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已經那麼多,為何 AirPower 偏要推翻重做?

愛範兒 於 26/03/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自 2017 年發佈至今,AirPower 這個名字存在世界上差不多有三年了,但本應在 2018 年在 Apple Store 上架的它,卻在 2019 年 3 月被宣佈項目取消

但最近從 Twitter 傳來的好消息是蘋果內部正計劃重啟對 AirPower 的開發,分析師 Jon Prosser 表示蘋果工程師正嘗試重新設計充電線圈和解決發熱問題,相關產品原型也正在製作中。


要説 AirPower 在去年被取消的原因,網絡上曾有不少流言。有的説是因為充電板的內部構造過於複雜不易量產,有的説是因為發熱嚴重有安全隱患。但可信度較高的是蘋果對這款產品要求很高,在能對三種設備充電的同時,還要保障其功率、發熱正常。

這個要求雖然我能輕鬆用 23 個字描述出來,但卻攔住蘋果工程師長達兩年之久。

功能上,這塊充電板能讓 AirPods、iPhone、 Apple Watch 三款設備同時充電,這裏除了要解決充電板的輸出功率以外,還要讓不同充電協議的設備在同一塊充電板上充電。
比如 iPhone 和 AirPods 都是使用 Qi 協議,只要符合該協議的充電板即可對他們進行無線充電;而 Apple Watch 雖然同是 Qi 規範,但系統所用的是蘋果自有的私密協議,所以手錶需要專用充電器才能進行充電,而這個充電器也只能用於手錶,對其他產品則無效。


但比兼容不同協議設備充電更難的是,這三個設備在充電板上的位置都不是固定的,iPhone 和 AirPods 還好説,但協議「另類」的 Apple Watch 可能會被擺放在充電板的任何地方 ,這便大大增加了手機、手錶充電感應線圈的佈置難度。

在 Jon Prosser 的爆料中,他表示去年蘋果取消 AirPower 主要原因就是原型機始終未能成功對 Apple Watch 充電,因而最終寧願放棄項目也不願推出不支持手錶充電的 AirPower。

為了避免出現 AirPower 所遇到的充電協議問題, 之後的第三方充電板雖然造型和 AirPower 相似,但都在產品上做出了妥協。


最為常見的莫過於外置 Apple Watch 的充電底座,手錶雖然能同時和其他設備一起充電,但電源並非來自線圈,而是額外增加的充電底座。

比如 Native Union 的這款充電板,理論上能支持三個設備同時充電,但充電板的背後留有一個 12W 的 USB-A 接口,用於接入定製的 Apple Watch 充電器。


而 SliceCharge、Unravel 這些無線充電板則用的是 iPhone、Apple Watch 可同時在充電板上充電的設計,體驗也比較接近 AirPower,但仔細觀察能發現,這些充電板的內部線圈是獨立分開的,Apple Watch 只能被固定在某個區域充電。

▲ SliceCharge 無線充電板. 圖片來自:9to5mac

當然,除了不能同時對不同協議的設備充電以外,AirPower 的多線圈設計也成為壓倒這款產品的最後稻草。為了實現出用户能隨意擺放設備充電的體驗,AirPower 內部單單感應線圈就多達 20 個(最開始為 22 個)。

隨着線圈的增加,充電板的熱量也隨之提高,而由於充電板內部沒有散熱風扇,因此 20 個線圈工作時的發熱,就成了蘋果工程師面臨最棘手的問題。

對於要求相對沒有那麼嚴格的第三方廠商,應對這種難題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減少線圈數量,從蘋果給 AirPower 所設計的 20 個線圈削減到個位數,以「不能隨意擺放充電」為代價,減少發熱量。


不過即便如此,這些第三方充電板仍需要實用或巧妙的設計來散熱保持正常輸出功率。

一些塑料外殼的充電板雖然很厚,但會配有風扇散熱;金屬外殼的充電板雖然沒有風扇,但它們則會藉助金屬導熱性好的特點來「被動散熱」。

但很顯然,有着 20 個線圈的 AirPower 並不能通過金屬外殼來散發出所有熱量,而且由於考慮到充電板的造型和厚度,蘋果也不想在充電板內加入風扇,這便讓 AirPower 一直沒有通過散熱測試,遲遲不能推出市場。


除此之外,蘋果還要解決的是感應線圈之間的干擾,和其他充電板不同的是,AirPower 的線圈是堆疊而不是平鋪設計,線圈在工作時所產生的磁場干擾也會導致充電板工作時供電過大發熱或供電不足,最終影響充電板的工作效率。

所以蘋果所要解決的其實不單隻有發熱,還有堆疊線圈設計下的磁場干擾,在 AirPower 現有的設計條件下,這兩個問題成為阻礙產品上市的主要障礙。

難道堆疊式設計就不能用在無線充電板上嗎?也不一定。Zens Liberty 這款充電板內置有 16 個線圈,排列方式和 AirPower 幾乎一樣,線圈幾乎鋪滿了整個面板,可以對隨意擺放的設備充電。

▲ 圖片來自:Appleinsider

不過,Zens Liberty 的厚度要比 AirPower 要厚很多,這使線圈能擁有更多的散熱空間和放置獨立的供電、控制模塊。在 Appleinsider 的評測中,這句話體現出 Zens Liberty 線圈獨立供電的方式:

設備可以在表面隨意擺放,但是在移動設備時設備會斷電並重新用鄰近線圈開始充電,這個過程大約 3-4 秒。

所以即便 Zens Liberty 所用的是堆疊式線圈,但設備的體積、厚度都超出了蘋果對 AirPower 的要求,而且這還只是 16 個線圈的大小體積,如果用到 20 個線圈,那麼 AirPower 的體積比 Zens Liberty 還會更大一圈。

▲ 圖片來自:Appleinsider

由此看來,蘋果對 AirPower 的要求幾乎是完美的,它不但要在外觀上符合蘋果的設計要求,而且功能和性能都要實現當時承諾的多設備充電、隨意放置充電的體驗。

然而在當前條件下,「精緻的外觀」和「強勁的性能」往往不能同時滿足,即便是對產品要求沒有那麼嚴苛的第三方充電板,也只能在外觀或性能上做出妥協,最終才得到接近 AirPower 的體驗。


所以,在面對 AirPower 這個最理想的完美目標,蘋果的工程師所克服的並不只有一個難題,而是一連串的難題,如果我們將這些難題列成「待辦清單」,那麼就能知道 AirPower 為何遲遲不能登上市場了。

  • 多設備充電:增加線圈,並解決不同充電協議設備間的充電問題;
  • 多線圈發熱:改善感應線圈的發熱情況;
  • 充電不穩定:解決感應線圈之間的干擾,優化供電策略;
  • 充電板散熱:提升充電板自身的散熱性能。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覺得奇怪,既然有如此多的難題,蘋果為何又要執着於 AirPower?
其實從當前的第三方充電板看,AirPower 被造出來的可能性還是有的,但是最終成品可能就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塊只有兩個巴掌大的充電板,而是更厚更大的一個充電裝置,因為充電板內需要加入風扇去保障線圈正常工作,而且更大的內部空間也能有更好的散熱,同時也能通過獨立供電單元的方式去減少線圈之間的干擾。

但蘋果並沒有選擇這麼做,至少現在沒有。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蘋果對產品設計上的追求。雖然 AirPower 並不算是 iPhone、iPad 一般的電子設備,但從 Apple Pencil、AirPods、妙控鍵盤、鼠標….. 這些周邊硬件看,蘋果對周邊外設所追求的設計是接近於輕薄優雅、一體式、無開孔的形態。

所以當前我們在產品視頻中看到的 AirPower 是蘋果認為最理想、完美的設計,它是這個產品的目標,即便需要對外觀進行調整,也會是基於這個胚子來改變。


Jon Prosser 的消息也印證了這一點,他表示蘋果的工程師正考慮通過改變物料的方式去提升 AirPower 的散熱能力,比如將充電板表面的硅膠換成皮革,那麼線圈的熱量就能通過金屬外殼和皮革毛孔散出。

而在這個外殼基礎上,蘋果也會重新設計線圈及其供電方式,繼而解決線圈發熱和干擾問題,但我相信即便有技術調整,產品造型也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另一方面原因,我認為是當前 iPhone、AirPods、Apple Watch 這些設備都具備了無線充電的能力,而擁有這些設備的人實際上也不在少數,無線充電板的銷量也開始逐年遞增。

通過 AirPower,蘋果除了能結合當前龐大的用户數量、設備體系拓展出新的配件銷售渠道以外,也能減少對第三方廠商的依賴,體現出未來產品無線化設計的優勢

AirPower 可以説是蘋果理想中最完美的充電板,但正因為完美,它仍然有許多難題需要被攻克。

假若某一天它真的出來了,我相信它也會像當年的 AirPods 一樣,成為同類中的模範。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