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對話蘋果 iPad 團隊:一片玻璃的傳承、演變與底色

愛範兒 於 10/06/2024 發表 收藏文章
可能你不曾留意,2010 年面世的 iPad,是蘋果最後一款使用「i」命名的硬件產品,也是喬布斯主導併發布的最後一個硬件品類。

時隔 14 年,喬布斯的這個「心頭 i」,在前不久完成了一次進化:

全新的 iPad Pro,薄至兩個 Type-C 接口厚,成為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的產品。與此同時,帶有 Home 鍵的 iPad 9 從官網下線,宣告 iPad 四條產品線,全然進入「全面屏時代」。

▲左為 iPad Pro(M4),右邊為 iPad 9

比起台前的嬗變,我們更好奇幕後發生了什麼。

上週,愛範兒約上 iPad 團隊裏的三位核心人物,分別是人機交互團隊的 Steve Lemay、工業設計團隊的 Molly Anderson、產品營銷團隊的 Scott Brodrick,一起探討了 iPad 背後的設計哲學。


一片玻璃的傳承

讓我們先把日曆翻回 2005 年 5 月 10 日,這一天,蘋果公司收到了編號為 D504889 的專利許可。在專利發明人名單裏,你可以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喬布斯(Steve Jobs)和艾夫(Jonathan Ive)。

▲iPad 最為原始的外觀專利

沒錯,這就是 iPad 最初被設想的樣子:全面屏,圓角矩形,纖薄,就像一片掌心裏的玻璃。

前 App Store 負責人菲爾·席勒曾回憶稱,那幾年蘋果花了大量時間,在「集思會」上討論平板電腦的想法,因為喬布斯一直渴望製作這樣一款產品。

喬布斯理想中的平板電腦,應該是最為純粹、簡潔的設計。為此,他明確了平板電腦的核心本質,就是一塊顯示屏。所有的功能和設計,都必須服從屏幕的需要,儘可能地刪除和簡化按鈕。

只是,當時的硬件與工藝,讓「詩與遠方」折了箇中。初代 iPad 雖一鳴驚人,但外觀設計與最初的專利圖,還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2010 年發佈的初代 iPad

好在喬布斯的遺志,並未被 iPad 團隊遺忘。Molly 告訴愛範兒,十多年來,iPad 的設計初衷從未改變:

引用我們的目標,一直是打造一片神奇的玻璃,就像一張「數字紙」。這張紙要儘可能輕薄,讓你在創作時,不會意識到這會一款「產品」。

iPad 的進化路線,很清晰地佐證了這一點:機身越來越薄,屏佔比越來越高。2018 年,全面屏設計的 iPad Pro 發佈,讓 2005 年專利裏的那片玻璃,走入現實。

▲首款全面屏設計的 iPad Pro

接下來,iPad 團隊的目標是,如何讓這塊玻璃更薄,直至薄得像一張紙。2024 款 iPad Pro,可視作一塊里程碑, 薄至 5.1mm,刷新了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的產品厚度。

要知道,MacBook Pro 的屏幕厚度是 4.4mm,iPad Pro 在多出的 0.7mm 空間裏,將一塊屏幕變成了一塊性能卓絕的平板電腦。

▲左為 iPod Nano,右為新 iPad Pro

Steve 認為,iPad Pro 能一步步向靠近初衷,背後是蘋果的核心優勢,即擅長跨學科、跨部門合作。

表面上看,2024 款 iPad Pro 變薄的核心因素,是換了一塊 OLED 顯示屏。OLED 自發光的特質,讓它比需要一層背光板的 LCD 屏幕,佔用的空間更小。

但換屏的背後並不簡單。為了保證媲美 Mini-LED 的屏幕亮度,蘋果沒有采用傳統的 OLED 屏幕,而是重新設計了雙層串聯式 OLED 屏幕,向供應商定製。


要讓傳統單層 OLED 顯示屏,在 iPad 上工作良好已經不易。因為每一顆像素,出廠狀態下的「性能」並不一致,需要系統去動態地調校。同理,雙層串聯 OLED,就需要對雙層像素進行實時調整和渲染,而且是以 0-120Hz 的動態刷新率。

這個「燙手山芋」怎麼接?蘋果顯示與芯片部門聯手找到了解法:為 M4 芯片設計全新的顯示引擎,讓這塊雙層串聯 OLED 屏幕,實現優秀的精準度、亮度與色彩表現。


這個例子,或許可以幫你直觀地瞭解,iPad 的一項新功能、一個新變化,背後發生了什麼。同時,也能窺見蘋果對於 iPad 初心的傳承和追尋:

引用一片神奇的玻璃。

在討論中,Molly 和 Steve 多次提及這句話,這也是他們認為,最能解釋「iPad 是什麼」的簡要答案。就像喬布斯曾用一句話定義 iPod——將一千首歌裝進口袋。

一片玻璃的演變

iPad 雖在蘋果內部早有謀劃,但正式啓動,是在 2007 年。

彼時,喬布斯在考慮推出一款低成本的上網本。在某場腦暴會議上,艾夫提出,為什麼要在屏幕旁邊裝上鍵盤呢?那樣又貴又笨重,不如利用多點觸摸技術,將鍵盤的功能納入屏幕中。

▲初代 iPad 宣傳片畫面

喬布斯贊同這一想法,於是快速將資源投入平板電腦項目,意欲打造一款與眾不同的「上網本」,這就是 iPad 早年的產品定義。

2010 年 1 月 27 日,喬布斯為 iPad 揭幕,他指着屏幕上的 iPhone 與筆記本電腦:「兩者中間,還存在別的東西嗎?」問罷,他接着説,「這個東西,必須能很好地瀏覽網頁、電子郵件、照片、視頻、音樂、遊戲和電子書。我們有這樣一個東西,它叫 iPad」。


不過,只是代替上網本的定位,讓初代 iPad 備受批評。《時代》雜誌的一篇封面報道,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引用iPad 讓你成為觀眾,把你變成被動消費者,消費他人的傑作。但對於內容創造來説,並無多大助益。

喬布斯將這一批評放在了心上,並着手改進,確保下一代 iPad 可以方便用户進行藝術創作。這為 iPad 的演變,指出了一條清晰的路徑:增強創造力,更好地服務創作者。

▲第二代 iPad 宣傳片,加入了「創造力」場景
這直觀地體現在芯片的變化上:從「魔改」同年 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到與 Mac 共用 M 系列芯片,再到首發 M4 芯片,iPad 越來越強調創造力這件事。

實際上,當前 iPad 的軟件生態下,性能早已不是創造力的桎梏。更重要的,是其配件生態。首款「Pro」級的 Apple Pencil 與全新的妙控鍵盤,是 2024 款 iPad Pro 更大的亮點。


在 Steve 看來,新 iPad Pro 與眾不同的關鍵,在於它與 Apple Pencil Pro、新妙控鍵盤,被視作一套系統來設計的。也就是説,三者被先天設計成一個整體,只不過可以單獨購買。

這樣的設計思路,讓新 iPad Pro 的「整體性」更勝以往。與 iPad Pro 外殼相同 CMF 的鍵盤,消弭了割裂感。重新設計的轉軸,讓鍵盤也成功瘦身,與變薄的 iPad Pro 搭配起來嚴絲合縫。


配件地位的上升,也映射出 iPad 的定位,從偏重手持場景的設備,向手持、桌面二合一設備的演變。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2024 款 iPad Pro,將前置攝像頭移到了長邊。Steve 表示,有不少用户喜歡將 iPad 立在桌面進行視頻通話,尤其是在使用智能雙面夾或妙控鍵盤時。

▲ 橫置 logo 的假想圖. 圖片來自:Macrumors

如此演進,iPad Pro 正在變成模塊化,且可以觸屏的 Mac。你可以根據你的使用場景自由組合:iPad、iPad + Apple Pencil、iPad + 妙控鍵盤,幾乎是三款產品,三種體驗。

iPad 進化的底色

蘋果發佈會留下過很多「名場面」,初代 iPad 發佈會的末尾就是一例。在最後一張幻燈片裏,一個路牌上標識着「科技」與「人文」兩條街的交匯口。喬布斯着重闡述了他的產品觀:

引用蘋果之所以能夠創造出 iPad 這樣的產品,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努力融合科技和人文藝術。


在討論中,我拋出了一個問題,科技與人文的理念,在新 iPad Pro 上有哪些體現。這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三人的話匣子。

Scott 舉了幾個交互上的例子。比如 Pencil Pro 懸在 iPad Pro 上方時, 屏幕上會出現「數字陰影」,這個影子會根據筆桿位置、傾斜角度實時渲染,還能根據你當前選用的畫筆類型,變換形狀。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交互創新,Scott 認為,這有助於幫助用户確認當前使用的畫筆功能,以及落筆點,減少使用軟件時的猜測與猶豫。

減少用户對工具的擔憂,便能增加其創作時的專注度,這是 iPad 團隊的洞察。Pencil Pro 新增的震動反饋、輕捏調出畫筆選項,都旨在增加交互的直觀性。

「蘋果花了很長時間來鑽研 Pencil 內部結構,重量和重心已經趨於完美。」Steve 補充稱,「磁吸充電的平面,不僅符合人體工程學,也可以提供握筆的方向感」。


另一個例子,是 iPad 的光標設計。在接上妙控鍵盤或鼠標、觸控板時,iPad 屏幕上,會出現一個「小圓點」。它和 Mac 箭頭式的光標設計,在外觀上有明顯的區別。

Scott 談到,iPad 是一種「觸控優先」的體驗,而 Mac 則是光標驅動體驗、鍵盤驅動體驗。為此,他們重新設計了光標在「觸控優先」體驗中的工作方式。


這麼説有些抽象,我們結合產品來看。和 Mac 相比,iPad 圖標和 UI 界面,都是根據手指尺寸設計的,間距大,熱區也大。

蘋果先是改變了光標的形狀,用 19pt 的圓圈代替箭頭,增大熱點範圍,模擬手指與屏幕接觸的面積。當光標接觸熱區時,會自動改變形狀,自動吸附和包裹住整個熱區。


為了增加容錯率,蘋果還為熱區設置了「彈性形變」。簡單來説,就是光標在熱區邊緣徘徊時,熱區會像一個裝滿水的氣球,有一定範圍的形變,避免用户手滑點錯。


在文字界面移動 iPad 光標時,光標會自動定位行列,不會停在兩行中間,複製文字更加連貫高效。


還有一個用户不易感知的功能,是算法根據光標移動的軌跡,預測用户想要點擊的圖標,將光標自動吸附上去,以減少手指在觸控板上的行程。這有點像 Apple Pencil 自動預測並繪製筆跡,模擬「零延遲」的視覺感受。


這些人性化的小設計,在 Scott 看來,就是一種「only Apple can do(只有蘋果才會做的事)」。

進化了 14 年的 iPad,創造力與初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它的門檻從未拔高。

▲圖片來自:lifewire

喬布斯曾被一個故事深深打動:福布斯網站記者 Noer,曾在一個奶牛場用 iPad 看小説,一個打掃馬廄的 6 歲小男孩好奇地走過來,於是 Noer 將 iPad 遞給了他。

在沒人指導,也從未見過電腦的情況下,這個目不識丁的小男孩,憑直覺開始使用 iPad,用手指滑動屏幕,啓動應用程序,玩彈球遊戲。

時至今日,用上最新款處理器的 iPad Pro,依然是蘋果全系產品中最為老少咸宜的。正如 Molly 所反覆強調的那樣:

引用我們的工作就是,打造一片神奇的玻璃。它能變成你想要的任何樣子,只需點開 App Stor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Pad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