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分手應該體面,誰都不要説抱歉。
今天,人形機器人公司 Figure 宣佈結束與 OpenAI 的合作,轉而自主開發 AI 模型,並計劃在 30 天內推出重大創新,而據悉這一決定是出於對 AI 集成和硬件開發的垂直整合需求。
Figure 創始人 Brett Adcock 在 X 平台發文稱:
引用今天,我決定終止與 OpenAI 的合作協議。Figure 在全自主開發的端到端機器人 AI 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 30 天內,向您展示一款人類形機器人上前所未有的創新技術。
在接受外媒 TechCrunch 採訪時,Adcock 進一步闡述道,要想在現實世界中大規模實現具身 AI,機器人技術與 AI 的深度垂直整合勢在必行。「我們不能將 AI 外包,這和我們不能外包硬件是一個道理。」
Adcock 指出,合作中的關鍵問題是整合。儘管 OpenAI 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但將 AI 應用於實體機器人並非其核心關注點。真正的突破,需要將 AI 模型與特定硬件深度融合,打造端到端 AI 模型的解決方案。
不過,隨着 DeepSeek 這波開源浪潮的爆發,網友認為 Figure 可能轉向採用 DeepSeek 等開源 AI 模型。也有網友好奇,Figure 未來將會如何解決機器人在 5G 物聯網、電子卡槽,乃至未來衞星通信等方面的技術選擇難題。
回顧 Figure 的發展史,這家創業公司可謂是發展神速。
Figure 於 2024 年初完成了一輪 6.75 億美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 OpenAI、微軟、英偉達、英特爾、貝佐斯、「木頭姐」的方舟投資、Parkway Venture Capital、Align Ventures 等。此輪融資後公司估值一度衝向 26 億美元。
公開資料顯示,Figure 機器人率先在倉儲物流、快遞配送、醫療服務等領域展開佈局,着力解決人類在日常工作中的痛點問題。
2024 年 3 月,在宣佈與 OpenAI 展開合作的 13 天后,Figure 就發佈了由 OpenAI 大模型加持的 Figure 01 的演示視頻,可以識別物體,與人類流暢對話,並聽從指令做家務等。
短短 5 個月後,升級版 Figure 02 便實現了突破性進展,搭載定製 AI 模型,具備自然對話和視覺推理能力,同時在續航和計算能力上都有顯著提升。
而這場分手的背後或許還另有原因。過去兩年,OpenAI 通過其內部創業基金,投資了多家專注於開發類人機器人技術的公司,如 Figure AI 和 1X Technologies,併為這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提供動力的 AI 模型。
事實上,OpenAI 在創立之初就對機器人領域早有佈局。
比如 2017 年發佈的 Roboschool 模擬工具,2018 年訓練的人類機械手等,後續由於缺乏足夠訓練數據,暫停了機器人項目,轉向生成式 AI 的研究。直到 2024 年底,OpenAI 再次傳出考慮開發類人機器人的消息。
今年,OpenAI 更是顯露出重返機器人領域的野心,開始組建專業的機器人團隊,由從 Meta AR 眼鏡部門加入的凱特琳・卡利諾夫斯基領導,計劃測試由定製傳感器和 AI 驅動的機器人。
包括最近,OpenAI 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提交了一份新的商標申請,暗示其將涉足多個新產品線,包括人形機器人、智能珠寶、VR/AR 頭顯設備等硬件產品。
商標申請中也提到「用户可編程的人形機器人」以及「具有溝通和學習功能、用於輔助和娛樂人類的人形機器人」,這或許也表明 OpenAI 正在探索開發兼具輔助與娛樂功能的人形機器人。
2025 年同樣是 AI 加速整合硬件的關鍵一年,與此同時,一場重新洗牌的序幕已然拉開,能否完整掌控技術棧,或將決定誰能仍舊停留在人形機器人這張牌桌上。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