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編者注:本文作者仝方,是一名工業設計師,一直從事家電和 3C 產品的工業設計工作,目前在從事物聯網產品的設計,長期以來持續關注家電、3C 以及智能家居的發展趨勢。此前寫過《智能家居,我們真的想好怎麼做了嗎?》本文是他對即將發售的 Apple Watch 的一些思考,包括工業設計和商業模式層面。他也歡迎與志同道合的行業觀察者交流,微信號為 mrtong1986。
2015年,你最期待的IT產品是什麼?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答案。對我來説,最期待 Apple Watch 的正式亮相。
作為蘋果新開拓的第五個主力品類(電腦、iPod 、iPhone、iPad 、Apple Watch),Apple Watch 問世之後引發了比其前輩多的多的爭議。似乎所有人在第一次看到 Apple Watch 的第一個印象都是:醜。這在向來以設計見長而著稱的蘋果產品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那麼,Apple Watch 是否真的意味着擁有工匠之心的蘋果出現了設計水準的倒退?作為蘋果設計風格轉型時期推出的重要的全新品類產品,Apple Watch 有着什麼樣的產品邏輯?
尋找產品的原點
對產品開發者來説,進行全新品類探索時,首要的任務即是尋找到產品的原點,解決了產品從何而來的問題,才能確立產品的基礎,進而確立產品形態。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背景設計師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但總的來説,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兩種:
移情設計(Empathic Design)
人在生活經歷中,通過生活產品的運用、文化傳承、信息交流等方式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知識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為產品的“鄉愁”。在進行全新事物設計時,充分利用這些“鄉愁”,通過產品形態、操作方式、產品語義等方面的重現與呼應,降低用户對新產品的學習成本,或增加用户使用的親和力和愉悦感,改善用户的體驗, 這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運用得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多的優秀公司在其新產品中採用了移情設計,這裏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MUJI CD 機、Sony自拍神器(靚咔 KW1)。
形式追隨功能
自“形式追隨功能”提出並在現代主義浪潮中被髮揚光大後,在無數的產品設計中,這一理念被當做金科玉律,由此也誕生了無數的功能主義產物。在設計新事物時,很多設計師也許第一個念頭就會想起它。
兩種方法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運用得當都可以設計出優秀的產品。如果用人來類比,移情設計就像是一個詩人,以似曾相識的語言打動你的內心;功能主義則像是經驗豐富的老工匠,他飽含睿智的告訴你,這樣就好。同的設計師和企業往往固定的偏好採用其中某一種方法來指導產品的開發,由此就產生了我們稱之為“設計風格”的產品特性。
當然,也有例外,在新產品開發中,蘋果就喜歡同時運用兩種方法來指導產品設計。
以 iPhone 為例,如果讓我們回到初代 iPhone 發佈的時期,第一次拿到 iPhone 時,你會直觀的看出,這一個典型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包豪斯式設計:在確定“屏幕為王”的前提下,碩大的屏幕、一整塊黑色玻璃面板、金屬邊框包裹,所有的造型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屏幕顯示與操作的最終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可是,當你點亮屏幕的那一剎那,擬物化的 UI 卻在撩撥着你的“鄉愁”:相機、時鐘、便籤、計算器,各種各樣的工具都似曾相識,似乎蘋果真的把我們的世界搬進了手機。你完全可以像以往使用實物一樣使用它們,完全的下意識操作,幾乎不用學習,這不就是典型的移情設計嗎?
以功能主義為表,確立產品外觀,建立手機識別性;以移情設計為裏,降低手機系統學習成本,擴大適用人羣,蘋果就是利用這樣漂亮的組合拳建立了 iPhone 的領先優勢。(當然,不同時期的產品有着不同的設計指導原則,用户使用習慣培養成熟後,後續 iPhone 的外觀及系統的設計產生了一些變化,這又涉及到另外的故事了,有機會再詳談)。
現在來看 Apple Watch。蘋果在 Apple Watch 採用了與 iPhone 截然相反的方法。入手之初,“鄉愁”便撲面而來:高亮鏡面外觀,多樣的錶帶,凸顯的錶冠,飽滿的造型,這貨似乎一直在誘導你:“我是一個手錶,把我戴手腕上吧。”點亮屏幕,純淨黑色背景,簡單而醒目的操作界面,摒棄任何多餘的裝飾與炫技,提供最為實用的操作方式,酣暢淋漓的貫徹了功能主義。
從 iPhone 到 Apple Watch,兩種設計方法的在軟硬件上面的表裏互換,並不僅僅帶來這兩類產品直觀形態的改變,更深的層次反應出蘋果在設計思想上的轉變。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是蘋果全新設計語言確立的象徵。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