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年前,蘋果引入 ThunderBolt,高速率傳輸以及支持多設備同時接入是它的特點。但 4 年過去,ThunderBolt 仍然無法觸及主流大眾用户,絕大部分 PC 依然使用 USB 接口。
所以,不要怪蘋果為了讓 MacBook 變得更薄,而直接放棄 ThunderBolt,而採用了體積上更小,可以正反插的 USB Type-C 接口(以下簡稱 USB-C)。——但是,在它到來之前,或許需要普及一些知識。
問題一:USB-C 與 Lightning 接口誰大誰小?
USB-C 接口與 Micro-USB 大小相近,8.4 mm x 2.6 mm。從圖片上看,體積要比 Lightning 接口要稍微大一點,但相差也不遠:
問題二:USB-C 中的 Type-C 是什麼?
Type-C 是指 USB 接頭的一種特定的規格。實際上,USB 的接頭擁有多種規格,比如説以往我們常見的 USB 接頭學名叫 USB Type-A,又比如 Android 手機上常見的 Micro-USB 也是 USB 接頭的一種規格。
而令 MacBook 唯一的接口擁有高傳輸速率以及雙向充電的特性,是最新的 USB 3.1 規範。該規範將 USB 接口傳輸速率提高到 10Gbit/s,而且支持三段電壓 5V/12V/20V,最大供電 100W。——實際上,由於 USB 3.1 規定將向下兼容採用 USB 2.0/1.0 的設備,所以實際上如果其它採用 USB 3.1 規範的傳統接頭(Type-A),也可以直接與原來的 USB 設備相連。
實際上,MacBook 上的 USB 接口全名應該是 USB 3.1 Type-C。
一句話,USB 接頭的規格決定 USB 的形狀,而 USB 傳輸規範則決定它的性能與功能。
問題三:為什麼 USB-C 可以取代 MagSafe 以及 ThunderBolt?
最關鍵的地方是 USB 3.1 規範規定,USB 3.1 接口可以支持 3 段電壓,而且最高支持 100W 功率輸出。而蘋果筆記本電腦當中,對電源功率要求最高的是 Retina MacBook Pro 以及 15 寸和 17 寸 MacBook Pro,功率 85W。所以,USB-C 完全可以滿足 MacBook 對電力的需求。
之前蘋果看中 ThunderBolt 是因為它可以提供更高的傳輸速度,讓蘋果放開手腳開發更高分辨率,顯示質量更好的顯示器。而 USB 3.1 規範不光將傳輸速度提高到與 ThunderBolt 相等的 10Gbit/s,而且更重要的是,還支持 DisplayPort 1.2a 數字視頻規範——蘋果的顯示器就採用 DisplayProt 標準來與電腦連接。
在未來,根據最新發布的 DisplayPort 1.3 規範,為了可以同時支持 2 部 4K 顯示器,以及支持 5K 分辨率的顯示器,它對帶寬的要求提高到 8.1Gbit/s,而這並沒有超過 USB 3.1 的性能極限。
不過,根據蘋果官方規格,MacBook 上的 USB Type-C 的最大傳輸速率為 5G/s,雖然無法滿足 5K 分辨率顯示器的要求,但已經可以滿足一部 4K 分辨率的顯示器了。
問題四:USB-C 可以取代 iPhone 上的 Lightning 接口嗎?
由於 USB-C 的纖細,很容易聯想到,蘋果是否會在 iPhone 上用它來取代 Lightning。但仔細研究之後,發現兩者雖然外形相近,可以供電也可正反插,但實際上有很大的不同。
根據在 TheiPhoneWiki 上有一段匿名人士的解釋,以及 Chipworks 對 Lightning 接頭的拆解,蘋果在 Lightning 線內安裝了數控芯片,用來和其它 iPhone 外設進行交互。
右上方的芯片上印着 ARM 的 LOGO
一個有名的例子就是,Panic 在 iPhone 5 轉 HDMI 轉接頭裏發現了一顆 ARM SoC 芯片,而且還配備了 256MB 的 RAM。它的工作流程是,“解碼後的視頻信號經過壓縮通過 Lightning 線來傳輸,然後最終通過 ARM 解碼然後推送給 HDML 設備。”
換言之,如果只是換接口,UBS Type-C 和 iPhone 上的 Lightning 接口沒有太大的差別。但 USB 線 與 Lightning 線的差別可太大了。
問題五:現在有多少設備支持 USB-C?
MacBook 是第一款支持 USB-C 的筆記本電腦。鑑於過去數年其它 PC 廠商對蘋果筆記本電腦產品的不同程度的模仿,估計 USB-C 很快將在下一代 PC 筆記本上出現。
諾基亞的平板電腦 N1 是世界上第一款支持 USB-C 的平板電腦。
至於外設,SanDisk 以及 LaCie 各自推出了採用 USB-C 的外設產品,前者是 32GB 的 U 盤,後者是移動硬盤。
題圖來自 arstechnica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陳一斌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