 2024 年中期在北美生產 40 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並且砍掉了數十億美元的預算。

通用 CEO Mary Barra 此前表示通用「仍然有一個計劃」,但該計劃將結合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另一邊,福特汽車也承認,專注於電動汽車和未來出行的 Model e 部門在 2023 年第三季度虧損高達 13 億美元,並將這一重大虧損歸因於對下一代電動汽車的持續投資,以及市場動態的複雜性,而後推遲了其 120 億美元的電動汽車投資計劃。

即便是行業巨頭,在如此寒潮下,也不得不後退半步。

2023 年底,有大約 4000 家美國汽車經銷商聯合致信美國政府,要求放緩電動汽車的推廣步伐。聯名信中提到,電動汽車對於許多人來説都會是理想的選擇,它們的吸引力也會不斷增長。但現實情況是,「法規促使電動汽車大量湧入門店,但市場需求跟不上,純電車在北美經銷門店已經堆積如山」。


《福布斯》雜誌指出,缺乏高端車型補貼、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上升,以及比燃油車更高的維修成本和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被認為是美國電動汽車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

從數據上來看,全美第四季度電動汽車銷量達到了 317168 輛,市場份額上升到 8.1%,創下新的銷量紀錄,但增速卻有所放緩。

此外,路透社 24 日報道稱,特斯拉計劃於 2025 年年中開始生產一輛代號為「Redwood」的新款緊湊型電動跨界車,也就是傳説中的「2.5 萬美元特斯拉」。

如此一來,留給蘋果的空間將越來越小。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Apple Ca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