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Bose 都在推出的這款新產品,應該成為 AirPods 這樣的爆款

愛範兒 於 21/10/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對於許多人來説,擠早高峯忘帶耳機,也就無法與周圍斷聯,失去了退居避風港的安全感。

聽力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受損的聽力會影響我們對外界的感知,乃至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只是,耳朵「不好使」的痛苦,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常見。

超過 75 歲的老人,大約一半會出現聽力困難

▲ 圖片來自:新華社

這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或許是因為遺傳和患病,或許是因為經常暴露在嘈雜的環境裏。

但是助聽器作為醫學設備,沒有像耳機那麼普及,往往也不會像耳機那樣設計。

就在最近,助聽器終於成了科技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很可能成為又一消費電子「爆品」。

Sony 推出首款 OTC 助聽器,只需你自己動手

今年 8 月 16 日,美國 FDA 正式批准了非處方(OTC)助聽器的銷售。它依然是需要審批的醫療器械,但在購買時不再需要醫學評估、專業驗配等環節。

消費者最早可以在 10 月中旬看到首批 OTC 助聽器出現在藥店、商店和網店。

不過,OTC 助聽器有限定條件:面向有輕度至中度聽力障礙的成年人的空氣傳導助聽器。

▲ 各種助聽器,空氣傳導是最常見的一類. 圖片來自:FDA

之前,在美國購買助聽器需要醫生、聽力師驗配並開具處方,這固然可以保證助聽器的安全和有效,卻也導致了市場的閉塞。

瑞士 Sonova 等五大助聽器集團,在全球佔據了超過 90% 的專業助聽器市場份額,在國內也基本位居壟斷地位,導致助聽器價格居高不下。


國內還沒有 OTC 助聽器的相關法規出台,但消費者的需求是共通的。

可以預見,FDA 的 OTC 新規將打破巨頭壟斷,讓科技公司們同台競技各顯神通,憑藉技術和渠道優勢,讓助聽器更加好買、好用且便宜。

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Sony 踩點到達,它還有一個合作開發的夥伴:擁有百年曆史的助聽器製造商 WS Audiology。

10 月 12 日,Sony 電子推出品牌首批 OTC 助聽器,共有兩款:999.99 美元的 CRE-C10 和 1299.99 美元的 CRE-E10。

CRE-C10 放置於耳道內,被Sony 稱為「市面上最小的 OTC 助聽器之一」,佩戴時幾乎看不見,空氣電池續航為 70 小時,提供類似傳統助聽器的「處方級音質」。

▲ CRE-C10.

CRE-E10 則設計得更像無線耳機,用可充電電池無線充電,續航為 26 小時,可以用藍牙連接到流媒體音頻但僅限於 iOS。

▲ CRE-E10.

這兩款 OTC 助聽器,都是自適配(self-fitting)助聽器,也就是説,它們不是不需要調試,而是需要用户自我調節。

所以,Sony 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自己上手的」調適方案。

設備到手後,用户只需下載Sony 的聽力控制 app,按照引導完成分步過程,回答幾個簡短的問題,幾分鐘內即可完成快速設置。


一方面,在 app 內進行自適配時,每台助聽器都會基於數千個真實的聽力圖結果,自行調整到最合適的預定義聽力配置。

另一方面,通過操作 app,用户可以進行音量控制等個性化設置。

結合硬件和 app,CRE-C10 和 CRE-E10 便能應對「千人千面」的使用場景。

比如兩款助聽器都具備出色的降噪功能,可以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自動分析、調整和優化聲音,減少來自背部和側面的噪音。


「自適配」的背後,是「一種尺寸並不適合所有人」的設計理念。Sony 認為,人們應該得到最適合他們獨特需求、情況和生活的選擇。

對音頻技術積累深厚的Sony 來説,這只是一個開始。但它與助聽器製造商的合作關係,或許預示着一個平價 OTC 聽力解決方案的新時代。


Sony 美國無障礙促進辦公室負責人 Mike Nejat 指出,OTC 助聽器這一新產品線,是增加可訪問性的機會,幫助彌合個人與環境之間的差距。

「可訪問性」是功能上的,也是價格上的。當然,1000 美元的價格也並不便宜,但它們遠低於每隻耳朵 1000 至 4000 美元的處方助聽器。

10 月 11 日,差不多和Sony 前後腳,助聽器供應商 Lexie Hearing 推出了 OTC 助聽器 Lexie B2,由「音響大廠」Bose 提供技術支持,999 美元的價格也與Sony 相當。

▲ Lexie B2.

Lexie B2 同樣是「自適配」的,它與 Lexie app 配對,用户能夠進行各種環境設置。這些設置都可以保存,方便用户隨時切換。

「自適配」並不多麼神奇,它其實是 OTC 助聽器的標配。WSJ 採訪的聽力行業專家表示,所有 OTC 助聽器都必須滿足高保真放大的特定性能要求,並且可被消費者控制和定製。

醫療設備遇上消費電子,科技公司不再欠東風?

等到 OTC 助聽器正式敞開大門,Sony 、Bose 就緊接着上市助聽器,科技公司們在進軍 OTC 助聽器市場時,幾乎沒有浪費時間。

主要原因是,FDA 的決定並非空降。2017 年,立法已經通過,但法規直到現在才完全實施。那時候,已經有了 「買助聽器將像買耳機一樣容易」的聲音。

據統計,助聽器市場到 2030 年將增長至 195 億美元。蛋糕在前,入局者又何止一個兩個。消費科技領域的大公司、初創公司,以及助聽器老玩家,個個「磨刀霍霍」。

▲ 圖片來自:soundly

近幾年來,在醫療賽道的 OTC 助聽器還沒「一錘定音」之時,消費音頻市場的輔助耳機、TWS(真無線立體聲)耳機等產品發展十分迅速,雖然各自的賽道不同,但技術上有共鳴。

輔聽耳機和 OTC 助聽器都採用了分段壓縮放大調節算法,在受眾定位、放大增益量等細節上有所區別。也就是説,兩者之間不存在絕對的鴻溝。

不少 TWS 耳機也有類似助聽器的功能。2021 年的 WWDC,蘋果為 AirPods 增加了新功能「對話增強」,它用滑塊控制進入耳機的環境噪音量。


雖然這類耳機面向聽力正常的用户,主要對聲音進行整體控制,無法精細調整,但通過引進算法、改善硬件參數,它們未必不能「進化」為真正的助聽設備。

消費電子的無線耳機、醫療賽道的 OTC 助聽器,某種程度上都是耳朵的功能延伸,也早有品牌遊走在「邊緣」,讓助聽器不止是助聽器,或者讓耳機具有助聽器的功能。

2021 年 8 月,音頻設備品牌 Jabra 推出了無線耳機 Enhance Plus,它基於波束賦形技術放大需要被聽見的內容,並通過降噪和反饋抑制功能消除不需要的背景噪音,還有一個配套的 app。

▲ Jabra.

除了聽力增強,這款設備可以像傳統耳機一樣播放音樂和接聽電話,續航為 10 小時,適合不需要全天助聽器的中輕度聽力損失用户,在當時由有執照的聽力保健專業人員銷售。

此外,助聽器多年來一直是消費電子展(CES)的熱門醫療技術項目,這些浮出水面的創新技術,也讓 OTC 助聽器有了更加堅實的地基。

在 2021 年的 CES,丹麥助聽器製造商 Oticon 的助聽器 Oticon More 贏得創新獎,因為它是首款融入深度神經網絡技術的助聽器


Oticon 稱,神經網絡學習了超過 1200 萬個真實聲音,用「更像人腦的工作方式」處理完整的聲音場景,優化所有類型的、有意義的聲音的輸入,而不僅僅是語音,結果是所有聲音的表現更自然。

▲ Eargo 6.

美國助聽器製造商 Eargo 的 Eargo 6,則在 2022 年 CES 上首次亮相,它專為「虛擬隱身」而設計,自稱是「市面上最小的耳道內可充電助聽器」,與Sony 的「佩戴時幾乎看不見」殊途同歸。

助聽器隱身的另一面,其實就是助聽器的污名化。

當 OTC 助聽器野心勃勃地爭取更多消費者,這個問題也被更多地注意到了。Sony 電子消費者業務集團總裁 Tyler Ishida 提到:

引用許多人一直面臨與聽力損失相關的挑戰,並且由於對聽力損失的負面感覺,他們通常不會尋求他們可能需要的幫助。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有觀點認為,理想的助聽器應該融入背景,甚至「消失在無摩擦的體驗中」。這一設計理念,也很可能被運用在 OTC 助聽器裏。

一份助聽器市場報告顯示,僅在美國就有大約 4500 萬成年人患有聽力障礙,其中只有 25% 的人有助聽器,市場監管、巨頭控制、社會污名都在推波助瀾。

但如果等上幾年才不得不求助,聽力障礙可能已經完全擾亂了生活。

FDA 批准 OTC 助聽器,科技公司推出設計謹慎、功能創新的 OTC 助聽器,都是在擴展助聽器的使用價值,降低助聽器的准入門檻,又緩解佩戴者的心理不適,讓助聽器更好地普及。
普及之後是升級,助聽器不只當輔助

OTC 助聽器的前景看似一片大好,但有些問題並沒有被解答,比如怎麼確定自己的聽力損失是中輕度的?OTC 助聽器對任何中輕度患者都有用嗎?

聽力學家 Tricia Ashby-Scabis 認為,如果剛剛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聽力發生了變化,比如當家人懷疑你有聽力問題、電視音量比別人調得高、聽人説話時需要閲讀嘴唇等,這時候購買 OTC 助聽器比較合適。

▲ 圖片來自:知乎@耳之家

美國聽力學會則給出了一份措辭謹慎的聲明

引用一方面,就算使用 OTC 助聽器,專業評估仍然很重要;另一個方面,想要減輕聽力損失,最好還是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療計劃,其中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 OTC 助聽器。

也有人對 OTC 助聽器持有旗幟鮮明的消極態度。

助聽器製造商 Starkey 首席執行官 Brandon Sawalich 認為,助聽器不應是消費電子設備:

引用聽力健康因人而異,而為某位患者調配助聽器是「必須做對的事」,非特定的 OTC 助聽器無法讓所有人滿意。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Eargo 等助聽器製造商則在大力投資遠程護理,「這不像客户在網上購買了產品,然後他們就自己離開了」。

在這些品牌看來,購買助聽器是一種和時間做朋友的投資,真正定義未來贏家的是誰能提供最好的用户體驗,產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OTC 助聽器當然並非一切問題的答案,當它被框定在「中輕度聽力損傷」的作答範圍,前路會更加狹窄嗎?

恰恰相反,聽力損失並不罕見,中輕度聽力損傷就更屢見不鮮。

和嚴重的聽力損失不同,輕度和中度聽力損失往往會隨着年齡增長而發生,就像失去頭髮或視力下降一樣自然。

根據 WHO 的《世界聽力報告》,聽力損失目前影響超過 15 億人,約 4.3 億人需要康復服務;到 2050 年,預計近 25 億人有一定程度的聽力損失,由於「不安全的用耳習慣」,超過 10 億年輕人面臨永久性、但可避免的聽力損失風險。


聽起來令人焦慮的數據,實際上説明了一個問題:我們或許總有一天用到中輕度的助聽器。

科技公司們爭先恐後做 OTC 助聽器,本質也是無障礙服務的普遍化。

在推出首款 OTC 助聽器後,Sony 展望了助聽器的發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引用Not as a aid but as an enhancement(不是作為一種輔助,而是作為一種增強)。

就算你不需要彌補聽力損失,助聽器也可以是增強各種聲音體驗的設備,涵蓋娛樂、交流、健康的方方面面,這些恰恰是科技公司最擅長的領域。

▲ 助聽器可以做心率、跌倒監測.

比如在健康領域,有研究表明,因為耳朵中的動脈更接近皮膚表面,且不容易受到運動出汗等狀態的干擾,比起腕帶產品等可穿戴設備,通過耳朵採集的健康數據準確性要更高。

正如 The Verge 所説,助聽器將成為小工具與醫療設備重疊的另一個領域,就像心率和血氧水平等身體功能一樣,被科技公司商品化。


在助聽器這個相對服務不足的市場,很多人要麼買不起大多數助聽器,要麼不喜歡傳統助聽器的有限功能和單調設計。

當Sony 、Bose 帶頭,其他科技公司也厚積薄發,充分競爭將帶來更多功能、更低價格、更多選擇,既為聽力障礙者提供新的 OTC 解決方案,也讓普通消費者更深入地與周圍環境互動,儘管同時會有各種各樣的伴生問題,但大體是一件好事。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Sony  Bose  AirPods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