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年 Ultra 機型,最後我還是買了台小屏

愛範兒 於 8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因為工作原因,我在這一年裏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手機,從影像新滅霸 vivo X200 Pro,到捲到飛起的 1999 系列千元機,這些親自上手體驗過的機子的長短板,雖不敢説如數家珍,但也算略知一二。


年關將至,辭舊迎新的不只有年份,還有我手上的這台已經用了將近兩年的華為 P60。它服役的時間不算太長,只是 256GB 着實有點跟不上爆炸生長的微信、App 和相冊了。

按理來説,作為科技數碼圈的從業者,選一台能兼顧工作和生活的頂配機型再合適不過:出差時拍攝、錄音在線,不方便用專業設備的場合,還能幫忙打打下手救個場;平時打遊戲刷,更大的屏幕、更強的配置和更好的散熱,也不會在關鍵團戰掉鏈子。


其實當時已經在看 vivo X200 Pro、OPPO X8 Pro、華為Mate 70 Pro 和 iPhone 15 Pro(沒寫錯就是 15,因為 16 有拍攝按鍵)了,做了很多功課,然後在 2024 年的最後一天,我去線下店,拿了一台小米 15。

錢要花在刀刃上,但不是別人的那把

在説明這個急轉彎的選擇之前,我想先來疊一段甲,大屏旗艦不好嗎?好,很好,非常好。

從各家旗艦機型趨於統一化的外觀設計,就不難看出這一點:不需要花裏胡哨的外觀來吸引眼球,硬實力和真誠意,已經成為品牌銷量的殺手鐧。


比如一提到手機攝像,哪怕 iPhone 再被噴被罵,但你就是繞不開它;比如去年上半年的最佳攝影手機,無論有多少品牌相互對比,vivo X100 Ultra 一定是當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一上來就要提手機攝影呢?因為從這一年的體驗來講,雖然説影像、屏幕顯示、芯片性能、續航表現等,大屏旗艦作為自家門面,都有不錯的體驗,但是唯有影像,是它們獨一無二的優點。

這些 Ultra、Pro 上的影像能力,會讓你打開全新的攝影世界,我們曾在多個評測視頻中用「隨手就有」來形容當下這些旗艦機型的影像能力,這裏不吹不黑地再次聲明:都是真的。


OPPO 的風格化、vivo 的兩億長焦,還有華為的紅楓原色影像,可以把「構思-構圖-參數調節-按下快門-後期」整個專業攝影流程,簡化成「按下快門」,最多也就是多按記下快門。

不過,你能在這些旗艦機型裏享受到影像的樂趣有個大前提,是你真的對影像有需求、有執念,我可以為攝影買單,但是單為攝影買單,那可能得要斟酌再三。不然接下來的這些使用槽點,會遠遠蓋過高素質照片帶給你的快感。

旗艦大屏機最讓我受不了的一點是,它們真的不便攜。雖然作為智能終端沒啥問題,但手機終究是一個移動終端,它拿來用的而不是擺着看的。


即使紙面參數疊的再滿,但在日常體驗中,性能、拍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要對一台手機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便攜性是一定要考慮在內的因素。

目前所有品牌的 Pro 機型、Ultra 機型,都很重,而且很大,拿在手上不舒服,磚感很濃;裝在口袋裏更不合適,總感覺有人在扯你褲子。

我今年的幾台常用主力機型都是旗艦大屏,突然發現有個不易察覺、但很有意思的變化:多年前在右手中指上練成的老繭,現在慢慢轉移到了左手小拇指的第一關節上。

▲ 圖片來自:Google

旗艦大屏除了大,而且都還挺貴。它們的高售價帶來的獨有體驗,也伴隨着獨特煩惱,因為入手價格擺在那裏,我總會擔心磕着碰着。

特別是這些旗艦還都統一用的等深四微曲,成本更高維修費用也更高,看着更換維修屏幕的費用,貼膜帶手機殼的最大作用,不是保護手機而是守護錢包。這時候你可能會説,「不是現在都用的康寧滴幾滴幾代玻璃,自家也都自研了更抗摔的外屏材質麼?」

沒錯這些都是真的,我也完全相信,如果作為測試需求,我會毫不猶豫地把這些手機砸向地面看看抗摔邊界到底在哪兒,甚至為了表現得更真實,我也會比別人摔的更大力。


但前提是,摔的不是我的手機。

手機殼一套摸一貼,厚上加厚的厚度和重上加重的重量,憑心而論多少還是會影響使用體驗的,每當你已經習慣了這個厚度和重量後,突然在線下門店或是朋友的手裏看到了小屏旗艦,就總有換機的衝動,換成小屏的種子,也因為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理由裏,慢慢種下。

最好的不一定合適,但適合的一定最好

這顆種了一年的種子,最後開花結果成了小米 15。

作為 5 年多華為全家桶的用户,邁出一個品牌的生態圈還是挺需要勇氣的,這並不是對某個品牌有了特殊的情感,而是你的賬號、資料、雲空間和使用習慣都和這套生態牢牢綁定,換品牌也就面臨着非常巨大的換機成本,有類似經歷的朋友應該十分了解這種心情。


特別是我習慣把一些靈感和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寫在備忘錄裏,而華為和小米的備忘錄又不互通,把上百篇資料導出再導入,廢了差不多半隻眼睛。

接着上面的話題,因為高售價的問題,所以會更擔心大屏旗艦的磕碰。同理,因為小屏手機更低的入手門檻,所以也就沒那麼心疼。

起碼現在換成小屏之後,我是真的敢把它當成工具來用,而不是請了個老爺回家,不用老是擔心磕着碰着,手機殼手機膜什麼的,都不可能加上的。


不帶手機殼一方面是不心疼磕碰,另一方面是不捨得帶手機殼,因為這一代小米 15 的尺寸、手感和重量,做得比較成熟。

單從外觀來講,它應該是最像 iPhone 國產 Android 小屏了:直面屏幕、直角中框、邊框倒角。經過了三年的迭代,小米在小屏這條路上已經找到了一些感覺,它是一台你願意拿在手上,放下之後也會時不時拿起來摸一下的手機。

價格下來之後,你不僅敢對手機更隨意更大膽,而且預期也更容易滿足,因為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我買這台小屏的過程,非常感性,理性幾乎沒有參與,這是在之前購買大屏旗艦時,從未遇到過的爽感。


和頂配旗艦比,入門小屏的拍照一般、散熱一般、屏幕一般,但這些都是在下定之前就已知的事,所以並不會感到失落感。

以前選購高售價的頂配旗艦機型時,我總會猶豫不決,動輒七八千的售價,就是會讓人考慮很多,各種參數一通對比。

雖然這也是我日常工作之一,但真到自己選擇的時候,還是會難以抉擇,總想着要找到更好的,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想吃虧。特別身為天蠍座,這個過程會更糾結。


在面對售價更低的小屏手機時,就不太會有這種煩惱,在無慾無求的心態下,驚喜就會不斷湧現,有句話很符合在大屏旗艦對比下的小屏處境:反正已經是谷底了,怎麼走都是向上。

而且,作為一名又菜又愛玩的常年聯盟手遊玩家,不得不説直板機真的更適合玩遊戲,直屏對「貼膜操作」有天生的加成。屏幕大的確看得爽,但在重量輕、易握持的選項面前,我更偏愛於後者。

不過必須要承認的是,小屏的散熱仍是亙古不變的槽點,希望 2025 年,各家都能在「馴龍高手」頭銜的修煉上,更進一步,因為有時候,真的已經到燙手的地步了。


説到底,大小屏終究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羣,前者對智能影像需求明確,後者對日常綜合體驗看重,只是在權衡兩者的利弊當中,我更適合的,是第二種。

那現在新買的這台,算得上我心中的夢中情機麼?我覺得還有不小的差距,因為目前國產 Android 的小屏並沒有大範圍鋪開,另外小屏相比於同系列的頂配大屏,其實屬於低配閹割版,攝像頭、屏幕,有些甚至在芯片上都有差異,這也讓很多人在選配的時候,犯了難。

其實最理想的大小屏策略,當屬 iPhone,最近的這兩代機型(15&16 Pro/Max),説到底就只有尺寸和電池的差異,性能和拍照體驗通通拉齊,這就讓買大屏的人不買虧,買小屏的人不買貴。

什麼時候小屏能夠獨當一面,什麼時候小屏就能迎來真正的「凱旋」。


快過年了,很多朋友也要換手機了,但是作為一個真實的用户,還是想跟大家説:彆強行創造需求,也別憑空製造焦慮,幾篇公眾號和小紅書的推文只能引起你一時的拍照熱情,到底是真想改變?還是三分熱情?得自己分清,真正有拍照需求的朋友,根本不會看一眼小屏,甚至都不會看一眼手機。

另外,品牌的宣傳只是紙面數據,最好的不一定合適,就跟職業選手選英雄一樣,版本英雄也要加上 ID,更何況逆版本的無厘頭選法,有時候真能成為「神之一手」,適合的才是最好。


最後,用買手機時的一段小故事作為結尾,也作為無廣純分享的「自證清白」,祝大家新年快樂,蛇年大吉:

2024 年 12 月 31 號,在天河城數碼層閒逛,手上這台老機子又蹦出了存儲空間不足的提醒,那擇日不如撞日,是時候了。當時有四台備選機型:iPhone 15 Pro、三星 S24 Pro 、vivo X200 Pro mini 和小米 15。

iOS 用不慣,三星性價比太低而且下個月要出新款,剩下 vivo 和小米,在兩家門店往復了幾個來回,確認了小米手感好,但其他稍遜一籌;vivo 拍照頂,但邊框硌手、鏡頭擋指頭。

讓我從糾結中走出來的,是一段和小米店員的交涉:

我:聽説你們有線下禮包?

米:是的,下定之後會送一個禮盒,裏面有水壺、揹包和一副藍牙耳機。
我:還有嗎?

米:因為今天是今年最後一天,我們還有個元旦特別禮,多送一個 10000mAh 的充電寶。

我:那你給我拿台白色的吧。


我買了一台手機,但感覺像去了一趟山姆會員店。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