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接連翻車的 Google,要變天了

愛範兒 於 12/03/2024 發表 收藏文章
Google 幾乎每次發佈 AI 產品都會出點狀況。

2023 年 2 月,Bard 在演示時犯了事實錯誤,儘管每家大模型都有幻覺,但 Google 的運氣不好,先被全世界看見了,市值縮水 1000 億美元。

2023 年 12 月,Gemini 在演示裏如同現實賈維斯,和用户實時交談、分析畫面內容,然而視頻經過後期處理,效果被部分誇大,但黑紅也是紅。

今年 2 月,Gemini 1.5 官宣幾個小時後,被文生視頻的 Sora 搶去風頭。

同月,Gemini 生成的歷史人物「過度多樣化」,被扣上歧視白人的帽子,母公司 Alphabet 股價一度下跌 4.5%。


Google,硅谷的代言人,AI 界的巨擘,為什麼總髮生一些狀況外的事情?

Google 最好的日子或許已經過去了

「我們在圖像生成方面確實搞砸了。」

近日,半退休的 Google 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參加了舊金山黑客馬拉松活動,承認了 Gemini 的問題,給出了一箇中規中矩的理由:測試不徹底。


不過,科技媒體 Pirate Wires 採訪了多位 Google 員工,解釋了另外一種可能——Gemini 的「過度多元化」,可能是故意的。

當用户輸入圖片的提示詞後,Gemini 會在較小的語言模型重寫提示詞,加上更加「政治正確」的前綴。

舉個例子,平平無奇的「汽車修理工」,可能會變成「穿着工作服微笑的亞洲汽車修理工」「拿着扳手的非洲裔美國女性汽車修理工」「戴着安全帽的美洲原住民汽車修理工」。

看似是個「矯枉過正」的小問題,但恨鐵不成鋼的員工們認為,根源在於 Google 這個「龐然大物」的管理混亂。


截至 2023 年底,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擁有約 18.2 萬名員工。這個很嚇人的數字,是多年來無序擴張、過度招聘的結果。2014 年,Google 員工數僅在 5 萬左右。

對於科技行業來説,人海戰術未必是正向的。

以皮查伊為代表的温吞的、規避風險的管理層下,各個團隊如同孤島,不能愉快地合作,連接員工的唯一渠道,是一個強大的人力資源官僚體系,這個體系可能還在政治立場「偏左」,然後輻射到整個公司。

▲ DeepMind 首席執行官 Demis Hassabis.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收購了 DeepMind 之後,DeepMind 和 Google Brain 組織文化不同,長期明爭暗鬥,去年 4 月為了對抗 OpenAI,才匆忙合併為 Google DeepMind。

疫情短暫的紅利期後,Google 意識到了人太多的壞處,2023 年 1 月宣佈裁員 1.2 萬人,佔其全球員工總數的 6%。如此規模的裁員,過去 20 年從未有過。

裁員摧毀了員工們的信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義,創新和自我價值就難以實現。每個員工都在想辦法加入最不可能裁員的團隊,先把飯碗保住。

▲ Google 員工反抗裁員.

十多年之前,Google 並不是這樣的。

當時的 Google 是工程師的天堂,崇尚的是自下而上的「草根文化」和本職工作之外的「20% 時間」,員工們發現一個問題,就找志同道合的同事擼起袖子加油幹。

如今,欣欣向榮的極客氛圍一去不復返,公司規模必然要擴張,也必然要華爾街和投資人打好關係,壯志未酬的人才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為 ChatGPT 做嫁衣的 Transformer 論文出自 Google,然而截至去年 7 月,8 位作者都已離開 Google,有的自立門户,有的加入 OpenAI 奔赴 AGI 的星辰大海。

談到離開的原因,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出對 Google 官僚主義的不滿——不允許冒險,不允許快速推出新產品。


2021 年時 Google 也有一波離職潮,一批 Lamda(Bard 前身)研發人員集體辭職,原因是他們不被允許在語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 中引入聊天機器人。

被 ChatGPT 搶佔先機之後,Google 恍若睡醒,加快了發佈的節奏,午夜夢迴也想着對標 GPT-4,然後超越 GPT-4,但又產生了一個問題:推出的 AI 產品太混亂了。

Bard 改名為 Gemini,對標 GPT-4 的 Gemini Advanced 聊天機器人基於 Gemini Ultra 模型,Gemini Business 是為 Google Workspace 推出的 AI 服務,Goose 是供員工訪問的內部大模型,另外還有開源模型 Gemma 和基礎世界模型 Genie……


別説一臉懵逼的用户不知道哪個產品適合自己,連 Google 員工們也記不全這些 G 開頭的名字代表什麼,匿名做了一堆梗圖嘲笑管理層:給 AI 產品命名難道是副總裁們的 OKR 嗎?

大大小小的問題,都和管理離不開關係。

「Google 的史蒂夫·鮑爾默」

Gemini 醜聞之後,皮查伊在給員工的備忘錄承認,Gemini 生成的圖片「完全不可接受」,接下來公司將採取一系列行動。

很有意思的是,「結構變革」被排在首位,之後才是「更新產品指南」「改進發布流程」「強化評估」等涉及產品的部分。

承認錯誤只是改變的開始,越來越多人將矛頭對準了掌舵的皮查伊,讓他下台的聲音在 Google 內外都不是秘密。

在媒體的報道里,他的形象出奇一致:低調、温和、謙遜,但少了點殺伐果斷,也不夠鐵血強勢。


批評者們毫不留情,稱皮查伊是「Google 的史蒂夫·鮑爾默」。鮑爾默是微軟前 CEO,在任職期間錯過了智能手機等技術革命。

然而在幾年前,皮查伊還被認為是一位優秀的「和平時期」CEO。
皮查伊 2004 年加入 Google 擔任產品經理,負責 Google 的工具欄,而後推動 Chrome 瀏覽器的開發,2013 年接管 Android 部門,又陸續負責了 Google+、地圖、搜索、商業和廣告等業務,被譽為僅次於創始人的「二號人物」。


2015 年,皮查伊擔任 Google CEO,負責搜索、YouTube 和 Android 業務,2019 年升任 Alphabet CEO。

在維護搜索等核心業務、讓投資者和監管部門滿意方面,皮查伊確實做了 CEO 該做的。

2015 年以來,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市值從 4000 億美元漲到 1.7 萬億美元,每年淨利潤高達 800 億美元。

然而,主營業務一枝獨秀,不一定意味着好事,也可能是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時至今日,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80% 的收入仍然來自廣告,其中大部分又是世紀之交就有的搜索頁面文字廣告。因此,也有人將 Google 戲稱為「一家廣告公司」。


雲業務雖然同樣是皮查伊的重點,但 2023 年一季度,Google 雲業務才在披露以來首季度盈利,市場份額也不如亞馬遜的 AWS 和微軟的 Azure,是個萬年老三。

過去 10 年,Google 也沒有推出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消費產品,社交領域(Talk、Hangouts、Allo 等)沒支稜起來,遊戲領域也只是短暫涉足。謝爾蓋·布林在 Google I/O 大會戴着單腿眼鏡框的 AR 眼鏡驚豔亮相,已經是 2012 年的事情了。

AI 本該是 Google 的驕傲,皮查伊曾經説過:「自 2016 年以來,我們一直是 AI-first 公司,AI 是實現我們使命的最重要方式。」

Google 搞研究的實力沒人質疑,ChatGPT 的 Transformer 架構出自 Google,Sora 的時空 Patch 技術也站在 Google 的肩膀上。


但在發表論文、雪藏模型、預測蛋白質、打敗圍棋世界冠軍之外,對於 Google 自己,AI 反應在消費產品上的更多是漸進式創新。

搜索、翻譯、YouTube、Gmail、計算攝影,Google 幾乎每項業務都有 AI 的存在,滲透進了用户的日常生活。

然而,科技媒體 Business Insider「Google 變得無聊了」的評價,也同樣恰如其分。

無聊不代表過時和實力不濟,而是不再先鋒,Google 所做的事情,別的科技公司也都在做,甚至被搶了先機。

當 ChatGPT 橫空出世,Google 抱住一棵搖錢樹更是不夠的了。Google 給人的印象,不能再是一家 AI 技術似乎很厲害的搜索壟斷公司。

搜索不再為王的未來

當年,Google 的兩位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用更準確和相關的搜索算法重塑了互聯網入口。

買下 Google 域名之後窮得叮噹響的兩人,因為 1998 年投資人一張 10 萬美元的支票,慢慢走上了人生巔峯。

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從微軟拿到 100 億美元、因為 GPT-3.5「低調的研究預覽」聞名世界的 OpenAI,看到當年青澀的自己。

▲ 謝爾蓋·布林曾為員工親自提供午餐.

比 OpenAI 大 17 歲的 Google,已然脱離了青春期,有了新的功課:走出「創新者困境」。

Google 應當如初出茅廬的創業公司那樣更快地拿出成果,演示視頻是虛的,用不上的產品就失去了被世界看見的資格。

同時,Google 又要承擔巨大的體量之下犯錯的後果,一個錯誤就可能是一次股價和聲譽的暴跌。

更重要的是,Google 跟進新的技術,也意味着顛覆自己持續了 20 多年的商業模式,甚至影響到公司所有業務的佈局。

用户們不會關心用的是誰家的什麼模型,只是希望更快地找到想要的答案。

想象一下未來,當我們直接從聊天機器人中獲取信息或者跳轉鏈接時,傳統意義上的 Google 搜索更像一個網址導航,對於廣告商的價值就降低了。

▲ Perplexity AI 團隊.

OpenAI 不是 Google 唯一的競爭對手。有人開玩笑説,讓對話式搜索引擎 Perplexity AI 首席執行官 Aravind Srinivas 擔任新的 Google CEO。

這位 CEO 還真的做出了回覆,可以簡單概括為:Google 很好,但專注自家,勿擾。

對於未來的搜索生態,Aravind Srinivas 有個很有意思的看法:

引用你不需要摧毀 Google,你需要摧毀的只是他們的壟斷。

維持王者的姿態很難,但被從外打破可能比想象得要容易。比起從零開始的初創公司,Google 的過往,某種程度上也是枷鎖。

Google 的主要收入仍然是搜索廣告,雖然也通過 Google One 提供 AI 產品的訂閲模式,但這部分的收入還微乎其微,又要和 OpenAI、Perplexity 等公司競爭市場份額。

Google 應當比誰都明白,如果讓 AI 吃掉搜索的蛋糕,失去核心的搖錢樹,會導致什麼結果。諮詢公司 Gartner 預測,因為 Perplexity 等搜索的 AI 替代品,到 2026 年,傳統搜索量可能會下降 25%。


不過,Google 到底還是世界上最懂 AI 的公司之一。

Google 也在帶來比搜索更多的東西,原生多模態的 Gemini 1.5、開源模型 Gemma、基礎世界模型 Genie……

生成式 AI 的未來,就如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誰也不知道我們究竟走到哪裏。去年 12 月如同現實賈維斯的 Gemini 雖然被後期誇大,但仍然讓人神往。

訪問和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時隔 20 多年,久違地被再次顛覆,從 OpenAI 們身上,我們又看到了 Google 兩位聯合創始人當年拿下支票時意氣風發的樣子。

AI 讓大公司們一夜之間變得年輕,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重燃對創新的熱情,從坐慣了的評委席下場,以挑戰者的姿態出現在擂台。49 歲的微軟強勢迴歸,25 歲的 Google 也仍然有機會再贏一次。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Google  AI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