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iPhone SE 相處半個月,我想聊聊它的今天和未來

愛範兒 於 11/05/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在上個月寫完 iPhone SE 的評測後,我繼續深挖這台手機的細節,同時也在過去這段時間裏圍繞這台手機做了些實驗。

如今半個月過去了,我想我可以敲出這篇半月談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玩機心得。


對我來説,iPhone SE 是一款出色的小屏手機,它非常適合單手操作,我可以很從容地用它,效率甚至比我用 iPhone 11 Pro Max 還要高,但也正是因為它實在很小,有時優勢反而會成為劣勢。

小尺寸操控自如,但偶爾也會有點尷尬

iPhone SE 很小,和 iPhone 8 也長得很像,所以我在用這台手機時,偶爾會遇到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引用咦,陳先生你的手機這麼可愛。

這是我上個月買咖啡支付時店員對 iPhone SE 的「稱讚」,在手機普遍都是 5.5 英寸甚至 6 英寸的今天,一個身高一米八五體重 75 公斤的人,手握只有巴掌那麼大的手機,難免會產生一點反差萌。

▲ iPhone SE 在我手上顯得很迷你

當然,不了解手機行業的人也不會知道這是一台新 iPhone。我在上週就遇到有人問「你這台 iPhone 7 用着不卡嗎?」之類的問題,我只好向對方解釋這是一台 iPhone SE,而且是新的 SE,不是 2016 年那台。

不過也難怪別人不知道這是新 iPhone,畢竟它和 iPhone 8 的相似度達 99%,普通人更不知道它復刻的是 iPhone 8,只不過是幾年前的舊 iPhone。

正因如此,平凡的外觀使得沒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存在。

過去半個月,我每隔兩天就會去一趟廣州 Apple Store,在觀察 iPad 和妙控鍵盤的銷售情況之餘,我也在留意 iPhone SE 的銷售情況和顧客評價。

正值疫情期間,Apple Store 店外總是排着兩條長隊伍,其中一條是等待進店消費的顧客。

▲ 廣州天環 Apple Store 是我最近常去的地方,有網友甚至笑問我「你是不是住在那了?」

在 iPhone SE 開售那一週,我曾兩次到店排隊,每一段時間就會遇到店員出來問「有預約了 SE 的顧客嗎?」,但往往是無人應答。

只有當店員説「今天的 iPad 已經賣完了」,才會有三分之一的人離開。

但是 SE 也不是不受歡迎,只是多數人已經擁有比它更好的 iPhone,或者還是持觀望態度。

▲ 正在 SE 展機前的顧客

進入店裏,我能看到取貨的人也有不少,大概能將 Apple Store 的展示台圍成一圈,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 iPhone 能當麥克風來用。

後來我看了幾家電商平台的數據,發現 iPhone SE 這段時間的銷量其實還不錯,説明它仍然有不少受眾。

線下銷售情況一般,或許是因為現在大部分消費者已經從線下轉到線上消費,又或者是因為這個和舊 iPhone 幾乎一致的外觀,導致大家根本不知道它是一台新手機。

▲ 單手用 Zoom 視頻會議,一邊走一邊操作沒問題

我曾經在 iPhone SE 的評測中提到過小尺寸機身、Touch ID 在日常使用中的優勢,這種好處在我前幾天去理髮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天晚上我正在理髮,蘋果突然上架了新 MacBook Pro,我是內容小組第一個知道這則消息的人,但此時正在理髮師剪刀下的我沒可能拿出電腦撰稿,只好趕緊電話通知同事跟進消息。

小尺寸機身的好處,在於能讓我單手完成解鎖、截圖、打字、發送的操作。

我用虛擬按鍵截圖後,將截圖分享到內容羣裏,隨後撥打同事電話溝通內容及時跟進。在此期間理髮師一邊在我頭頂梳吹剪剃,而我一邊在忙着整理新品信息。

▲ 理着理着發,MacBook Pro 突然就來了……

這些我都只用了右手來完成,即使我戴着口罩,Touch ID 也能完成解鎖,這讓我免去撥開口罩識別或輸入密碼的麻煩。

不過小尺寸操控雖然方便,但面對長內容顯示時,也會讓人咬牙的時候。

4.7 英寸屏幕對長文章顯示面積有限,若是碰上較大字體時,顯然 iPhone 11 Pro Max 的大屏幕要比小屏幕顯示更多信息。

這就意味着,在滑動一篇 5000 字的文章時,我要多滑 2-3 次屏幕才到底。

小屏幕面對分區顯示時也會捉襟見肘,比如在用豎屏播放嗶哩嗶哩視頻時,按比例縮小的播放框就會很小,視頻內容看着就比大屏設備吃力。

還有一種情景是在編輯表格的時候,當縮小顯示比例後,表格內容也會變得很小,不便於查看和編輯。

此外,已經習慣 iOS 手勢交互的我,在用回過去的經典交互方式時,難免會出現操作不適應的情況。

比如我已經習慣了上滑返回主頁,在 SE 裏我上滑只能調出快捷抽屜,返回主頁我需要按下 Home 鍵才行。

一些和以往不同的細節

iPhone SE 秉承了 iPhone 8 的造型,但並沒有將 iPhone 8 的所有東西遷移過來,其中之一就是之前大家都關心的 3D Touch。

蘋果自 iPhone XR 開始就已經取消了這一功能,因此作為後來者的 iPhone SE 也不會有 3D Touch。

▲ 3D Touch 模塊直接在 iPhone SE 取消了,而不是軟屏蔽(左:iPhone 6S;右:iPhone SE)

和 iPhone XR、iPhone 11 這些 LCD 屏 iPhone 一樣,這次 SE 搭載了 Haptic Touch 來取代過去的 3D Touch,實際上 Haptic Touch 在短按、長按的功能卡片上已經做到和 3D Touch 相似的體驗,經過兩年的適應,大部分用户也已經從 3D Touch 適應過來。


不過,Haptic Touch 還有一些地方依然不如 3D Touch 方便,對於從舊 iPhone 轉移過來的用户,還需要時間去適應。

我的同事 Joy 剛從 iPhone 7 Plus 轉到 iPhone SE,取消了 3D Touch 他就不能長按信息框快速查看微信消息、回覆,這給他帶來了一些使用上的不便。

在 iPhone SE 的評測中,我將 iPhone 7/8 兩代機型的手機殼裝上 SE,並得出「三款 iPhone 保護殼都通用」的結論。

▲ iPhone 7 硅膠保護殼與 iPhone SE

但後來我嘗試給 SE 貼 iPhone 8 的玻璃膜,發現十張不同品牌、規格的貼膜都出現了邊緣不貼合的情況,後來我向相關人士諮詢,得出如下結果:

iPhone SE 的尺寸雖然和 iPhone 8 一致,但新機的玻璃面板兩邊弧度比舊 iPhone 更大,按照舊 iPhone 邊緣弧度開模的貼膜,平面面積會比 iPhone SE 大一圈,所以舊貼膜不能貼合新手機的玻璃邊緣。

▲ 用上 iPhone 8 貼膜的 iPhone SE

這也就意味着,貼膜廠商需要花點時間、花點成本去計算公差、設計模具,專門為 iPhone SE 製出貼膜。

正當我受了十次貼膜失敗打擊時,我突然想到 iPhone 8 的 PET 軟膜(普通塑料膜)或許能貼合 SE 的邊緣,後來我試了下……嘿,果然可以

▲ 貝爾金的屏幕貼膜標稱三機型通用,可能及時調整了弧度公差

雖説 PET 膜不防摔也不防爆,但至少能在我找到合適的玻璃膜之前,有一個避免給屏幕添刮痕的措施。

相比於動輒二三十塊的玻璃膜,這個貼膜成本只花了我五毛錢。

A13 給相機帶來的幫助不小

根據 iFixit 的拆機報告,iPhone SE 的相機組件與 iPhone 8 所用的基本吻合,此前我在評測中對 SE 相機傳感器的疑惑,終於隨着這份報告而解開。

但儘管 iPhone SE 所用的依舊是兩年前的傳感器,可從我們的對比測試中,它依然能有媲美 iPhone 11 的成像表現。

▲從左到右,分別是新 iPhone SE、iPhone 8 和 iPhone XR 的攝像頭傳感器. 圖片來自:iFixit

實際上,近些年影響手機拍照素質的因素,除了取決於攝像頭素質,隱於無形的算法也很重要,這裏也就跟提供算力支持的處理器離不開關係。
即便是老舊傳感器拍出了成色一般的照片,系統也能通過算法將畫質救回來。

▲ iPhone SE(左);iPhone 11(右)

A13 給 iPhone SE 相機帶來了兩方面優勢,一個是畫質優化的算力,另一個是基於性能而帶來的影像處理能力。

畫質算力體現在前面提到的成像素質,以及基於 2D 畫面加工出來的「人像模式」;影像處理能力則是能同時處理多個鏡頭畫面,而在後期編輯時提供快速的畫面渲染。

在之前的評測中,我曾用 iPhone SE 運行 DoubleTake 實現雙鏡錄像,這樣我就能同時錄製第一人稱畫面和我自己,這是 iPhone SE 基於 A13 所實現的功能,對於 Vlog 拍攝甚是方便。


除了雙鏡視頻拍攝,基於 A13 性能我們還能使用一些影像 app 調整相機成像效果。

近段時間,我在用 Focos 這款 app 來後期照片,這款 app 能自定義調整對焦區域,隨後也可以根據對焦點周邊進行光圈調整,突出對焦主體,或調整成移軸照片。

▲ iPhone SE 人像模式不可識別物體,可使用後期軟件調整

當然,這款 app 所添加的光圈虛化也能調節成不同的圖案,除普通的景深虛化,也可以將虛化區間設置為不同形狀。

若是操作熟練,也可以自定義鏡頭效果、畫面降噪、調整柔邊。

不過這款 app 讓我喜歡用它的地方,在於它能實現 2D 畫面分層處理。它可以識別出景物層次建立多維模型,隨後我們可以對畫面添加光效,進行後期補光。

▲ 3D 模型能讓用户將光線打在不同層次,使得畫面打光更自然

乍一看,還有點像是前面提到的單攝「人像模式」原理,只是這是通過用户手動設置去完成。


而這些功能雖然非 A13 獨佔,但 A13 的確提供了一個高效的神經網絡運算平台,這使得 app 在對照片進行層次分析、建立模型、完工導出時都只需數秒完成合成。

不過 iPhone SE 在相機方面還是有一些物理不足,比如缺少了超廣角相機,使得 SE 成為了小而美的「雙下巴締造者」,而由於沒有長焦鏡頭,因此相機取景框也沒有 2X 的裁切按鈕。

▲「戰術後仰」

所幸我在 NOMO、FIMO 這些相機 app 中找到了快速變焦的方法,比如在 NOMO,我可以在相機的按鈕中切換 26mm、52mm 焦段,這相當於就是 1X 和 2X 倍率變焦。


而在 FIMO 裏,由於機身尺寸較小,我可以比較從容地用拇指撥動滑盤,儘管這頓操作下來大約需要兩秒,但也是一種快速的變焦方法。


實際上,我一直希望 iOS 在沒有長焦鏡頭的手機裏也能有變焦按鈕,儘管沒有專用長焦鏡頭,但有了 2X 按鈕能實現快速裁切,方便用户單手完成變焦、拍攝。

從畫質上看,iPhone SE 的相機素質不差,它的出品已經很接近 iPhone 11,約等於蘋果旗艦級別的畫質,也側面體現了 A13 算力對相機的幫助。

但物理攝像頭的不足,也限制了相機的創作空間,只能通過第三方軟件才能擴展出新的玩法。

▲ 使用慢快門 app 補充沒有夜間模式的不足(由上至下:iPhone SE 原相機、iPhone SE 使用第三方 app 延長快門時間拍攝、iPhone 11 Pro Max 拍攝)

還好,iPhone SE 的性能和軟件體系都不差,A13 提供了性能平台運行,iOS 也有不少出色的相機 app,這相當於給手機賦予了「隱形的鏡頭」,給用户提供單攝以外的更多玩法。

備上無線充電器,能省去不少麻煩

小尺寸手機的屏幕小,電池也註定不大,所以一提到 iPhone SE 的續航,就是大家又愛又恨的話題。

愛,是因為它能快充又能無線充電;恨,是因為它的續航時長。


我在 iPhone SE 的評測中説過,「因為工作原因我不得不用 iPhone 11 Pro Max」,這是因為大尺寸手機有大容量電池,這能給我這種日常重度使用軟件、網絡、拍照、錄像的人提供長時間續航支持。

我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給 iPhone 11 Pro Max 上電池殼的用户了。

▲ 低電量模式對小電池續航很有幫助

言歸正傳。按照我的使用習慣,iPhone SE 的電池由於物理容量小,所以基本都是一天 1-2 次充電,每大半天充電一次的概率會高一點,因為工作是兩點一線,電池主要消耗在路上看視頻、聽歌和刷網頁當中,在家、在公司都是電腦辦公,消耗的都是待機電量。

▲ iPhone 7 電池殼仍然在售,雖沒有明説支持 SE,但配件是通用的

不過這個只是基於我兩點一線的節奏,若是出外遠離電源,我必須要在包裏備上充電寶,不然電池會在不知不覺中消耗完畢。

當然,iPhone SE 的續航也沒有那麼不堪,按照我的使用習慣,它至少能有 4.5 小時的亮屏時間,總續航大約有 8-9 小時左右。


若是有條件,建議可以在家裏、公司準備無線充電器,這樣能省去每次拔插充電的麻煩。

iPhone SE 的命名與未來

其實關於蘋果為什麼要繼續用 iPhone SE 這個名字,外界早在手機發布前就已經有各種傳説,但在我看來,這個命名除了是對過去經典的復刻,也有着蘋果對全局產品線定位的思考。


如果你有留意蘋果近五年的產品命名規則,會發現一個頗為有趣的細節,從入門級 iPad 問世開始,蘋果逐步用命名將各產品線的入門、專業定位的產品區分出來,而根據不同的定位,進行不同分層的定價。

而根據這一命名規則組合,我將產品分為三大類:

  • 單一產品名稱(iPad、iMac、iPhone 11、iPhone SE):定價適中,面向大多數普通用户
  • 產品名稱+產品屬性(iPad Air、iPad Mini、MacBook Air):定價稍高,面向對產品特定要求用户
  • 產品名稱+Pro(iPhone 11 Pro、iPad Pro、MacBook Pro、iMac Pro、Mac Pro):定價較高,面向專業用户
通過這三大分類,蘋果的手機、平板電腦、電腦產品能覆蓋從普通大眾用户到專業需求用户,其優勢不言而喻,蘋果的三駕馬車在各定位人羣都有對應產品供應。

若是普通用户,那麼 iPad、iPhone 11、iPhone SE 這些設備基本能滿足到日常使用需求

如果對產品有要求,那麼可以選擇不同屬性的產品,但購機成本會稍微更高;

專業旗艦自然是最貴的,但配置也是全系最好的,有人説「名字帶 Pro 的電子設備都不便宜」,蘋果當然也不例外。


iPhone SE 屬於大眾分類中的分支,它所滿足的是 iPhone 11 覆蓋以外的用户,這些用户或許不是很在意屏幕大小、也不是很在意人臉識別,但能用旗艦三分之一的成本,買到旗艦一樣的性能,也是一個比較划算的選擇。

然而,手機向大屏發展已經是必然趨勢,即使是以小屏著稱的 SE,也會隨舊 iPhone 退出舞台而重新迭代。

至於未來的 iPhone SE 會是怎樣的規格,4 和 4.7 英寸曾經是蘋果最經典的規格,而作為開創 iPhone 全面屏先河的 iPhone X 和 5.8 英寸屏幕,可能會成為未來 SE 的參考模型。


和 iPhone 5s、iPhone 8 一樣,iPhone X 為 SE 提供了現成的平台,這對於定價不高、利潤空間有限的 SE 系列來説,是個節省成本提高利潤的方法。

但「復刻」的精華在於舊模型融入新技術,因此未來的 SE 也會基於這個復刻模型進行細節調整,以現有的技術補充過去的不足。

比如曾在 iPhone X 出現的不鏽鋼邊框不耐刮問題,在之後的 iPhone XS 系列逐漸得到解決,這種缺陷或許在未來的復刻中不再存在。

當然,對於 iPhone SE 的未來前景,都只是筆者根據整理資料所得的經驗論,蘋果會不會繼續更新 SE 產品線,這點和這一小分支產品在當今市場的受歡迎程度有很大關係,在有銷量統計出來前,我還是要對它的未來打上問號。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Phone S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