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愛範兒關注「明日產品」,硬哲學欄目試圖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產品設計中人性的本源。
都説時尚輪迴是一個圈。
如果這麼比喻的話,那麼電子產品的輪迴高低得是一個莫比烏斯環——前有 iPhone 16 系列的相機按鍵,後有 Z Fold7 的迴歸挖孔,主打一個「循環往復,無窮匱也」。
然而今年以來,一個時間跨度稍微有「億」點點大的品類重新迎來了春天,在這個參數大戰時代顯得格格不入:超輕薄手機。
圖|彭博社
拋開已經上市的三星 S25 Edge 和萬眾矚目的 iPhone 17 Air 不談,超薄手機的供應鏈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成熟——
或者更準確的説,超薄的產品線就從未消失。早在今年三月,「非洲之王」傳音就在 MWC 上展示過一款僅僅 5.75mm 厚、電池卻比 S25 Ultra 大的超薄工程機 SPARK Slim:
圖|TECNO
無獨有偶,就在前兩週,一直低調的努比亞也被曝光出正在規劃一款超輕薄手機「努比亞 Air」,用 6.7mm 厚的機身換來了別家超薄機型所沒有的三攝,看起來更像是個能實際拿來用的機器:
圖|網絡
同時網上還可以看到,自 S25 Edge 正式進入開售階段以來,它的口碑評分並沒有像年初發佈會後,評論區預料的那樣直接崩盤。
相反,無論是在機主聚集的酷安還是討論度熱烈的小紅書,對於 S25 Edge 的印象反而是趨於正面的:
小綠書(酷安,左)與小紅書(右)的相關話題都很正常,沒有出現 2077 式滑坡
而通過一位從 S25 Ultra 切換到 S25 Edge 的機主的評論,我們或許就能理解這款電池捉襟見肘的超薄手機為什麼沒有和 iPhone 相機按鍵一樣、被釘上「花瓶」的恥辱柱了:
引用經過一週的深度使用,三星 S25 Edge 給我的感受遠比「極致纖薄」更復雜,它是一柄為優雅而生的輕劍,鋒芒畢露,但在與 S25 Ultra 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劍」的正面交鋒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戰鬥哲學。
輕薄手機的開頭是輕,而不是薄
事實上,縱觀 S25 Edge 的評分、iPhone 17 Air 的傳言、努比亞傳音的小道消息,它們中有一類信息是共通的:雖然手機廠商宣傳的都是厚度數字,但評論區感慨萬千的,其實全都是重量——
酷安幾乎每一篇 S25 Edge 的機主評分裏,都少不了一個輕字
實際上,任何一個經歷過 vivo X5Max 時代的手機用户都知道,我們並不是沒有用過超薄的手機,然而那個整機重量 156g 的「美好時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圖|vivo 官網
而這也是愛範兒認為目前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為代表的「超輕薄手機」真正的重點所在——它比現階段所有主流機型的重量都要輕。這才是手機作為「拿在手上」的設備最具衝擊感的因素,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們可以從另一則有趣的現象來側面驗證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就在四五年前,各類手機評測內容的評論區,總會看到幾個形似這樣的評論:
引用哎呀,手機厚一點重一點無所謂,電池能有 5000 毫安時就好了,這樣相機也可以做得更牛通。然而最近兩年的手機評測,尤其是專做大電池的中端機和專做大相機的旗艦機,評論區裏面要求用重量換電池的聲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則是「這相機模組也太厚了」「還好意思笑話索尼是半斤」等等。
真的做成 Unihertz Tank 這樣又沒人買賬了|kimovil
從這樣的風向轉變之中不難看出:雖然大家總在嚷嚷着更極致的性能釋放和相機硬件,以及五位數的電池,但我們的兩隻手卻是很現實的——手持設備能夠用得舒服的重量上限就在那裏,不會跟着握持姿勢改變。
幸運的是,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正是對於重量的一次撥亂反正,即將發佈的 iPhone 17 Air 據説整機重量還不到 150g,對比先換鈦減重又增肥的 iPhone 16 Pro Max 實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輕」這個物理特點之外,新興的超輕薄機型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如果説「輕」是相比其他手機的優勢,那麼這個特點就是它在機海大戰中保證存活的倚仗。
超輕薄不會像超小屏那樣死去
一個偏執的賣點,搭配上逆潮流的技術傾向和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定價,很難不讓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獨行的產品:iPhone 12 mini。
雖然蘋果推出後馬上「暴斃」產品並不算少,但是像 iPhone 12/13 mini 這樣伴隨着轟轟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卻不多。從 12 mini 到 13 mini 兩代「高開低走」非常明確地證明了一件事:
在這個以觸屏交互為絕對主流的時代,一款縮小屏幕尺寸的產品是無法撐起一條產品線的。
換句話説,iPhone mini 產品線的失敗並不在於它是針對某個特化小市場的產品,而在於它 mini 的程度有些矯枉過正、到了「連激進派都覺得激進」的地步——
把 iPhone 13 mini 放到 4 寸的 iPhone 5 旁邊就能看出來它「又小又大」的彆扭產品定位
畢竟對於力挺 mini 機型的「小屏黨」來説,我們的終極追求恰恰不是屏幕面積小,而是屏幕縮小之後帶來的輕便手感和無負擔的口袋,是一種「無感的使用體驗」,反而兩代 mini 的全面屏設計證明了我們依然追求的是大屏幕。
因此,這也是為什麼愛範兒認為,超輕薄的手機不會像超小屏那樣死去:它繞過了死摳屏幕面積的表象、轉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決人們對於便攜的終極追求,避免了掉進由「小屏黨」這個名字引發的誤區。
除此之外,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為代表的新一代超輕薄機型還有另外一個關鍵特點——它們都是主流品牌主流產品序列裏的中高端機型,在產品定位上都是毫無疑問的旗艦。
圖|9to5Mac
無論是 S25 Edge 上面那塊連尺寸更大的 S25+ 都沒有的 2K 屏幕,還是傳聞中 iPhone 17 Air 也能用上的 ProMotion 高刷,都把它們和其餘依靠減配和塑料換來輕盈手感的中端機拉開了明顯的差距。
不僅是旗艦的定位,根據目前八九不離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 正是取代了 iPhone 16 Plus 的定位,瞄準的就是與 iPhone mini 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場:
圖|Times Now
這樣的 180 度掉頭證明了一件事:人們對於輕薄便攜的需求客觀存在,但不是通過縮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來超薄大摺疊的火熱説明人們對於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應鏈一側,由摺疊屏技術帶動的刀片電池、超薄 OLED 屏幕、更先進的超薄鏡頭光路設計等等,都反過來為新一代超輕薄直板機的落地鋪平了技術上的道路,允許廠商通過「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實現輕盈手感:
榮耀 Magic V5 邀請函展示的超薄電池|Instagram @benyeah8
至此,如果你依然認為所謂的「超輕薄」只是蘋果的又一次產品試驗,那你就錯了。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儘管 iPhone 17 Air 無疑是現在話題度最高的超輕薄手機,但 S25 Edge、傳音 SPARK Slim、努比亞 Air 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輕薄」並非 iPhone 12 mini 那樣曲高和寡的實驗,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廠商快速反應的新動向。
至於安卓廠商們快速反應背後,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場數據支撐、還是不約而同地察覺到了這個以往被忽略的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至於現在的主流國產廠商,雖然明面上沒有在 Q4 的新品中跟隨超輕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摺疊屏新品中實際上早就開始超輕薄之戰了,只是戰場發生在摺疊屏而非直板機市場而已。
圖|MacRumors
因此,我們相信:以 iPhone Air 為代表的超輕薄市場不會像五年前的 iPhone mini 產品線那樣死去。
雖然它們註定不會是最走量的產品,在參數為王的國內市場也不會激起特別大的水花,但極有可能會像 Mac mini 之於桌面市場那樣,擁有一羣音量不大、但購買力和實際需求都無比堅定的安靜客羣。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