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和朱克伯格大裁員後,這個海外版「脈脈匿名區」火爆矽谷

愛範兒 於 01/12/2022 發表 收藏文章
開放式辦公室,是科技公司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但透明化之下仍有秘密不可窺探。

員工們真正想要的,或許是一個暢所欲言的「社畜茶水間」,交流八卦,探聽彼此的工資,討論為何裁員和如何晉升。

很早就有職場社交媒體實現這樣的功能了,國內的代表是脈脈,在矽谷則是我們相對陌生的 Blind。

最近,Blind 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在矽谷裁員潮之後,Meta、Twitter 等科技公司員工湧向了 Blind,將它當做一個發泄的出口。

匿名職場社交,席捲裁員後的矽谷

Blind 於 2014 年在韓國推出,2015 年擴展到美國,最初在蘋果、谷歌、Meta 和微軟等矽谷公司中流行起來,這些公司中多達四分之一的員工使用過 Blind。

目前,Blind 擁有來自 30 多萬家公司的 700 萬註冊用户

就像 Blind 的名字一樣,在這裏,用户可以匿名發帖並與業內其他人聯繫,提問、討論甚至抱怨工作場所的任何事情,不管是裁員、晉升、公司政策,還是工資、八卦、職場文化。


其中,工資一直是 Blind 的熱門話題,Blind 還針對性地提供了工資比較工具。

當你輸入你的工資,可以查看與同行的比較情況,以及他們的背景信息;當你輸入正在面試的某公司某職位,可以找到期望薪資落在這一職位薪水範圍的哪個位置。


而在最近,Meta 裁掉 11000 多名員工,Twitter 解僱了大約一半的員工和數千名合同工,亞馬遜確認削減硬件和服務團隊,裁員話題成了 Blind 最新的漩渦中心。

一位自稱是 Meta 高級軟件開發人員的用户,在 11 月 9 日發帖稱,「元宇宙將是我們的緩慢死亡」。

Twitter 內部則對馬斯克的「雷厲風行」深感不安,Blind 上可以看到很多員工的言論,「富有同情心、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被徹底迅速地摧毀,Twitter 同事都覺得我們的家沒了」。

在亞馬遜裁員傳出後,有員工寫了篇「亞馬遜裁員迫在眉睫,這對你有何影響以及你必須做什麼」的帖子。


這些評論都是由現任員工撰寫,因為用户在被解僱或辭職後無法再使用 Blind。

但員工們也不必擔心會被公司找上門,因為匿名和保護隱私是 Blind「安身立命」的機制。

這要從註冊 Blind 説起。用户需要使用電子郵箱註冊 Blind,個人郵箱和工作郵箱都可以,但是兩者的訪問權限不同。

▲ 公司評分、評價也是一項熱門功能.

Blind 提供多個聊天頻道,一是隻和同事們討論的私人公司頻道,二是和關聯公司員工建立聯繫的專屬羣聊頻道,三是與整個 Blind 社區互動的公共主題頻道。

用工作郵箱註冊並驗證,可以閲讀和參與所有內容,使用個人郵箱註冊,只能瀏覽公共主題頻道,無法進行討論和發送私信。

也就是説,Blind 鼓勵用工作郵箱註冊。隔段時間,用户還需重新驗證郵箱,如果找到了新工作,那麼再用新郵箱重新註冊。這些通過驗證的職場人士,才能組成 Blind 想要的社區。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參照同樣的邏輯,Blind 不允許隱藏公司名稱,「公司標籤是我們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和其他用户都可以知道你們在聯繫誰」。

而在安全和隱私方面,Blind 承諾,所有郵件地址都經過加密處理,並與帳户信息分開存儲。這意味着,無法將用户在 Blind 的一舉一動追溯到郵箱地址。

與此同時,真實姓名也不會與 Blind 帳户相關聯,因為 Blind 不要求提供這些信息,註冊所需的唯一信息是郵箱地址。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Blind 再三強調,匿名是他們的核心,「我們不會出售和共享姓名、電子郵件或個人信息。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會保留這些數據,也不允許公司們審查帖子或頻道」。

在匿名機制的保護下,你的公司一般不會知道你是否在 Blind。但如果工作郵箱被監控,公司可能會看到你是否請求了驗證碼。

匿名版領英,更偏「負能量」

Blind 在矽谷的火爆,不只是因為這一次裁員潮。

疫情期間,遠程工作成了常態。科技、金融等行業雖然可以遠程辦公,但員工們依然需要「聚眾討論」offer、職場八卦、公司政策。

當員工們發覺和公司、同事越來越疏遠時,Blind 恰恰起到了連接器的作用。

Blind 表示,自疫情開始以來,來自亞馬遜、蘋果、Google 和 Meta 的每月活躍用户數量翻了一番。

▲ 圖片來自:Blind

以往通勤時間是使用高峯,而在遠程辦公時,用户平均每天停留約一個小時,沒有固定的範圍也沒有明顯的高峯,他們不間斷地出現在一天中的所有小時、一週裏的所有日子。

Blind 出圈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隨着遠程工作的興起,內部渠道的信息價值降低,Blind 能更直觀地反映員工的所思所想,「人們在 Blind 上更加誠實」。

另一方面,當疫情剛爆發時也有一次離職潮,Blind 充當了「預警信號」,這裏的消息比媒體跑得更快,這裏也流淌着新的機遇,不少用户分享哪些公司仍在招聘,並討論了從工作簽證到醫療保險的一系列話題。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今年 4 月,Blind 公共關係負責人 Rick Chen 指出,在過去的一年半中,Blind 的用户羣增長了約 75% 至 100%。2021 年 5 月,Blind 獲得了 370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

在 Rick Chen 看來,Blind 的火爆,和「時代的不確定性」緊密相關。

事實也的確是如此,疫情離職潮、遠程辦公、重返辦公室、矽谷大裁員,Blind 在科技公司的一次次跌宕中反覆刷存在感。

▲ 圖片來自:getty images

Blind 不只是一面被動的鏡子,也不僅僅將員工們聚集起來。基於幾百萬註冊用户,它會親自組織一些有趣的民意調查,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説明科技公司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今年 3 月,對於爭議不斷的混合辦公,Blind 對 1097 名 Google 員工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員工對 Google 要求每週在辦公室工作三天左右感到不滿。


今年 5 月,面對迷霧重重的元宇宙,Blind 對 1000 名 Meta 員工做了調查,發現只有 58% 的人表示理解朱克伯格的元宇宙戰略,反映 Meta 入局元宇宙的懷疑、困惑與挫折。

Blind 的願景是,成為員工的盟友、公司的顧問,「賦予員工知情決策權,並激發公司的生產性變革」。

在批評者看來,Blind 更「負能量」,是領英的反義詞。一名前首席人力資源官認為,Blind 相比 Indeed、Glassdoor 等類似網站,具有更強的對話性質,這也導致它更傾向於抨擊公司,整體偏向負面。


綜合雙方的角度,Blind 應該是一把「雙刃劍」,這把劍本身也是一種「兇器」,可能傷人於無形。比如,薪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區對用户的評價。

一個例子是,與職業無關的人際關係帖子,也往往會在底部列出總薪酬(total compensation,TC),如果沒有的話,評論會不斷要求「TC 或 GTFO」(總薪酬或者滾出去)。


此外,雖然 Blind 有社區準則,但它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社區,只有被用户多次標記為不當的帖子才能報告給 Blind,並在審查後刪除。因為缺少即時的審查,也會有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色彩的評論出現在這裏。

Blind 折射出職場的多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社區文化,正如 Medium 作者 Dolores Pan 所評價的:

引用在很多方面,Blind 讓我接觸到了最好和最壞的科技文化。在這裏,有人對技術改變世界的能力持樂觀態度,有人只看重聲望和報酬,也有人懷着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

職場需要「匿名茶水間」嗎
匿名社交作為一種產品形態,其實並不新鮮。

脈脈出現得比 Blind 更早,它成立於 2013 年,以求職招聘起家,卻靠匿名爆料逐漸成為互聯網大廠的「吃瓜基地」。

脈脈早期匿名區的發言審核十分寬鬆,《每日人物》採訪的一名 85 後程序員提到,大量匿名用户點名道姓地罵人,也經常有號稱年薪百萬的應屆生髮帖。

在洋洋灑灑的匿名帖子裏,不少職場爆料被證實,但虛假言論也層出不窮。


2017 年 6 月,脈脈上線「實名澄清」功能,允許對不實爆料闢謠,僅限 HR、公司高管、公關人員或事件當事人申請。

2018 年 7 月,脈脈被網信辦約談,因為存在「用户匿名發佈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匿名版塊被責令限期關閉並全面整改。

不久之後,「匿名」板塊以「職言」形式再次出山,用户可以選擇顯示真實身份的三種方式之一(名字、公司或職位),第二種選擇最為常見,畢竟「公司」也是一種金字招牌。

▲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和 Blind 類似,脈脈的匿名板塊也有其雙面性。

一方面,脈脈的匿名板塊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互聯網大廠整改問題或者正面迴應,比如關於員工猝死的新聞。

另一方面,脈脈也收到過多家互聯網公司的起訴,大多是因為匿名言論涉嫌損害企業形象,在不只一次敗訴中,脈脈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


很有趣的一點是,在國內,很多模仿領英的職場社交軟件沒有活下來,2015 年領英面向中國市場推出的「赤兔」,主打「接地氣」的實名職場社交,也在 2019 年 7 月下線,最終脈脈成了贏家。

這也説明了職場社交軟件作為「匿名茶水間」的重要性——我們需要用户匿名發帖的內容板塊,而不僅僅是尋找好友、打造人脈的社交板塊。

當然,Blind 和脈脈兩者還是有區別的,比如 Blind 實行完全的匿名,驗證方式只有郵箱,而脈脈是「實名職場社交平台」,驗證方式更多,雖然開闢了匿名區,但更鼓勵真實姓名和職業頭像。


兩者也有共同點,除了都是職場的風向標,也都下場做了招聘。

對於脈脈,是想要擴張品類,撕掉「職場茶水間」的標籤。2018 年 4 月,脈脈正式推出招聘服務。


去年 12 月,《中國企業家雜誌》報道,在創始人林凡眼裏,脈脈的使命在於「成就職業夢想」,更希望在擇業時為求職者提供更完整的目標公司信息,招聘已成為脈脈核心支柱,招聘、廣告、會員三個業務的收入比例為 3:1:2。

而 Blind 的打算有點不一樣,它希望的是雙線並進,招聘服務 Talent by Blind 和匿名社區 Blind 雖然屬於同一家公司,但是相互獨立——你在 Talent by Blind 上並不是匿名,最好使用個人郵箱地址註冊,公司能夠查看你的姓名、照片、領英個人資料等。


不過,推動 Blind 做開誠佈公的招聘業務的,正是匿名用户對職業發展和薪酬的重視。Blind 統計了匿名用户搜索的關鍵字,發現其中 80% 與公司名稱、級別、職位或團隊相關。

國內有脈脈,矽谷有 Blind,職場匿名社區是「平等對話」的重要形式,在保護用户身份的前提下,讓用户走出某家公司的圍牆花園,滿足了人性所需。來到這裏的員工們,在找到更多八卦和自由的同時,往往也期待着更好的薪酬和機會。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馬斯克  朱克伯格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