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本不該在 AI 賽道上掉隊。
它擁有着 OpenAI 夢寐以求的充沛現金流,掌握着全球數十億設備構成的封閉硬件生態,甚至它的 Siri 都要比 ChatGPT 早出生十多年,更早地將聊天機器人帶入大眾視野。
因此,當 ChatGPT 驚豔全球的時候,蘋果用户就像看自己家的學霸孩子突然考了倒數第一,主打一個恨鐵不成鋼。
哪怕現在奮起直追,蘋果依然談不上太晚,但面對 Meta 頻頻拋出的高薪橄欖枝,蘋果卻再次慢了半拍——核心工程師接連出走,技術團隊頻頻動盪。今天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最新報道也揭開了蘋果 AI 人才流失與組織裂痕的幕後全貌。
從 Siri 到 ChatGPT,蘋果錯失的 AI 春天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內部負責開發 AI 基礎模型的團隊提出,希望對外開源部分模型。
這項提議背後的出發點其實很直接,一方面開元可以展示蘋果在 AI 技術上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借助開源社區的方案,加速模型的優化與演進。但這個想法很快被蘋果軟件負責人 Craig Federighi 否決了。
他在發給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 Ruoming Pang 的郵件中表示,市場上已經有足夠多的開源模型可以供研究使用,蘋果不需要再去添一份熱鬧。聽上去合情合理,但這只是一個相對體面的説法,真正讓 Federighi 擔心的,是一旦這些模型被公開,外界會認為蘋果為了在 iPhone 上運行 AI,不得不犧牲性能、做出妥協。
而且,這些模型在性能上也落後於阿里和 Google 的同類產品。
在蘋果最近發佈的 2025 年基礎模型報告中,蘋果也試圖給出自己的回答。這份報告系統梳理了其端雲一體化的大模型體系,不僅強調端側部署的輕量高效,也推出雲端架構的新思路,同時通過 Swift 原生框架向開發者開放核心能力。
開不開源,或許只是表象,背後真正暴露出來的,是蘋果內部在 AI 戰略上的分歧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以科研導向為主的基礎模型團隊和以產品落地為目標的軟件團隊團隊之間。更明確地説,是蘋果 AI 高層 John Giannandrea 與 Federighi 在技術想法路線上的錯位。
在那個蘋果還避談 AI、只強調機器學習的階段,Siri 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
在喬布斯於 2011 年去世前,蘋果發佈了語音助手 Siri,驚豔四座。但幾年後,Alexa、Google Assistant 快速崛起,Siri 卻連基本理解和指令執行都頻頻出錯,應變能力差,難以勝任複雜語義任務。2018 年,蘋果終於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不是在公開場合,而是在招聘上。
他們高調挖來前 Google A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並寄予了厚望。John Giannandrea 曾是 Google 搜索與 AI 的靈魂人物,是讓 Gmail、Photos、Translate 變得「聰明」的人,也是在 DeepMind 崛起時參與佈局的老兵。而他本人也對 Siri 特別感興趣。
Craig Federighi 親自拍板,把 Siri 和蘋果的機器學習部門交給他,打算一鼓作氣補上蘋果在 AI 的短板。在他加入後,蘋果開始鼓勵旗下研究人員更多地發表 AI 研究成果,這標誌着蘋果長期以來「保密至上」的文化出現了變化。
但七年過去了,這筆投資交出的答卷,並不好看。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逼得每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重新排兵佈陣,幾乎所有人都在重做語音助手,接入 LLM。然而,蘋果不僅沒追上 OpenAI,還被越甩越遠。
AI 發展的三大要素:數據、算法和算力。但堪比 NBA 頂級球星的價格讓我們看到了如今 AI 人才的稀缺性,過往蘋果用使命感綁定一批 AI 人才,但無奈扎克伯格給的還是太多了。
最近,龐若鳴在 LinkedIn上宣佈他已經離開蘋果,加入 Meta,結束了他在蘋果擔任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的工作。據彭博社報道,龐若鳴在 Meta 未來四年的總收入可能高達 2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14 億元)。
Meta 已向頂級 AI 工程師拋出年薪 1000 萬美元起的橄欖枝。而蘋果給出的薪資,往往連市場價的一半都不到。過去幾個月,已有不少頂尖員工離職,甚至傳出整個 MLX 團隊一度萌生集體出走的念頭。
龐若鳴的一些原團隊成員也在陸續跟隨他前往 Meta。其中包括 Tom Gunter。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Gunter 原本已經從蘋果跳槽至 OpenAI,但在龐若鳴被 Meta 挖走後,他果斷轉而加入Meta。
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其他成員(該團隊大約有幾十人)也正在尋找新機會,目標包括 OpenAI、Anthropic等公司。
即便在龐若鳴宣佈離職後,據兩位知情人士稱,蘋果高層告知剩餘的基礎模型團隊,他們正在重新評估薪酬方案,有可能提供更多報酬來挽留人才。面對 Meta 頂級薪酬,蘋果的吸引力可以説是遠遠不夠。
一個 AI 理想主義者的朝聖與幻滅
蘋果 AI 人才的流失,當然不只是錢的問題。
報道中提到,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許多成員更多是出於一種使命感,他們渴望站在 AI 前沿,尤其是追求所謂的「超級智能」——即具備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能力的人工智能。
這種理想主義,在技術圈其實並不少見。但路線分歧所埋下的伏筆,逐漸顯現出來,相比於隸屬於 Giannandrea、龐若鳴所率領的基礎模型團隊,軟件負責人 Federighi 所領導的團隊則更關注實用型 AI 模型的改進,比如文本撰寫、摘要生成等日常應用。
在 ChatGPT 一炮而紅的前一年,龐若鳴就因為在開發和訓練大規模 AI 系統方面經驗豐富,精通從模型本身到背後支撐的軟件等各個環節,而被 Giannandrea 從 Google DeepMind 招募到蘋果。
為了這位頂尖 AI 大牛,蘋果也是大開綠燈。
龐若鳴被允許常駐紐約辦公,而不是要求他搬到公司總部加州庫比蒂諾,這在蘋果對高管崗位的一貫安排中非常罕見。龐若鳴組建的自研模型團隊儘管一開始規模非常小,僅有少數研究人員參與。但隨着 AI 重要性的水漲船高,基礎模型團隊成員也一路飆漲到 100 人左右,且成員分別來自 DeepMind、Meta、微軟和亞馬遜等。
到了 2022 年末,龐若鳴已經在蘋果內部構建出了一些大語言模型(LLM)。不過,Giannandrea當時並不看好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因此遲遲沒有推動其發佈。一年後,蘋果正式成立了基礎模型團隊,由龐若鳴出任負責人。
龐若鳴向新成員承諾,他們將優先使用蘋果的計算基礎設施來訓練模型。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的管理層還討論過如何進一步擴大團隊規模,例如直接整組招募高校或企業的 AI 實驗室。
2024 年 6 月,蘋果在 WWDC 上高調發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其中絕大多數的技術成功都來自龐若鳴團隊的研發成果,比如本寫作和圖像生成工具、與 ChatGPT 的整合(用於回答問題)。
最重要的是,在這次發佈會上,蘋果向全世界宣佈一款更強大的 Siri 將有望來到我們的面前。
過往所積累的信譽很難讓人相信蘋果是在畫餅,但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今年 3 月,新版 Siri 推遲發佈。蘋果公司也從 YouTube 和主要電視網絡撤下相應的廣告。
蘋果的營銷部門、技術部門和產品部門也如同踢皮球一樣相互扯皮、推諉。
身處其中的基礎模型團隊也明顯感覺到蘋果高層缺乏清晰的戰略方向,比方説,雖然蘋果的總體目標是打造最強的 AI 模型,但團隊成員卻不清楚具體應該聚焦在哪一類模型——是處理文本?語音?還是圖像?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種模糊的定位讓團隊士氣受挫。甚至倒反天罡的是,一些高管還會向基礎模型團隊成員徵求產品創意,進一步加劇了成員們對蘋果缺乏統一 AI 產品戰略的擔憂。
上個月的彭博社報道就有提到,瞭解蘋果 AI 團隊運作情況的人士表示,雖然蘋果已批准一筆用於 2026 年運行自研雲端模型的數十億美元預算,但再往後的安排,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AI 時代的蘋果,還會是那個改變世界的蘋果嗎?
如果故事止步於此,蘋果仍舊可能像馬斯克的 Grok 一樣擁有在 AI 賽道逆風翻盤的機會,儘管外界炮火連天,質疑聲四起,但年初龐若鳴團隊的一些成員對基礎模型的技術進展感到相當樂觀。
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只要團隊在 4 月份按計劃交付 AI Siri,一切質疑聲就不再是問題,為此,他們已經構建出一個功能完備的AI系統,能夠進行自然的對話、回答問題、並通過 Siri 完成各種任務。
今年年初,團隊向 Giannandrea 和 Siri 團隊展示了這套系統的演示功能。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整場會議中,Giannandrea 幾乎一直保持沉默,但在會議最後,他表現得異常興奮。「這就是蘋果的未來,」他説,「這很重要。你們做得很好,繼續幹下去。」
然而,這種熱情並沒有持續多久。
到了今年 3 月,蘋果突然宣佈,新版 Siri 將推遲到 2026 年某個時間發佈。
消息震驚了整個基礎模型團隊。在過去,他們的團隊基本上是獨立運作,幾乎不受蘋果其他部門的干涉,但這種自由也意味着他們脱離了公司決策流程。如今蘋果發佈延期決策過程中,卻並未徵他們意見,也沒人告訴他們模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與此同時,蘋果 AI 高層也開啓了新一輪的洗牌。
CEO 庫克宣佈 Vision Pro 頭顯的操盤手 Mike Rockwell 不再負責 Vision Pro 相關工作,轉而去負責 Siri 虛擬助手開發,向軟件主管 Craig Federighi 彙報工作。Sir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也開始逐漸淡出權力中心。
如果蘋果最終牽手第三方模型,Giannandrea 不只會失去 Siri 的控制權,連原本還在負責的機器人項目也將被一併收回。值得注意的是,龐若鳴的基礎模型團隊則仍然隸屬於 Giannandrea。
在動盪之中,龐若鳴試圖安撫團隊士氣,鼓勵大家繼續專注於他們的使命:為整個蘋果打造最優秀的 AI 模型。據知情人士透露,直接向 Giannandrea 彙報、並協助管理基礎模型團隊的 Daphne Luong 也出面進行「滅火」。
她向團隊表示,這次組織重組的問題出在 Siri 本身,而不是蘋果的 AI 模型。
然而真正讓團隊士氣大幅下滑的,是Rockwell上任後的一項新動作——他在 3 月接手 Siri 項目後,立即組織團隊評估多個技術路線,涵蓋蘋果自研模型,以及 Claude、ChatGPT、Google Gemini 等第三方模型方案。換句話説,蘋果基礎模型團隊過去的努力,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替代品。
在這樣的氛圍裏,人心開始鬆動。
而在 Meta 天價薪酬面前,龐若鳴的離職也就順其自然。但他的離開也成為蘋果 AI 團隊離職潮的引爆點,報道中提到,他不僅技術過硬、工作勤奮,還樂於提攜後輩,指導他人,被認為是蘋果 AI 團隊的主心骨,更是願意為他人「遮風擋雨」的好領導。
比如在一次冬季假期,他就親自上手寫出了 AXLearn 的原型代碼,用來驗證這套訓練大型模型的開源工具是否適配蘋果內部需求。這種級別的「卷」,在蘋果這樣的大公司並不多見。所以當這樣一個技術型領軍人物選擇離開,團隊的情緒不可避免地滑落至低谷。
蘋果在 AI 上的緩慢進展,不僅拖慢了產品節奏,也難免牽動了外界對其整體品牌形象的認知。
蘋果服務主管、庫克最信任的顧問之一 Eddy Cue 多次發出警告,如果蘋果不能迅速適應 AI 時代,將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黑莓或諾基亞。
這樣的暴論在媒體層面很容易搏得流量,但放在現實語境中看,哪怕在 AI 上慢一步,蘋果依舊掌握全球最完整、最高粘性的軟硬件生態系統;依舊坐擁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芯片、系統優化、端側體驗、工業設計,依舊保持着全球頂級水平。
只是,蘋果不會輕易成為下一個諾基亞,但在 AI 賽道上也很可能不再是那個代表「Think Different」、顛覆世界的蘋果。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它擁有着 OpenAI 夢寐以求的充沛現金流,掌握着全球數十億設備構成的封閉硬件生態,甚至它的 Siri 都要比 ChatGPT 早出生十多年,更早地將聊天機器人帶入大眾視野。
因此,當 ChatGPT 驚豔全球的時候,蘋果用户就像看自己家的學霸孩子突然考了倒數第一,主打一個恨鐵不成鋼。
哪怕現在奮起直追,蘋果依然談不上太晚,但面對 Meta 頻頻拋出的高薪橄欖枝,蘋果卻再次慢了半拍——核心工程師接連出走,技術團隊頻頻動盪。今天外媒 The Information 的最新報道也揭開了蘋果 AI 人才流失與組織裂痕的幕後全貌。
從 Siri 到 ChatGPT,蘋果錯失的 AI 春天
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內部負責開發 AI 基礎模型的團隊提出,希望對外開源部分模型。
這項提議背後的出發點其實很直接,一方面開元可以展示蘋果在 AI 技術上的階段性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借助開源社區的方案,加速模型的優化與演進。但這個想法很快被蘋果軟件負責人 Craig Federighi 否決了。
他在發給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 Ruoming Pang 的郵件中表示,市場上已經有足夠多的開源模型可以供研究使用,蘋果不需要再去添一份熱鬧。聽上去合情合理,但這只是一個相對體面的説法,真正讓 Federighi 擔心的,是一旦這些模型被公開,外界會認為蘋果為了在 iPhone 上運行 AI,不得不犧牲性能、做出妥協。
而且,這些模型在性能上也落後於阿里和 Google 的同類產品。
在蘋果最近發佈的 2025 年基礎模型報告中,蘋果也試圖給出自己的回答。這份報告系統梳理了其端雲一體化的大模型體系,不僅強調端側部署的輕量高效,也推出雲端架構的新思路,同時通過 Swift 原生框架向開發者開放核心能力。
開不開源,或許只是表象,背後真正暴露出來的,是蘋果內部在 AI 戰略上的分歧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以科研導向為主的基礎模型團隊和以產品落地為目標的軟件團隊團隊之間。更明確地説,是蘋果 AI 高層 John Giannandrea 與 Federighi 在技術想法路線上的錯位。
在那個蘋果還避談 AI、只強調機器學習的階段,Siri 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
在喬布斯於 2011 年去世前,蘋果發佈了語音助手 Siri,驚豔四座。但幾年後,Alexa、Google Assistant 快速崛起,Siri 卻連基本理解和指令執行都頻頻出錯,應變能力差,難以勝任複雜語義任務。2018 年,蘋果終於承認了這個問題,但不是在公開場合,而是在招聘上。
他們高調挖來前 Google A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並寄予了厚望。John Giannandrea 曾是 Google 搜索與 AI 的靈魂人物,是讓 Gmail、Photos、Translate 變得「聰明」的人,也是在 DeepMind 崛起時參與佈局的老兵。而他本人也對 Siri 特別感興趣。
Craig Federighi 親自拍板,把 Siri 和蘋果的機器學習部門交給他,打算一鼓作氣補上蘋果在 AI 的短板。在他加入後,蘋果開始鼓勵旗下研究人員更多地發表 AI 研究成果,這標誌着蘋果長期以來「保密至上」的文化出現了變化。
但七年過去了,這筆投資交出的答卷,並不好看。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逼得每一家科技公司不得不重新排兵佈陣,幾乎所有人都在重做語音助手,接入 LLM。然而,蘋果不僅沒追上 OpenAI,還被越甩越遠。
AI 發展的三大要素:數據、算法和算力。但堪比 NBA 頂級球星的價格讓我們看到了如今 AI 人才的稀缺性,過往蘋果用使命感綁定一批 AI 人才,但無奈扎克伯格給的還是太多了。
最近,龐若鳴在 LinkedIn上宣佈他已經離開蘋果,加入 Meta,結束了他在蘋果擔任基礎模型團隊負責人的工作。據彭博社報道,龐若鳴在 Meta 未來四年的總收入可能高達 2 億美元(摺合人民幣 14 億元)。
Meta 已向頂級 AI 工程師拋出年薪 1000 萬美元起的橄欖枝。而蘋果給出的薪資,往往連市場價的一半都不到。過去幾個月,已有不少頂尖員工離職,甚至傳出整個 MLX 團隊一度萌生集體出走的念頭。
龐若鳴的一些原團隊成員也在陸續跟隨他前往 Meta。其中包括 Tom Gunter。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Gunter 原本已經從蘋果跳槽至 OpenAI,但在龐若鳴被 Meta 挖走後,他果斷轉而加入Meta。
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其他成員(該團隊大約有幾十人)也正在尋找新機會,目標包括 OpenAI、Anthropic等公司。
即便在龐若鳴宣佈離職後,據兩位知情人士稱,蘋果高層告知剩餘的基礎模型團隊,他們正在重新評估薪酬方案,有可能提供更多報酬來挽留人才。面對 Meta 頂級薪酬,蘋果的吸引力可以説是遠遠不夠。
一個 AI 理想主義者的朝聖與幻滅
蘋果 AI 人才的流失,當然不只是錢的問題。
報道中提到,蘋果基礎模型團隊的許多成員更多是出於一種使命感,他們渴望站在 AI 前沿,尤其是追求所謂的「超級智能」——即具備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能力的人工智能。
這種理想主義,在技術圈其實並不少見。但路線分歧所埋下的伏筆,逐漸顯現出來,相比於隸屬於 Giannandrea、龐若鳴所率領的基礎模型團隊,軟件負責人 Federighi 所領導的團隊則更關注實用型 AI 模型的改進,比如文本撰寫、摘要生成等日常應用。
在 ChatGPT 一炮而紅的前一年,龐若鳴就因為在開發和訓練大規模 AI 系統方面經驗豐富,精通從模型本身到背後支撐的軟件等各個環節,而被 Giannandrea 從 Google DeepMind 招募到蘋果。
為了這位頂尖 AI 大牛,蘋果也是大開綠燈。
龐若鳴被允許常駐紐約辦公,而不是要求他搬到公司總部加州庫比蒂諾,這在蘋果對高管崗位的一貫安排中非常罕見。龐若鳴組建的自研模型團隊儘管一開始規模非常小,僅有少數研究人員參與。但隨着 AI 重要性的水漲船高,基礎模型團隊成員也一路飆漲到 100 人左右,且成員分別來自 DeepMind、Meta、微軟和亞馬遜等。
到了 2022 年末,龐若鳴已經在蘋果內部構建出了一些大語言模型(LLM)。不過,Giannandrea當時並不看好這項技術的實用性,因此遲遲沒有推動其發佈。一年後,蘋果正式成立了基礎模型團隊,由龐若鳴出任負責人。
龐若鳴向新成員承諾,他們將優先使用蘋果的計算基礎設施來訓練模型。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的管理層還討論過如何進一步擴大團隊規模,例如直接整組招募高校或企業的 AI 實驗室。
2024 年 6 月,蘋果在 WWDC 上高調發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其中絕大多數的技術成功都來自龐若鳴團隊的研發成果,比如本寫作和圖像生成工具、與 ChatGPT 的整合(用於回答問題)。
最重要的是,在這次發佈會上,蘋果向全世界宣佈一款更強大的 Siri 將有望來到我們的面前。
過往所積累的信譽很難讓人相信蘋果是在畫餅,但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今年 3 月,新版 Siri 推遲發佈。蘋果公司也從 YouTube 和主要電視網絡撤下相應的廣告。
蘋果的營銷部門、技術部門和產品部門也如同踢皮球一樣相互扯皮、推諉。
身處其中的基礎模型團隊也明顯感覺到蘋果高層缺乏清晰的戰略方向,比方説,雖然蘋果的總體目標是打造最強的 AI 模型,但團隊成員卻不清楚具體應該聚焦在哪一類模型——是處理文本?語音?還是圖像?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種模糊的定位讓團隊士氣受挫。甚至倒反天罡的是,一些高管還會向基礎模型團隊成員徵求產品創意,進一步加劇了成員們對蘋果缺乏統一 AI 產品戰略的擔憂。
上個月的彭博社報道就有提到,瞭解蘋果 AI 團隊運作情況的人士表示,雖然蘋果已批准一筆用於 2026 年運行自研雲端模型的數十億美元預算,但再往後的安排,目前仍是一片空白。
AI 時代的蘋果,還會是那個改變世界的蘋果嗎?
如果故事止步於此,蘋果仍舊可能像馬斯克的 Grok 一樣擁有在 AI 賽道逆風翻盤的機會,儘管外界炮火連天,質疑聲四起,但年初龐若鳴團隊的一些成員對基礎模型的技術進展感到相當樂觀。
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只要團隊在 4 月份按計劃交付 AI Siri,一切質疑聲就不再是問題,為此,他們已經構建出一個功能完備的AI系統,能夠進行自然的對話、回答問題、並通過 Siri 完成各種任務。
今年年初,團隊向 Giannandrea 和 Siri 團隊展示了這套系統的演示功能。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整場會議中,Giannandrea 幾乎一直保持沉默,但在會議最後,他表現得異常興奮。「這就是蘋果的未來,」他説,「這很重要。你們做得很好,繼續幹下去。」
然而,這種熱情並沒有持續多久。
到了今年 3 月,蘋果突然宣佈,新版 Siri 將推遲到 2026 年某個時間發佈。
消息震驚了整個基礎模型團隊。在過去,他們的團隊基本上是獨立運作,幾乎不受蘋果其他部門的干涉,但這種自由也意味着他們脱離了公司決策流程。如今蘋果發佈延期決策過程中,卻並未徵他們意見,也沒人告訴他們模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與此同時,蘋果 AI 高層也開啓了新一輪的洗牌。
CEO 庫克宣佈 Vision Pro 頭顯的操盤手 Mike Rockwell 不再負責 Vision Pro 相關工作,轉而去負責 Siri 虛擬助手開發,向軟件主管 Craig Federighi 彙報工作。Sir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也開始逐漸淡出權力中心。
如果蘋果最終牽手第三方模型,Giannandrea 不只會失去 Siri 的控制權,連原本還在負責的機器人項目也將被一併收回。值得注意的是,龐若鳴的基礎模型團隊則仍然隸屬於 Giannandrea。
在動盪之中,龐若鳴試圖安撫團隊士氣,鼓勵大家繼續專注於他們的使命:為整個蘋果打造最優秀的 AI 模型。據知情人士透露,直接向 Giannandrea 彙報、並協助管理基礎模型團隊的 Daphne Luong 也出面進行「滅火」。
她向團隊表示,這次組織重組的問題出在 Siri 本身,而不是蘋果的 AI 模型。
然而真正讓團隊士氣大幅下滑的,是Rockwell上任後的一項新動作——他在 3 月接手 Siri 項目後,立即組織團隊評估多個技術路線,涵蓋蘋果自研模型,以及 Claude、ChatGPT、Google Gemini 等第三方模型方案。換句話説,蘋果基礎模型團隊過去的努力,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替代品。
在這樣的氛圍裏,人心開始鬆動。
而在 Meta 天價薪酬面前,龐若鳴的離職也就順其自然。但他的離開也成為蘋果 AI 團隊離職潮的引爆點,報道中提到,他不僅技術過硬、工作勤奮,還樂於提攜後輩,指導他人,被認為是蘋果 AI 團隊的主心骨,更是願意為他人「遮風擋雨」的好領導。
比如在一次冬季假期,他就親自上手寫出了 AXLearn 的原型代碼,用來驗證這套訓練大型模型的開源工具是否適配蘋果內部需求。這種級別的「卷」,在蘋果這樣的大公司並不多見。所以當這樣一個技術型領軍人物選擇離開,團隊的情緒不可避免地滑落至低谷。
蘋果在 AI 上的緩慢進展,不僅拖慢了產品節奏,也難免牽動了外界對其整體品牌形象的認知。
蘋果服務主管、庫克最信任的顧問之一 Eddy Cue 多次發出警告,如果蘋果不能迅速適應 AI 時代,將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黑莓或諾基亞。
這樣的暴論在媒體層面很容易搏得流量,但放在現實語境中看,哪怕在 AI 上慢一步,蘋果依舊掌握全球最完整、最高粘性的軟硬件生態系統;依舊坐擁千億美元的現金儲備,芯片、系統優化、端側體驗、工業設計,依舊保持着全球頂級水平。
只是,蘋果不會輕易成為下一個諾基亞,但在 AI 賽道上也很可能不再是那個代表「Think Different」、顛覆世界的蘋果。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