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26 Beta 3 上手:又「液」又「固」的玻璃,舉棋不定的蘋果

愛範兒 於 11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其一,將旗下原本亂象叢生的終端設備系統命名大一統,從此以後,iPhone、Apple Watch、Mac 和 iPad 等設備的系統版本都將以「年份 + 1」的方式命名,徹底告別了過去那種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命名法。

另一件同樣跨終端的事,則是繼 iOS 7 扁平化設計後,蘋果的設計語言時隔十二年首次迎來大改,新設計「Liquid Glass」(也叫液態玻璃)將成為蘋果新一代設計語言的標準,覆蓋所有帶屏幕與系統的設備。


時間來到7月8日凌晨,蘋果按照一貫的節奏推送了各大系統的第三個開發者預覽版。

此時這個時間節點,註定了這第三個預覽版的意義較為微妙——如果不出意外,第一個公測版本將在一週後更新,而公測版的第一個版本,通常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開發者預覽版。

換句話説,這個開發者預覽版,是蘋果認為目前最適合推向大眾的方案。

開倒車的液態玻璃,目前最好的 iOS 26

iPhone 作為目前蘋果旗下使用人數最多、覆蓋面最廣的設備,搭載的 iOS 的關注度也不言而喻,而在 iOS 26 上,爭議最大的,無疑是液態玻璃設計的效果。

在第一個開發者預覽版中,液態玻璃設計可謂是呈現了災難性的效果——無論是控制中心,還是原生應用中的導航欄,由於液態玻璃過高的透明度,導致下層背影內容極大程度地干擾了上層內容的顯示效果。

這個問題在 Beta 2 中得到了一定的解決,蘋果針對控制中心做了極為明顯的改動,通過增加模糊來改善控制中心的可讀性。

▲ 左:iOS 26 Beta 1 / 右:iOS 26 Beta 2

而在最新的 Beta 3 中,蘋果將同樣的方案延伸到系統原生應用中,比如 Apple Music 的導航欄與控件欄,就在底層加上了模糊效果,不管底部如何變化,表層的信息可讀性依舊可以保持住。

這樣的方案行之有效,的確極大程度地改善了屏幕信息的可讀性,但卻並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認可——

在 iOS 26 Beta 3 中,原本晶瑩剔透的「液態玻璃」整體變得發灰了起來,底部的甚至有不少人直言這種質感非常廉價,認為這是設計上「開了倒車」。

▲ 左:iOS 26 Beta 2 / 右:iOS 26 Beta 3

我們將改動最明顯的設計放一放,將目光轉向其他方面。

在體驗了一天後,愛範兒發現在 iOS 26 Beta 3 中,前序版本中尚未完善的功能、關注度較高的 Bug 也得到了較為全面的補充和修復:

  • 設置-電池界面已經全面漢化;
  • 原生軟件中,自帶輸入法預選框優化;
  • 控制中心圖標開關顏色優化;
  • 桌面 Dock 欄圖標偏移 Bug 修復,恢復少於四個圖標時的居中排列;
  • 輔助觸控截屏 Bug 修復;
  • AirPods 連接 Bug 修復;
  • 上划進入後台,默認停留在當前應用,而不是優先展示其他應用;
  • 新增了天空、光環、薄暮三款壁紙;


一連串的修復看起來很爽,但別高興太早,雖然這次更新修復了多個關鍵 Bug,但也有新的 Bug 出現——

在 iOS 26 Beta3 的通訊錄中,未設置頭像的聯繫人會顯示亂碼頭像,而之前則是以名稱首字母作為默認頭像;在使用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下拉控制中心後電池圖標消失的情況。

不過好在比起之前的 Bug,這些 Bug 都不算太影響正常使用,而從個人體驗上來説,iOS 26 Beta 3 的耗電量和發熱量優化不錯,掉幀頻率也減少不少。


以我電池健康度 89% 的 iPhone 15 Pro 為例,在正常使用微信、小紅書與抖音的情況下,續航體感基本回到了 iOS 18.5 的水平;

可以説,iOS 26 Beta 3 是自 iOS 26 發佈開發者預覽版以來,Bug 最少、體驗最好的一代開發者預覽版,而接下來的一週,公測版也將加入更新的步伐,很顯然,當前的 iOS 26 Beta 3 已經接近一個公測版系統應有的狀態。

生產力大增的 iPadOS 與闖禍的 macOS

與 iOS 的爭議不同,iPadOS 26 的評價好上不少,原因並不複雜——

配備桌面級 M 系列處理器的 iPad,終於展現出了一些生產力的苗頭。

在 iPadOS 26 中,蘋果移除了傳統的分屏和小窗模式,帶來了全新的窗口管理系統,支持自由縮放、拖拽、平鋪等操作,為 iPad 提供了接近桌面級的多任務體驗;

此外,iPadOS 26 引入了全新的菜單欄,支持下拉操作和搜索功能,開發者還可以自定義菜單;

在文件應用方面,iPadOS 26 也做了大幅改進,新增了彈性列表視圖、可摺疊的文件夾結構,極大優化了文件管理體驗,這次,生產力工具的升級確實不小。


而在 iPadOS 26 Beta 3 中,蘋果為 iPad 引入了更接近 Mac 的指針光標,並新增了光標查找功能。

這一功能最早出現在 macOS El Capitan 中,用户快速移動光標時,光標會自動放大,幫助用户更快地定位它的位置。

現在,這個功能也出現在了 iPadOS 26 Beta 3 中,為 iPad 用户帶來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比起 iPadOS 的一帆風順,macOS 26 Beta 3 卻沒那麼順利了。

一般來説,macOS 作為主要的生產力設備,用户對於系統更新這樣的事情會更為謹慎,但正所謂「怕什麼來什麼」,這次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就出了一個亂子。

凌晨一點,在 iPhone 與 iPad 都分別收到開發者預覽版的更新推送時,卻有相當一部分 Mac 用户遲遲等不到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在經過一番排查以後,發現問題出現在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上——Rosetta 2。

Rosetta 2 是蘋果為 Apple Silicon Mac 提供的兼容層,允許運行 Intel 架構的應用程序。在 macOS 26 Beta 3 推送時,蘋果未同步更新 Rosetta 2,導致已安裝 Rosetta 的 M 系列 Mac 在嘗試更新時出現「無法檢查更新」的提示。

▲ Rosetta 2 的前身出現在 Mac 由 PowerPC 轉向 Intel 的時候

發現問題後,部分用户通過在「終端」中輸入命令卸載 Rosetta 2 來解決問題,並在重啓後成功收到了 macOS 26 Beta 3 的更新推送。不過卸載 Rosetta 2 的代價是可能會導致依賴 Intel 架構的應用無法正常運行。

另外一部分用户,則等到今天中午左右,蘋果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重新推送了 macOS 26 Beta 3,才最終順利完成了更新。


看完了這個啼笑皆非的小插曲,我們來看看 macOS 26 Beta 3 最重磅的更新內容——啓動台的迴歸。
在前兩個開發者預覽版中,除了液態玻璃設計也同步來到了 Mac 上,最受關注的改動應該是啓動台的離去,用户只能在「聚焦」中查看目前已安裝在 Mac 上的應用,當時的解決辦法是通過「終端」輸入一條指令,將被屏蔽的啓動台喚回來。

而在 macOS 26 Beta 3 上,如果使用熟悉的五指合攏手勢,會自動出現「聚焦」的 App Library,在這裏,你可以找到所有已安裝的應用程序。

▲ 回來了,但沒有全回來

在前一個版本中,備受詬病的 Safari 瀏覽器標籤頁也在 macOS 26 Beta 3 上獲得了優化,現在的視覺可讀性更強了。

此外,macOS 26 Beta 3 還更新了 Tahoe Day 屏保,展示塔霍湖岩石海岸線的風景,解鎖時可以平滑過渡到壁紙。

時隔十二年的新考驗

看完了各個主要硬件的第三個開發者預覽版,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明顯的結論——

功能增刪尚在其次,今年蘋果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液態玻璃」這一跨終端、跨平台的設計語言豪賭,到底怎麼收場。


我們以 iOS 26 為例,先回顧液態玻璃這一個月來的波折:

從前三個開發者預覽版來看,第一個版本最為激進,也最具爭議,第二個版本對控制中心做了調整,雖然沒有引發太多反響,但在 Beta 3 中,蘋果將這種在液態玻璃的底層設置模糊效果的方案延伸到系統方方面面中,結果爭議再次爆發。

這種反覆橫跳,説到底,還是因為液態玻璃的抱負,實在太大了——它試圖用一種統一的設計美學,去縫合所有設備的體驗割裂。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在 Mac 與 iPad 這樣具有較大屏幕的設備上,液態玻璃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精緻和層次,但在 iPhone 這樣的小屏設備上,高密度的設計會讓單位面積內信息密度暴增,反而成為信息閲讀的阻礙。

在使用體驗上,也有類似的困境——

液態玻璃作為適用於多個終端的設計語言,涉及了視覺、交互、HDR 等多個方面,需要硬件的全方位配合。這也導致了它對 iPhone 這樣的小屏設備來説,功耗和性能壓力更大,而對 Mac 和 iPad 這樣的「大設備」,明顯就要從容很多。


美學是主觀的,可以引領潮流;但客觀的可讀性和使用表現,才是產品使用體驗的基石。

十二年前,蘋果用扁平化設計回答了這個問題,現在看來,回答得還算不錯,終結了擬物化的扁平化設計順利延續了十餘年。

十二年後,考卷再次鋪開,但此時的蘋果面對着超過十億用户的龐大生態,如何在精緻與流暢間找到平衡,如何在設計與實用兩條路上找到交匯點,如何為最多數人尋找到那個關於美與體驗的最大公約數。

我們期待答案的揭曉。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OS 26 Beta 3  iPhon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